19005218.jpg 

中國哲學簡史 - 後期墨家

馮友蘭

 

《墨子》中有六篇﹕《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 取》﹑與其他各篇性質不同﹐特別有邏輯學的價值。《經上》﹑《經下》都是邏輯﹑道德﹑ 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定義。《經說上》﹑《經說下》是對前兩篇中定義的解釋。《大取》﹑ 《小取》討論了若干邏輯問題。所有這六篇有一個總的目的﹐就是通過邏輯方式﹐樹立墨家 的觀點﹐反駁名家的辯論。這六篇合在一起﹐通常叫做“墨經。

前一章講過﹐莊子在《齊物論》裏討論了兩個層次的知識。在第一個層次上﹐他證明瞭 事物的相對性﹐達到了與惠施的結論相同的結論。但是在第二個層次上﹐他就超越了惠施。 在第一個層次上﹐他同意於名家﹐從更高一層的觀點批評了常識。但是在第二個層次上﹑他 又轉過來從再高一層的觀點批評了名家。所以道家也反駁名家的辯論﹐不過道家所用的辯 論﹐從邏輯上講﹐比名家的辯論更高一層。道家的辯論﹐名家的辯論﹐兩者都需要反思的思 想作出努力﹐加以理解。兩者的方向都是與常識的常規相反的。

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常識的哲學家﹐例如墨家以及某些儒家。這兩家雖然在許多方面不 同﹐但是在務實這一點上卻彼此一致。在反駁名家辯論的過程中﹐這兩家沿著大致相同的思 想路線﹐發展了知識論的和邏輯學的理論﹐以保衛常識。這些理論﹐在墨家則見之於“墨 經”﹑在儒家則見之於《荀子》的《正名》篇。荀子是先秦時期最大的儒家之一﹐我們將在 第十三章?講到他。

關於知識和名的討論

“墨經”中的知識論﹐是一種素樸的實在論。它認為。人有認識能力﹐它是“所以知 也﹐而不必知”(《經說上》)。就是說﹐人都有所以知的能力﹐但是僅有這種能力﹐還未必 就有知識。這是因為﹐要有知識﹐則認識能力還必須與認識對象接觸。“知也者﹐以其知過 物而能貌之”(同上)﹐就是說﹐認識能力接觸了認識對象﹐能夠得到它的形象﹐才成為知 識。除了認識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聽覺器官﹐還有思維的器官﹕心﹐它叫做“﹙知 心﹚”﹙無此字﹕ocr)﹐“﹙知心﹚也者﹐以其知論物”(同上)。換句話說﹐通過感官傳人 的外界事物印象﹐還要心加以解釋。

“墨經”還對於知識進行了分類。按知識的來源﹐把知識分為三類﹕一類是來自認識者 親身經驗﹔一類是來自權威的傳授(即得自傳聞或文獻)﹔一類是來自推論的知識(即得自演 繹﹐以已知推未知)。又按認識的各種對象﹐把知識分為四類﹕名的知識﹐實的知識﹑相合 的知識﹐行為的知識。

我們會記得﹕名﹐實﹐以及名實關繫﹐都是名家特別感興趣的。照“墨經”講﹐“所以 謂﹐名也﹔所謂﹐實也。”(《經說上》)例如說﹕“這是桌子”。“桌子”是名﹐是所以謂 “這”的﹔“這”是實﹐是所謂的。用西方邏輯學術語來說﹐名是命題的客詞﹐實是命題的 主詞。

“墨經”將名分為三類﹕達名﹐類名﹐私名。“名﹕‘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 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 (《經說上》)就是說﹐“物”是達名(通名)﹐一切“實”必用此名。“馬”是類名﹐此類的 一切“實”必用此名。“臧”(人名)是私名﹐此名只限用於此“實”。

相合的知識﹐就是知道哪個名與哪個實相合。例如﹐說“這是桌子”這句話﹐就需要有 名實相合的知識。有了這類知識﹐就知道“名實耦”(同上)﹐就是說﹐名與實是彼此配對的。 行為的知識是如何做一件具體事的知識。它相當於美國人所說的“know–how”。

關於“辯”的討論

《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於討論“辯”。它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 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 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放﹐以類取﹐以類予。”

這段話的前半段是說辯的目的和功用﹐後半段是說辯的方法。《小取》篇還說﹐辯有七 種方法﹕“或也者﹐不盡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 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佯也者﹒比辭而 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要獨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者予之 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或”表示特稱命題。“盡”表示全 稱命題。“假”表示假言命題﹐假設一種現在還沒有發生的情況。

“效”就是取法。所效 的﹐就是取以為法的。若原因與效相合﹐就是真的原因﹔若原因與效不合﹐就不是真的原 因。這是效的方法。“辟(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釋另一事物。“侔”的方法是系統而詳 盡地對比兩個系列的問題。“援”的方法是說﹕“你可以這樣﹐為什麼我獨獨不可以這 樣﹖”“推”的方法是將相同的東西﹐像歸於已知者那樣﹐歸於未知者。已經說彼[與此] 同﹐我豈能說它異嗎﹖

這一段內“效”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內的“以說出放”。這一段內“推”的方法﹐也 就是前一段內的“以類取﹐以類予”。這是兩種極其重要的方法﹐大致相當於西方邏輯學的 演繹法和歸納法。

在進一步解釋這兩種方法之前﹐先說一說墨經所謂的“故”。它說﹕“故﹐所得而後成 也”(《經上》)﹐就是說﹐有了“放”。某一現象才成其為某一現象。它還把“故”分為 “大故”﹑“小放”。“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 然”。(《經說上》)墨經所謂的“小故”顯然就是現代邏輯學所謂的“必要原因”﹔墨經所 謂的“大故”顯然是現代邏輯學所謂的“必要而充足原因”。現代邏輯學還區別出另一種原 因﹐即充足原因﹐可以說是“有之必然﹐無之或然或不然”﹐墨家卻沒有看出這一種原因。 在現代的邏輯推理中﹐若要知道某個一般命題是真是假﹐就用事實或用實驗來檢驗它。

例如。若要確定某細菌是某病的原因﹐檢驗它的方法是﹐先假設一般命題“A細菌是B病的 原因”為公式﹐再進行實驗﹐看假設的原因是否真地產生預期的結果。產生了。它就真是原 因﹔沒有產生﹐就不是。這是演繹推理﹐也就是墨經中所謂的“效”的方法。因為﹐假設一 個一般命題為公式﹐就是假設它是“法”﹐以它來進行實驗﹐就是來“效”它這個“法”。 假設的原因產生了預期的結果﹐就是“故中效”。不產生﹐就是“不中效”。用這種方法﹐ 可以檢驗一個故是真是假﹐決定一個故是大故還是小故。

至於另一種推理方法﹐就是“推”的方法﹐可以以“凡人皆有死”這個論斷為例來說 明。我們都會作出這個論斷﹐因為我們知道凡是過去的人都已經死了﹒又知道現在的和將來 的人與過去的人都是同一個類。所以我們得出一般的結論﹕凡人皆有死。在這個歸納推理 中﹑我們用了“推”的方法。過去的人皆有死﹐這是已知的。現在的人皆有死﹐將來的人皆 有死﹐這是未知的。所以﹐說“凡人皆有死”﹐就是把已知的歸予同類之未知的﹐即“以其 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者予之也”。我們能夠這樣做﹐是因為“是猶謂也者同也”﹐即將彼說 我[與此]相同。我們正是在“以類取﹐以類予”。

澄清兼愛說

後期墨家精通“辯”的方法﹐為澄清和捍衛墨家的哲學立場做了很多工作。 後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義哲學的傳統﹐主張人類一切行為的目的在於取利避害。《大 取》篇說﹕“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 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 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於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於所既有而棄焉﹐是害之 中取小也。”所以人類一切行為的規則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和後期墨家都認為“義﹐利也”。利是義的本質。但是﹐什麼是利的本質﹖墨子沒 有提出這個問題﹐可是後期墨家提出了﹐並已作出了解答。《經上》篇說﹕“利﹐所得而喜 也。“害﹐所得而惡也”這樣。後期墨家就為墨家的功利哲學作出享樂主義的解釋。

這種立場﹐使我們想起傑裏米˙邊沁的“功利哲學”。他在《道德立法原理導言》中 說﹕“‘天然’使人類為二種最上威權所統治﹑此二威權﹐即是快樂與苦痛。只此二威權能 指出人應做什麼﹐決定人將做什麼。”(第七頁)“功利哲學即承認人類服從此二威權之事 實﹐而以之為哲學的基礎。此哲學之目的﹐在以理性﹑法律維持幸福。”(第一﹑二頁)這 樣﹐邊沁把善惡歸結為快樂﹑苦痛的問題。照他的說法﹐道德的目的就是“最大多數的最大 幸福”。

後期墨家也是這麼做的。他們給利﹑害下了定義之後﹐又以利的定義為基礎﹐進而為各 種道德下定義。他們說﹕“忠﹐以為利而強君也。”“孝﹐利親也。”“功﹐利民也。” (《經上》)“利民”的意思也就是“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

關於兼愛學說﹐後期墨家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兼”﹐也就是“周”。《小取》篇 說﹕“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乘 馬﹐不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也。有乘於馬﹐因為乘馬矣。逮至不乘馬﹐待周不乘馬﹐而後 為不乘馬。此一週而一不周者也。”就是說﹐必需遍愛一切人﹐才算愛人﹔但是不必需遍不 愛一切人﹐才算不愛人。這與乘馬不同。不必需騎一切馬才算騎馬﹐但是必需不騎一切馬﹐ 才算不騎馬。這就是愛人的“周”與乘馬的“不周”的不同。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些他所愛的人。例如﹐每個人都愛他自己的孩子。所以光憑人總 會愛一些人﹐這個事實﹐不能說他愛一切人。但是在否定方面﹐他若害了某些人﹐哪怕是他 自己的孩子﹐憑這一點就可以說他不愛人﹐墨家的推理就是這樣。

辯護兼愛說

針對後期墨家的這個觀點﹐當時有兩個主要的反對意見。第一個是說﹐世界上人的數目 是無窮的﹔那麼﹐一個人怎麼可能兼愛一切人﹖這個反對意見叫做“無窮害兼”。第二個是 說﹐如果說有一個人你還沒有愛﹐就不能算愛人﹐那麼就不應當有“殺盜”的刑罰。這個反 對意見叫做“殺盜﹐殺人也”。後期墨家用他們的“辯”試圖反駁這些反對意見。

《經下》篇說﹔“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知”。就是說﹐“無窮”與“兼”不是不相容 的﹐其理由﹐只看是否充滿﹐就知道了。《經說下》發揮此說如下﹕“無(反對者)﹕‘南方 有窮﹐則可盡(中國古代一般人相信南方無窮)﹔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未可知﹔則 可盡﹐不可盡﹐未可知。人之盈之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盡不可盡﹐亦未可知。而必人之 可盡愛也﹐悖﹗’(答﹔)‘人若不盈無窮﹐則人有窮也。盡有窮﹐無難。盈無窮﹐則無窮﹐ 盡也。盡有窮﹐無難。”答的意思是說﹐人若沒有充滿無窮的地區﹐則人數是有窮的。數盡 有窮的數目﹐並不困難。人若竟已充滿無窮的地區﹐則原來假定是無窮的地區﹐其實是有窮 的。歷盡有窮的地區﹐也不困難。

“殺盜﹐殺人也”是反對墨家的另一個主要意見﹐因為殺人與兼愛有矛盾。對這個反對 意見﹐《小取》答複如下﹕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獲﹐人也。愛獲﹐愛 人也。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獲之親﹐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車﹐木 也。乘車﹐非乘木也。船﹐木也。乘船﹐非乘木也。盜﹒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 無人也。

“莫以明之﹖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世相與共是之。若是﹐則雖 盜﹐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非殺人也﹐無難矣。”後期墨家用這樣的“辯”﹐反駁了認為“殺盜”不合兼愛的反對意見。

對其他各家的批評

後期墨家用他們的辯﹐不僅反駁其他各家反對墨家的意見﹐而且批評其他各家。例如﹐ “墨經”中有許多反對名家辯論的意見。我們會記得﹐惠施有“合同異”之辯。在他的“十 事”中他由“萬物畢同”的前提。得出“汜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的結論。在後期墨家看 來﹒這是一個謬論﹐它是由“同”宇的歧義引起的。他們指出“同”有四種。《經上》篇 說﹕“同﹕重﹑體﹑合﹑類。”《經說上》解釋說﹕“同﹕二名一實﹐重同也﹔不外於兼﹐ 體同也﹔俱處於室﹐合同也﹔有以同﹐類同也。”《經上》和《經說上》還討論了“異”﹐ 異與同正好相反。

“墨經”並沒有點惠施的名。事實上﹐“墨經”各篇也沒有點任何人的名。但是﹐從對 於“同”字的分析看﹐惠施的謬誤也就清楚了。說“萬物畢同”﹐是說它們同類﹐是“類 同”。但是說“天地一體也”﹐是說它們有部分與全體的關繫﹐是“體同”。由類同為真的 命題不能推淪出體同的命題也為真﹐雖然都用了“同”字。

對於公孫龍的“離堅白”之辯﹐後期墨家只從實際存在於物理世界的具體的堅白石著 想。所以他們主張堅﹑白同時存在於石中﹐認為“堅白不相外也”(《經上》)﹐“必相盈 也”(《經說下》)。“不相外”就是不互相排斥﹐“相盈”就是互相滲透。

後期墨家也批評了道家。《經下》篇說﹕“學之益也﹐說在誹者。”《經說下》篇解釋 說﹕“學也﹐以為不知學之無益也。放告之也。是使知學之無益也﹐是教也。以學為無益 也﹐教﹐悖﹗”

這是批評老子的這句話﹕“絕學無憂”(《老子》第二十章?)﹐老子這句話認為學是無益 的。照後期墨家所說﹐學和數是互相關聯的﹐若要絕學﹐也要絕教。只要有教﹐則必有學﹐ 教若有益﹐學就不會無益。既然以“學無益”為教﹐這個教的本身正好證明學是有益的。

《經下》篇說﹕“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經說下》篇解釋說﹕“謂﹐所 謂非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俱無 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這解釋是說﹕說話的時候﹐人 們所說的﹐不是相同﹐就是相異。一人說是“狗”﹐另一人說是“犬”﹐就是相同。一人說 是“牛”﹐另一人說是“馬”﹐就是相異。(這就是說﹐有相異﹐就有辯。)沒有人獲勝﹐就 無辯。辯﹐就是其中有人說是如此﹐另有人說不是如此。誰說得對誰就獲勝。

《經下》篇又說﹕“以言為盡悖﹐悖。說在其言”。《經說下》篇解釋說﹕“以悖﹐不 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審。”這解釋是說﹕ 以言為盡悖﹐此說不可以成立。如果持此說的人﹐其言可以成立﹐則至少此言不悖﹐還是有 些言可以成立﹔如果其言不可成立﹐則以此說為當者也就錯了。

《經下》篇又說﹕“知﹐知之否之是同也﹐悖。說在無以也。”就是說﹐說知之與不知 之是相同的﹐此說悖﹐理由在於“無以”﹐即沒有憑借。《經說下》解釋說﹕“知。論之﹐ 非知無以也。”就是說﹐只要有知識﹐就有關於知識的討論。除非沒有知識﹐才沒有憑借來 討論。 《經下》篇還說﹔“非誹者悖﹐說在弗非。”就是說﹐譴責批評﹐是悖謬的﹐理由在於 “弗非”﹐即不譴責。《經說下》解釋說﹕“非誹﹐非己之誹也。不非誹﹐非可誹也。不可 非也﹐是不非誹也。”就是說﹐譴責批評﹐就是譴責你自己的譴責。如果你不譴責批評﹐也 就沒有什麼可以譴責。如果你不能夠譴責批評﹐這就意味著不譴責批評。

這都是對於莊子的批評。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麼也不能夠決定。他說﹐即使有人獲 勝﹐勝者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但是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 意於別人﹐他正是在和別人辯論。他若辯贏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 “大辯不言”。還說﹕“言辯而不及”(均見《莊子˙齊物論》)。所以“言盡悖”。

莊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確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同 上)。但是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所說的就是“言”﹐其本身就是批評別人。如果“言盡 悖”﹐莊子的這個言難道就不悖嗎﹖如果一切批評都應當受到譴責﹐那麼莊子的批評就應當 第一個受到譴責。莊子還侈談不要有知識的重要性。但是他這樣侈談和討論﹐本身就是一種 知識。若真地沒有知識了﹐那就連他的討論也沒有了。

後期墨家在批評道家的時候﹐揭示出了一些也在西方哲學中出現過的邏輯悖論﹐只有在 現代建立了新的邏輯學﹐這些悖論才得到解決。因此在當代邏輯學中﹐後期墨家所作的批評 不再有效了。可是﹐我們看到後期墨家如此富於邏輯頭腦﹐實在令人贊嘆。他們試圖創造一 個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純系統﹐這是中國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馮友蘭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4uyeu.jpg 

墨家草根文化之哲學意蘊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06&cid=9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化的過渡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上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極具草根文化的墨家就是當時的顯學之一,它曾與儒家相抗衡,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以哲學的視角全面研究墨家草根文化的內涵及其現實性,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墨家政治哲學中蘊含的草根文化及其現代意義。
  
尚賢尚同是墨子的社會政治理論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部分。在中國歷史上,墨子第一個明確主張打破宗法制,提出“平等競爭,任人唯賢”的選拔任用原則。他說:“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因此,他提出了著明的政治主張,即“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墨家尚賢使能的用人原則是與它的平民民主政治理想密切相關的。在組織建設中墨家主張“尚同”,即求得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輿論一致的舉措,即所謂“上之所是,必亦是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薦之;上有過,規諫之,尚同其義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他認為只有賢良之士才能實現“總天下之義,以尚同於天”,同時認為應該在集中的指導下發揚一定程度的民主。

尚賢尚同在民主政治建設、實現社會和諧方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6.25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指的是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
  
二、墨家道德哲學中的蘊含的草根文化及其現代意義。
  
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子政治學說的宗旨,也是他的社會倫理學的中心內容。他認為,要主張“愛人”,就不應有親疏、厚薄之別,而應是兼愛。他在《大取》中寫道:“厚不外己,愛無厚薄”,主張“使天下兼相,愛人若愛其身”。對此並作了進一步論證:“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於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就是說,無差等的愛己,也就是愛人,從而也就做到了兼愛。

墨子提出“兼愛”是為了利人,兼相愛與交相利是緊密結合著的。所以說,墨子的兼愛又是著眼於實際利益的,具有利他主義傾向,不是像儒家那樣止于空泛的道德說教。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改變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以義代利的價值取向,樹立義利並重的新價值觀。
  
三、墨家社會哲學中的草根文化及其現代意義。
  
墨子提出非攻非樂,反映了他和平發展、廉潔為民的思想。他提出“非攻”來反對和制止這種掠奪性的戰爭,並反復宣揚侵略他國得不償失,而所謂“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他認為,發動侵略他國,就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同時還要指出,墨子主張“非攻”是反對非正義之戰,認為正義之戰是他宣導的“兼愛”原則的表現之一。

墨子提出“非樂”,並非是反對音樂本身,而是反對為滿足貴族統治者的淫樂享受所從事的音樂活動。對此,既要看到墨子愛惜民力、體察民情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對音樂的藝術價值認識的局限性。非攻非樂對於我們實行維護和平、反對強權政治、構建和諧世界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墨子提出的“節用”和“節葬”是他宣導兼愛利民的一個基本內容。他說,古聖王的生活方式和“飲食之法”是:“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衣服之法”為:“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稀綌之衣,輕且清,則止”。“節葬之法”:“衣三領,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於泉,流不發洩,則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喪用哀”。因此說,墨子提出“節葬”,是以變革社會習俗和腐敗風尚為要旨的,這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和革新精神。時至今日,墨子的這些主張,對於我們進行反腐倡廉、淨化社會風尚、勤儉建國及建設節約型社會都具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中華文明“軸心時代”的諸子百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淵源,而作為中國文化一翼的墨家思想具有鮮活的平民性格,是把兼愛為民思想作為其核心和精髓的一種草根文化。以哲學的眼光全面審視墨家思想,挖掘其平民性格的現代價值,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jrtjkjr.jpg 

墨家哲學基本觀點

http://www.hudong.com/wiki/%E5%A2%A8%E5%AE%B6%E5%93%B2%E5%AD%A6

 

儒墨兩家哲學堪稱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顯學"。與儒學不同的是,墨學思想同樣是站在西周文化的傳統中,卻主張從應一般百姓的立場上談"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這種興利除害的理論預設即為其著名的"兼愛"思想,提出了"愛無差等"的理想命題。此外,墨學的開創者墨子是有神論者,認為天與鬼的智慧和權威遠遠超過古代聖王,是因為天是掌握正義,賞善罰惡,愛利百姓的最高主宰。可以說,墨家思想是以宗教代替一切道德與權威,而展現其理想的平民主義思想。

由於墨家思想的平民性格,其涉及理論的內容也就特別著重於大眾化的福利取得與平民式的自我超升。不論是主張和平的兼愛,非攻,或是"必順乎天"的尊天,事鬼,其要點在於使人的能力的發展與一切動作儀型能如實地遵循天的意志,而且在社會中的舉事任職,也都有一定的標準,這不僅是形式上的要求,還更是一種自我的反省與自覺。也正是這種對於標準的反省,邏輯性的思辨及理論驗證的檢查就格外重視,因此發展出相當嚴格的邏輯體系。

墨家哲學中的社會哲學主張是積極進取的,充滿"舍我其誰"的態度,不但從理論上發抒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兼愛,非攻的思想,主張賢人政治,還透過實際行動,親身參與各種反戰行動與建設事業,在知與行上完全奉行從百姓到天子"尚同於天"的原則,希望達到世界大同的理想。由於其站在平民角度上立論,講究節儉克苦,杜絕浪費,使其文化哲學理論呈現素樸保守之風。

重要哲學家及其思想

墨家哲學代表人物即為墨子,其重要思想觀點包括在下列內容之中:兼愛,非攻 尚同,尚賢,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尊天,事鬼。充分反映出其素樸的自然宗教觀,並把一切政治的,社會的,道德倫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紗加以合理化。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學精神,他不但對科學哲學中的概念定義有所主張,對於科學方法的建立,科學教材的撰寫與科學思想的傳授,使得中國科學研究和應用很早就展現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後,後期墨家分裂成許多派別,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以《墨經》為研讀與發展思想的主要依據,基本上成兩派,一是從自然科學,邏輯思辨的法則與認識論問題著手,主張人的認識能力是獲得知識的工具,但必須透過感官與思維作用始得,而邏輯的真偽的標準,只有透過客觀的自然世界或人類社會現況的檢證,才能取得。另外一派是發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們試圖在現實政治權力無法取得或予以保護的情況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愛的社會理想,因而發展成劫富濟貧的遊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戰國時代十分盛行,門人弟子遍佈天下,影響層面很大。墨子以其務實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豐富的思想內容,完善的教材設計,形成了一個極其嚴密而充滿宗教精神的團體,深深吸引了無數百姓與和識分子。也因為這個團體的切實踐履態度,參加各小國反戰保衛的活動,協助農耕及軍事防禦建設,左右墨氏之徒在各國的施政措施,在在顯示出墨家勢力的龐大。

但在墨子死後,墨家團體無法出現德望,學識真正有領袖之風的"?子",而且墨氏思想與音主政者的權力與利益有所抵觸,受到政治勢力的排擠,而其在哲學理論的建構上也不乏矛盾之處,更遭遇其他學派的嚴格挑戰,後期墨家各學派也彼此不服,是以在漢武獨尊儒術以後,墨學便失去了學術上的傳承。在這樣一種頹勢中,墨學重名實辨的思考與科學研究的熱情,在一片強調倫理道德,法治武功的學術市場上便失去了一席之地。值得安慰的是墨子精神在民間的發展,遊俠的俠義作風與方士的煉丹,不可不謂多少受到墨子學說的啟發。

兼愛 - 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非攻 - 反對侵略戰爭。

尚賢 -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

天志 - 掌握自然規律。

明鬼 -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

非命 - 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

節用 - 節約以擴大生產。

節葬 -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在戰國時代唯一能與儒家抗衡的就是墨家學派,雖然墨學不像儒學發展的那般源遠流長,但其有關政治學上所主張的賢人政治與中央集權,在社會學上所主張的兼愛反戰與重節儉反奢華,在宗教思想上尊天重鬼與非命,在科學態度上講究理性與實踐,無一不在中國思想界或大眾日常生活中造成實質性的影響,比起許多言論在辯論臺上的爾爭我執,相抗不下,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http://www.hudong.com/wiki/%E5%A2%A8%E5%AE%B6%E5%93%B2%E5%AD%A6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A660E57CD770F31599E36E5B60CADA0.jpg 

先秦墨家科技思想論析 

http://pkunews.pku.edu.cn/sdpl/2008-10/31/content_131795.htm

 

 
墨家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韓非子‧顯學》雲:“世之顯學,儒墨也。”《孟子‧滕文公》亦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二者都高度評價了墨學的顯赫地位。墨家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秦諸子中,墨家最重視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其科技思想在當時獨領風騷。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這樣評價墨家的科學技術成就:“完全信賴人類理性的墨家,明確奠定了在亞洲可以成為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的東西”。

一、墨家科技思想的來源

先秦諸子百家中,各家學派對於科學技術多持排斥的態度,而墨家則不然,墨家學派重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對應用技術的探討,形成了豐富的科技思想。墨家科技思想是時代的產物,社會生產實踐為墨家科技思想的沉澱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材料和直接的思想刺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歷史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刺激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冶金、農業和各種手工業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階段。文化方面出現了由學在官府到學在四夷的文化大轉移。一些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王宮百工相繼分散到各個諸侯國。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形成的由學者和工匠組成的墨家學派,具有學者和工匠兩種知識傳統,使得他們有條件對當時的手工業所積累的經驗知識進行理論上的思考和總結,形成自己的科技思想。

墨家的科技思想,與墨子及其弟子豐富的科學實踐活動分不開,體現了科學理論與科學實踐的有機結合。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經驗家、技術家、工匠和科學理論家的素質和品格。他在力學、光學、數學、邏輯學等方面都進行過一定的研究,已經有意識地開展了一些科學觀察和實驗活動。

墨子是手工機械製造的能手,會造車,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產技術工藝,有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子砍削做出的飛鷹飛上高空,幾日不落。《墨子‧公輸篇》記載,公輸班是當時製造器械的高手,但是在與墨子的比賽中卻甘拜下風。墨家成員多為來自社會下層的手工業者,墨子和他的弟子經常參加各種勞動。墨子從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中提煉出數學、力學、光學、機械學等方面的許多科學知識,總結出其中的規律,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二、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內容

墨家的科技思想主要體現在《墨經》中。《墨經》由《墨子》一書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四篇組成,保存了墨家學派對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許多研究成果,反映了墨家的科技活動和實踐,是研究墨家科技思想的重要依據。

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產實踐為基礎,以概念和理論分析為手段,既有濃厚的實踐性、實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主張從有利於人民生產、生活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出發,研究利用自然法則。《墨經》總結了轆轤、滑車、車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動重物,提高生產效率,減輕體力勞動。墨子說:“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墨家認為衡量手工技藝、發明創造的價值,是看其是否有利於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即所謂“功,利民也”(《經上》35條)。這突出地表現了墨家功利主義科學價值觀。

墨家的科學思想是建立在實驗科學和科技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中,不乏重大的科技發明,但是卻缺少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探索和歸納的思維。墨家既能從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科學技術資料,又能對科學技術資料進行系統理論研究,並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引入實驗的環節,如光學投影和成像實驗、小孔成像實驗,雖然比較粗糙,但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結構的科學活動過程。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就曾說:“墨家論知識,注重經驗,注重推論。看《墨辯》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做許多實地實驗。這是真正的科學精神,是墨學的貢獻。”

墨家的科技思想與其巧傳則求其故的命題聯繫在一起,對科技知識採取一種與近代以來西方科學相似的態度。《經上》第96條說:“巧傳則求其故。”巧傳是世代相傳的手工業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對世代相傳的手工業技巧,詢問為什麼,揭示原因、本質和規律,從而將手工業技術上升到科學理論。這句話道出了墨家建構科學、形成理論的過程、方法和機制,說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覺的科技理論意識和科技思想。

面對變化的自然界和各種生產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墨子認為正確地描述其然,摹略萬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學活動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是基於對自然現象的反復觀察而作出的客觀記錄。《墨經》中的每一條科學知識都有其立論依據,都用“說在……”的形式,闡明其所以然。這種對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夠促進研究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墨家認為,人之所以能知,在於人具有認識能力,發揮這種能力,才能獲知;強調只有感官與事物接觸,再加上心的活動,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才能得到明確而深刻的認識。

墨家堅持可知論,堅信人的認識能夠把握物質的本質,通過熟悉事物的特性加以推導,便可以對未來作出科學的預測,達到以往知來,以知見隱。可見,摹物是墨家研究認識世界的一般形式和規律的學問,可以稱為他們的科技認識論,由於規定了科學技術認識的目的和正確指向,使墨家的科學認識活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墨家科技思想的價值

墨家學派的科技思想,儘管現在看起來有些簡單和粗糙,甚至還有缺陷,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科技的認識還處在萌芽狀態,作為先秦最為重視自然科學技術的學派,墨家的科學實踐和科技思想有著重要的價值,堪稱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的典範,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墨經》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科學思想和知識,梁啟超評價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墨經》而已矣。”(梁啟超:《墨子校釋》自序)

墨家豐富的科技思想,本應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不過可惜的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墨家的科技思想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揚,甚至屢遭排斥,導致興盛一時的墨家科技思想逐漸湮沒。墨家科技思想之所以沒有能夠在古代中國繼承和發揚,原因是多方面的。墨家的科技思想是依附于墨家而存在的,其學派中絕,科技思想自然也會受到冷落。另外,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儒家貴道賤器,鄙視生產和科學技術。墨家科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的背離,也決定了其必將衰微的命運。從墨家科技思想本身來看,這些思想超越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缺乏社會基礎,也導致其容易衰落。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ec949f8470d9f7bde2f.jpg 

品評作家高閻,行義的墨家兼士!

一位具備寒山子心量與墨家身量的商人兼文人作家

 正在中國內地四川成都的作家高閻,
準備投入中國西部開發的行列,
祇要可以提昇內地百姓的生活與就業,
就是高閻向來最愛參與的事業投資,他的得人心之處就在此,
對照高閻的文章〝證悟空性,無私無我〞
〝藉祈雨,明天道〞〝人生何處似樽前〞等文,可謂相互輝映!
人格的凸顯亦正在於此!

文 / 鄧開來

 
《墨子‧兼愛中》說:無論貧富貴賤,應相敬如賓,既互通往來,又互相幫助,而不願見到世間有以大欺小,以強淩弱,為富不仁,和以智欺愚的情形。世人如能順天理而行,國家社會便能享有安定,萬民百姓才能享有安居樂業。墨子曰,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無非是指,勞動的人能昌盛富足,富足的人當濟助於受饑寒之迫者。對於懶惰的人呢?當遭社會鄙棄。那麼貪淫又貪婪的人又該如何?當受到律法的制裁!至於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經常以言論暴力殘酷待人,又藉著挑撥分化、顛倒是非與誣蔑他人以顯己名聲、以進錢財的社會毒瘤,又該如何?應當遭到世人的唾棄!是故墨家的理性思維乃以兼愛為核心,但面對貪贓枉法,顛倒是非黑白的社會毒瘤,墨家不寬容看待!

墨家的「兼士」向來不怒而威,不言而教,不佔天下卻擁有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得天下其實就是「得道」,這也是墨子所強調的「行義」。在墨子千里救宋的故事中,魯班被墨子說服不攻宋國後,說了一番話。他說,聽了您的話,現在就是給我宋國,我也不會要了。墨子呵呵笑說,這樣一來實際上你已得到了宋國了。你不僅得到了義,所以我樂意奉上宋國給你。不但如此,因為你認真行義,我還要將整個天下都給你!

公道自在民心,民心就是天理,人人心中有桿秤。民心向背,只有智者才能開悟,才可像墨家「兼士」那樣不受表面所拘,為眼前利益或美色所迷惑,或為他人之誣蔑與羞辱而亂其心。心隨理行,理隨德顯,上德無影,下德無蹤。上德與下德不斷踐行,道生於中。道是說不清,看不到,聽不見,心也一樣,真也一樣。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否存乎民心?又在乎是否對國家民族做出了一絲貢獻?常常懷抱此一心思的人,其生命格局自然非比一般庸俗之輩,無論任何人從事何種事業?他的事業發展往往就取決於當事人的心量與身量上。世人可以從全球許多有成就的企業家、文學家、科學家等人中觀察到。作家兼從商的高閻,就有明顯的特徵存在。

然而,為什麼我會如此推崇作家高閻?就是從他的文章內容所發現而來的,文章中我看到高閻這個人的生命格局,高閻的網路遭遇,對他來說應該談不上什麼挫折(但可視為殊異的體驗),相反我認為這是上天介紹高閻給世人認識的一種方法與藝術;讓我們見識到什麼是儒道之「修」?什麼是佛家的「定靜慧」?

高閻將殊異的體驗之心情,轉換成慷慨陳詞的數篇文章,如「中華民族的盛事就在今日」、「心連心創造台灣十年飛躍,莫使台灣再失落黃金十年!」等篇,內容依舊脫離不了身為知識份子的他,對台灣、對中國、對中華民族、對國家民族未來走向的深切關注。文章裏他為讀者做了一番客觀分析,以大角度,高遠視的論述自己的觀點,目的就是在引導你,讓你明白台灣發展不可在投票上感情用事。

也就是說,他人都身陷網路遭遇之際了,卻還能心繫著台灣的穩定,掛懷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關注全球中國人的時代處境!世人們請你告訴我,哪個文人或有為的知識份子,或商人可以有這種心懷與生命格局?網路裏有上億個部落格和數算不盡的文章,但什麼人的文章、內容和其心思可以含蓋對生命的多元關切?但是上天介紹高閻給世人認識,卻是以一種奇妙的方式(網路遭遇)為開端,讓世人見識到什麼是有修為的人之「真修者」,這就是所謂「遭難見真修」的道理,也就是一個人是否真實修?端看遭遇困境與難處時,或面臨試探時,究竟他會如何處之,或展現什麼樣的作為?而高閻果然以「中華民族的盛事就在今日」的一篇文章引來全球華人的側目與共鳴!因為這樣,很多人開始注意到高閻這名作家,從而讓我們認識到高閻詩詞釋義作品裏,所隱含世人們未曾發現的精神信念與意境之深遂?

我們一般很少看到在古代詩詞釋義上會從佛學、道學、儒學與神學的角度,來描述古代文士的生命內函與詩詞意境,高閻儼然可以說是近代頭一個是從「生命信仰」的觀點切入,並加以巧妙完美的詮釋古詩與古詞意境與精神的彰顯,使讀過他文章的人豁然開朗,若沒有讀了高閻對古代文豪其生命精神的描述,恐怕任何人都不算真正認識蘇軾、歐陽修、或李清照…等古代文豪。儘管我們可以在圖書館裏找到很多相關評論中國古代文豪的專書,但如果你沒有品讀過作家高閻的古代詩詞釋義之三千餘篇之作,那麼任何人對中國古代詩詞的研究都不算完整。

作家高閻其文章精神格局上不僅具備墨家的心量,亦具備一名「墨家兼士」的該有條件,而且是最嚴苛的條件資格,因為一般尋常人是絕對達不到這種心靈境界、文學素養,尤其看待生命的態度。所以我私自揣想,高閻對佛學、道學、儒學與神學有相當專研之外,一定對墨學亦有相當自己的獨到見解,希望有機會和榮幸能拜讀高閻作家更多作品(在書市裏看到高閻古詩詞釋義的一整套書),以品味高閻充滿智慧的心靈與思維想法,就因為您有寒山子的心量,也有著墨家的身量。

 


鄧開來

(現從事國際及兩岸法商事務‧墨學研究者)

 

偶然中發現高閻作家的文章其格局、見解和詩詞釋義,都與一般書本裏的詩詞釋義有很大不同,作者高閻似乎以短小說對白,或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古人詩詞的內函與意境,而且深入淺出,讓不懂欣賞詩詞的人能完全領會而感動!堪稱近代古詩詞釋義作品之上乘之作。

畢竟市面上所販售相關古詩詞釋義的專書,幾乎沒有此類型或相關風格的創作,的確,高閻作家的古詩詞釋義,完全屬於創作形式的作品,讓人恨不得收藏和拜讀高閻作家的所有三千多篇的古詩詞釋義之作,可惜高閻作家的著作並未公開販售。在Google搜尋下,方知高閻著作完全屬於自費出版,單純為公關饋贈用途,許多出版商想以高價購得版權,好像也沒有結果,我猜想高閻大師是想將自己的著作,定位為結緣與功德之用,非以營利和圖虛名為目的吧。

當然高閻老師似乎並不需要靠微薄的版權費為收入來源,如果予以大量出版增送流通的話,怕也是一筆龐大印費,所以祇能少量饋贈,目前高閻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多,加上部落格因故關格,未免令人惋惜!這對全球熱情的讀者們來說,無疑是個損失!但還是期待有一天能在書店裏,發現高老師的書,以及令人驚嘆的石墨藝術畫冊與畫展,那定然讓人欣喜若狂!現在只能期待,衷心的翹首以待!

 

●  請點擊如下高閻Greym2012文章標題,即能連結相關網站....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2.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61~64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60、墨子故事:墨子救鄭

魯陽文君準備攻打鄭國,墨子聽到消息立即勸阻。文君說:“先生為什麼阻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這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墨子說:“鄭國人殘殺其君主,上天已經給了懲罰,使它三年不順利。而你又要進攻鄭國,說是順天之意,這好比鄰人懲罰他的懷兒子,你也舉棍跟著打,說是順其父之意,這不是十分荒謬嗎?”魯陽文君遂停止侵鄭。

61、墨子故事:墨子破雲梯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

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裏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62、墨子故事:鉤鑲與義,魯墨論義

楚、越兩國經常在長江上進行船戰,越國憑著水勢,屢次打敗楚國。魯班南游到楚國之後,幫助制造船戰用的鉤鑲等先進武器,楚國因此戰勝了越國。魯班向墨子誇讚鉤鑲,墨子說:“我義的鉤鑲,勝過你船戰的鉤鑲。因為講義可以互敬互愛互利,講戰造成互相殘殺。

63、墨子故事:諫楚王放棄攻打宋國

墨子生活在西元前五世紀左右,中國還是一個由許多諸侯國組成的國家。其中楚國是一個大國,宋國是一個小國。 當時,一個著名的工匠公輸般,為楚國製造了一種稱為雲梯的新式兵器,這種武器又高又大,用於攻打敵國的牆門,在當時可以說是戰略性武器。雲梯造成後,楚國就準備攻打宋國了,以便檢驗這種新式武器的效用。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後,走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國都,拜見了公輸般,希望能夠阻止這場戰爭。

墨子見到公輸般後說:“北方有一個人欺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殺死他”。公輸般不知是計,聽了很不高興,也沒有任何表示。墨子接著說:“我可以給你很多錢,作為你殺人的報酬。”公輸般回答說:“我講道義,不會因為報酬去殺人。”墨子說:“楚國是大國,人口不多而土地遼闊,可是它卻準備攻打弱小的宋國,這是非正義戰爭,你口頭上說不殺人,可是一旦發生戰爭,有多少無辜的平民會因為你的新式武器而死去,這跟你親手殺人有什麼區別呢?”

公輸般被問得啞口無言,推諉說攻打宋國的計畫是楚王的決定,於是墨子和公輸般去見楚國國王。見了楚國國王,墨子並沒有先說戰爭。他對國王說:“我想請教大王一個問題。”楚王問他是什麼問題。墨子說:“現在有人放著自己漂亮的車子不要,卻想偷鄰居的破車,舍棄自己的漂亮華貴衣服不要,卻想偷鄰居的舊衣服,這是怎樣一種人啊?”楚王不知是計,馬上說:“這人有偷竊的毛病。”墨子抓子時機,馬上說:“楚國有廣闊的土地,而宋國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這就如同一輛漂亮的車與一輛破車的對比;楚國物產豐富,而宋國物產貧乏,這如同漂亮衣服和舊衣服的對比,所以我認為楚國攻打宋國,跟那個犯了偷竊病的人正是一類人。”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蠻橫地說:“你說得好,但是公輸般已經為我造好了雲梯,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國的。”墨子不慌不忙地說:“雲梯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厲害,不信我可以與公輸般模擬作戰。”楚王於是為他們準備了道具,包括城牆,守城的器械,雲梯及其它攻城的兵器。公輸般模擬攻打宋國的城牆,結果任由他多次改變攻城的戰術,都被墨子抵擋住了,公輸般攻城的器械用完了,墨子守城的方法還有餘。

公輸般不甘心失敗,對墨子說:“我知道怎麼來對付你,我不說。”墨子也說:“我也知道如何對付你,我也不說。”楚王問墨子其中的原因,墨子說:“公輸般的意圖,不過是殺了我。他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來防守楚國的攻打了。可是,我已經把我的方法教給了我的徒弟,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國的城門。”楚王見大勢已去,迫不得已地說:“我決定不攻打宋國了。”這樣,墨子憑自己的機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國的一場災難。

64.墨子回車

翻看《全唐詩》,在第647捲髮現一首題名《朝歌》的詠史詩:

長嗟墨翟少風流,
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聞韶知肉味,
朝歌欲到肯回頭。

這首詩的作者胡曾,唐代邵陽人,著作有《安定集》十卷,《詠史詩》三卷。該詩的大意是,常常感歎墨子太缺少文采,竟然把美妙動聽的廟堂歌舞看作洪水猛獸;假若他也能懂得雅樂,能像孔子一樣在廟堂之上陶醉於“韶”樂中三個月不知道肉味,那麼就不會臨近朝歌卻厭棄而回車了。這首詩所評論的是發生在古朝歌的“墨子回車”這件史實。《淮南子》、《水經注》等古籍中,都記載有該事。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582-9.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41~60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41、墨子故事:辯論鬼神

墨子的學生多次就鬼神問題向老師提出質疑問難。一次,墨子生病在床,弟子跌鼻去看他,十分納悶地問墨子:“先生平時告訴我們鬼神無所不知,行善事的人得好報,行惡事的人受懲罰。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聖人,怎麼也會得病呢?這是您的話不對,還是由於鬼神並不是什麼都知道?”墨子說:“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人得病原因很多。”

42、墨子故事:墨守成規

禽子聽後起身再拜,說:“先生講得很好,請先生講講戰爭防禦問題。”墨子說:“我一貫反對侵略戰爭,支持被侵略國家抵抗自衛。關於防禦,最重要的是戰前做好物資和精神兩方面的準備。我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戰傅、迎敵祠、旗幟、號令、殺守等篇中講得比較具體,有戰役指揮、戰前動員、全民參戰、兵器機械、糧食柴草、兵役制度、軍事訓練、組織紀律、賞罰獎懲等內容,你可以學習研究”

43、墨子故事:守城之法

墨子回答了如何防守十二種進攻之後又說:“城牆厚而高,壕溝深而寬,修好望敵之樓,防守器械齊備,糧食材草充足,防守人員精幹。官民和睦,全民皆兵,國君講信義,大臣爭立功,賞罰嚴明。具備這些條件,城池就可以守住。”

44、墨子故事:禽子求教

墨子反對侵略戰爭,但主張積極防禦,講求戰爭器械與技術的運用,論兵法攻守都很精到。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厘曾經多次向墨子請教防禦之道。墨子說:“你問哪種防禦方式?”禽滑厘回答說:“現在攻城常用的進攻方法有臨、鉤、沖、梯、埋、水、穴、空洞、蟻附、輘轀、軒車等十三種,請問先生應該怎樣防守?”

45、墨子故事:精思善辯

墨子在幾十年的教學、遊說活動中,很重視辯論技藝和言詞交際。他對弟子說:“辯學的目的是搞清楚是非的界限、國家治亂的規律、同異的所在、名實的道理、利害的分別和疑難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要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創立了名、辯、類、故、沽等邏輯範疇及主要論式,成為人類三大邏輯學中最早的一個。

46、墨子故事:諫齊太公

墨子聽說齊國想攻打魯國,不顧高齡,親自勸說齊太公田和。墨子先是以刀砍人,人頭猝然落地算刀鋒利作為比喻,進而問誰承擔殺人責任。齊太公說,殺人的責任不在刀鋒利,而在於執刀的人。墨子說:“兼併傾覆弱小的國家,無辜屠殺百姓,誰應該承擔這無道不義的責任呢?”齊太公想了好久不得不承認:“我應當承擔責任。”

47、墨子故事:化險為夷

墨子被囚之後,引起各界人士的震驚。墨家弟子義憤填膺,積極營救墨子,採取各種措施:一是當面論理,要求放人;二是大造輿論;三是組織武裝力量,萬不得已採取相應措施,於此同時,各國紛紛派人勸說釋放墨子。迫于內外壓力,宋不得已放出墨子。

48、墨子故事:宋囚墨子

宋昭公末年,戴歡為宋太宰,司城皇專政。二人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子罕擊敗戴歡後,又追逐宋昭公,篡奪了政權。墨子仗義執言,極力以兼愛相利勸阻,竟被囚禁

49、墨子故事:宋之大夫

墨子與宋國之君同宗,由平民成為“北方聖賢之人”後,各國諸侯對墨子評價很高,紛紛請他為官,博取愛士的美名。宋昭公時,派人請墨子到宋國參政,墨子欣然前往,希望能在宋國實踐自己的學說。宋昭公認為墨子的學說很有道理,就拜墨子為宋大夫,參與管理朝政。

50、墨子故事:染山觀染

墨子祭祖之後,又與幾位弟子漫遊染山。他看到染絲的情景感慨萬千,歎息道:“白絲染於青色的染水就變成青色,染於黃色的染水就變成黃色。染水一變,被染的絲的顏色隨即改變。”他又從染絲想到環境對人的影響,指出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慎重選擇與自己相處的人,並希望創建優美的文化環境,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51、墨子故事:著書立說

年事已高的墨子,已無力再出遊各國行義。他回憶數十年來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創辦私學、招收弟子、組織團體、研製器械、周遊列國、制止戰爭等一系列重大的活動,既問心無愧,又憂慮重重。為了讓後來者繼續實踐墨學,兼愛天下,他與弟子整理其言與行,編寫出《墨子》一書。

52、墨子故事:世之顯學

墨子創立的墨學,當時被世人稱為顯學。《墨子》七十一篇,是他一生言行的忠實寫照,內容豐富深邃、博大精深,其中有智德並修、兼愛救世的思想,創造發明、邏輯辯論的宣導,知行並用、利人犧牲的見解,刻苦實踐強力而為、自苦為極的主張,尚賢尚同、民主政治的作風,生產節約、消費分配的理論,防禦非攻、抵抗侵略的精神等,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不朽之作,因此被人稱為人類文化的瑰寶。

53、墨子故事:魂歸故里

西元前390年前後,墨子帶著他所描繪的社會藍圖,離開了這個戰亂動盪的人間。據傳弟子們遵照他生前節葬的主張,將他的遺體從簡安葬了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死後,其弟子分為三大派別,為弘揚墨學而繼續努力。

54、墨子故事:光照千秋

墨子生前對自己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則墨子之言猶在!”歷史發展到今天,充分證明了墨子的論斷很有道理,就像夜明珠出世那樣,墨學在近百年來獲得新生,重放異彩。

55、墨子故事:為義而死

魯國有一個人與墨子的關係較好,因而叫兒子向墨子求教,他兒子為義戰死了,父親責備墨子。墨子說:“你要讓我教你的兒子,現在學成了,為義戰而死,你卻怨恨我;這就像賣出買進糧食,糧食賣出去了卻怨恨一樣,難道不荒謬嗎?”

56、墨子故事:祭祀必誠

魯國的司祭用一頭小豬祭祀,向鬼神求百福。墨子聽到後說:“這不行。現在施給的人少,希望的人多,那麼,別人就只怕你有東西賜給他們了。現在用一頭小豬祭祀,向鬼神求百福,鬼神就只怕你用牛養祭祀了。從前聖王侍奉鬼神,祭祀罷了。現在祭祀鬼神,與其祭品豐富,還不如貧乏的好。”

57、墨子故事:志功為辯

魯國國君對墨子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學習,一個喜好將財物分給人家,誰可以作為太子?”墨子答道:“這還不能知道,二子也許是為著賞賜和名譽而這樣做的。釣魚的人躬著身子,並不是對魚表示恭敬。我希望主君能以志功為辯,把他們的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然後決定誰為太子。”

58、墨子故事:魯君問政

魯國國君請教墨子:“我害怕齊國攻打我國,可以解救嗎?”墨子答道:“可以。我希望君主您對上尊天,敬事鬼神,對下愛護百姓;準備豐厚的皮毛、錢幣,辭令要謙恭,趕快禮交四鄰的諸侯,驅使一國的人民,抵禦齊國的侵略。這樣,禍患就可以解救。不這樣,就毫無根據其他辦法了。”

59、墨子故事:祭祀祖先

墨子晚年回到家鄉不久,即與家人一齊去祭祀祖先。墨學先到殷微子墓前,緬懷先賢業績。接著,他又到目夷君墓前祭祀。目夷君的墳墓高大,蒼松翠柏環抱。
墨子肅立墓前,追思先祖治國有方,使宋國得顯于諸侯的豐功偉績;敬仰先祖目夷的讓國之風,只為義而不慕榮利的高尚人格。

60、墨子故事:墨子救鄭

魯陽文君準備攻打鄭國,墨子聽到消息立即勸阻。文君說:“先生為什麼阻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這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墨子說:“鄭國人殘殺其君主,上天已經給了懲罰,使它三年不順利。而你又要進攻鄭國,說是順天之意,這好比鄰人懲罰他的懷兒子,你也舉棍跟著打,說是順其父之意,這不是十分荒謬嗎?”魯陽文君遂停止侵鄭。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ec949f8470d9f7bde2f.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21~40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21、墨子故事:文君尊墨

魯陽文君非常欽佩墨子道德學問,經常請墨子到其封地講學。墨子曾對魯陽文君講,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他們也曾討論風俗與仁義的關係,討論何為忠臣。文君認為,忠臣應該絕對服從,讓怎樣就怎樣。墨子指出,你說的忠臣不過是個影子而已。所謂忠臣應能為國君的偏邪,崇尚同一,實行兼愛,不結黨營私等等

22、墨子故事:只求行義

公尚過見到墨子,說明越王的意圖。墨子問:“你看越王能聽我的話嗎?”公尚過說:“恐怕不一定。”墨子說:“如果越王能聽我的話,用我的道理,只要有飯吃,有衣穿,跟其他大臣一樣待遇就行,何必要分封的特殊待遇呢?越王不聽
我的話,而只要我接受分封,這不是讓我出賣義嗎?同樣出賣義,在中原國家好了,何必跑到越國?”於是,拒絕了越國的分封。

23、墨子故事:越王迎墨

與拒楚分封相似,墨子還推辭了越王的分封。有一次,墨子派弟子公尚過前往越國做官。公尚過向越王介紹墨子,越王很高興,對公尚過說:“先生如能請墨子到越國教導我,我願意分出過去吳國的地方五百里封給墨子。”公尚過答應了,於是給公尚過套了五十輛車,到魯國迎接墨子

24、墨子故事:拒封返魯

楚惠王封地五百里的厚祿,沒有動搖墨子堅持自己學說的決心,毫不猶豫地拒絕封地,他對魯陽文君說:”我聽說賢人進諫,君王不聽,不接受賞賜;仁義學說不被採用,不滯留於朝廷。現在我的觀點未被應用,所以我決定回魯國去,請你向楚王轉達我的謝意。”

25、墨子故事:封地五百

臨行之前,墨子想再見一次惠王,惠王說自己老了,派大臣穆賀為墨子送行。墨子利用這個機會,又向穆賀陳述自己的學說,但沒成功。魯陽文君聽說此事,認為不妥,於是對楚王說:“墨子是有名的北方賢聖人,您不給予禮遇,豈不是叫天下士人寒心嗎?”楚王覺得魯陽文君說得有理,許諾以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封給墨子。

26、墨子故事:獻書楚王

在墨子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恰值楚惠王當政五十年,墨子為宣“義”,專程到楚國獻上自己的著作。楚惠王讀了此書後,對墨子說:“您的大作很好。請您留在楚國,做我的顧問。每年俸祿一百鐘,委屈您這位賢人了。”墨子看出惠王不準備實行自己的學說,於是決意辭行回家。

27、墨子故事:閭中避雨

墨子完成止楚攻宋的壯舉後,由楚國返回魯國。途徑宋國時,天下大雨,城門緊閉。墨子想到閭中(裏巷大門內)避雨,守門者竟不讓墨子進去。墨子不願譽于世人,所以也不想說明真相,遂揚長而去。

28、墨子故事:放棄攻宋

魯班無計可施,只好認輸,但靈機一動說:“我知道怎麼贏你,可我不說。”墨子答道:“我知道你想如何贏我,我也不說。”楚王莫名其妙,問:“你們說的是什麼?”墨子義正辭嚴地說:“魯班以為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佈置好,禽滑厘代表我指揮守城,同宋國軍民一起嚴陣以待!即使殺了我,也無法取勝!”楚王知道取勝無望,被迫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畫。

29、墨子故事:墨魯論戰

墨子見此便對楚王說:“魯班準備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勝的法寶。大王如果不信,就讓我與他當眾演習一下攻與守的戰陣,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應後,墨子就用腰帶模擬城牆,以木片表示各種器械,同魯班反復演示各種攻守戰陣。
魯班組織了九次進攻,結果九次被墨子擊破。魯班攻城器械用盡,墨子守城器械還有剩餘。

30、墨子故事:理屈詞窮

墨子趁機對楚王說:“楚國方圓五千里,土地富饒,物產豐富,而宋國疆域狹窄,資源貧困,兩相對比,正如彩車與破車、錦繡與破衣。大王攻打宋國,這不正同偷竊癖者一樣?這樣大王一定會喪失道義,並且一定會失敗。”楚王理屈詞窮,但借魯班已造好攻城器械為由,拒絕放棄攻宋的主張。

31、墨子故事:面諫楚王

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進行攻宋的準備工作,請他引薦去見楚王。墨子見到楚王說:“現在有一個人,丟掉自己的彩飾馬車,卻想偷鄰居的破車;丟掉自己的華麗衣裳,卻想偷鄰居的粗布衣,這是個什麼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這個人一定有偷竊病吧!”

32、墨子故事:自魯奔楚

西元前440年前後,楚國準備攻打宋國,事先請魯國著名工匠魯班製造攻城的雲梯等器械。墨子正在魯國講學,聽到消息後非常著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帶領三百名精壯徒弟,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發兵。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后到達楚的國都郢都(今湖北宣城)。

33、墨子故事:耕柱仕楚

墨子為了行義,推薦耕柱子到楚國做官。不久,有幾個弟子去探訪耕柱子。耕柱子請他們吃飯,招待並不優厚。這幾個人回來告訴墨子,耕柱子在楚國沒有什麼好處。墨子答道:“這還未可知。”沒有多久,耕柱子送給墨子200兩黃金,說:“弟子不敢貪圖財利違章犯法,這200兩黃金請老師使用。”

34、墨子故事:薦曹仕宋

墨氏為宋國的宗族,墨子與宋國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繫。墨子聚徒講學後,極力幫助宋國,推薦弟子到宋國參與政事,曹公子就是其中一個。三年之後,曹公子從宋國回到墨子身邊,向墨子彙報在宋國的情況。

35、墨子故事:召回勝綽

此事之後,墨子讓弟子勝綽去項子牛那裏做官,以便於行義。後來,項子牛三次入侵魯國的土地,勝綽三次都跟從了。墨子聽到這件事非常生氣,派高孫子請項子牛辭退勝綽。高孫子轉告墨子的話說:“我派勝綽,將以他阻止驕氣,糾正邪僻。現在勝綽得了厚祿,卻欺騙您,三次跟隨侵魯,勝綽明知故犯,把俸祿看得比仁義還重。”

36、墨子故事:止齊伐魯

齊國將要攻打魯國,墨子聽到消息後急忙勸阻。墨子對大將項子牛說:“攻打魯國,是齊國的大錯。以前吳王矢笠先後攻打越國、楚國、齊國,獲得勝利。後來諸侯報仇,吳王大敗,所以大國攻打小國,是互相殘害,災禍必定反及於本國。”項子牛遂罷兵。

37、墨子故事:義利統一

一天,墨子對弟子講解義與利的關係。他說:“萬事莫背於義。”為義就是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衡量價值高低的標準。
要“兼相愛、交相利”,做到“兼而愛之,從而利之”。他用利來規定義的內涵,把仁、義和愛的道德觀念同利益、功利直接聯繫起來,表現了義利統一和重視功利的思想。

38、墨子故事:日者占卦

有一次,墨子離家往北到齊國去,途中遇到日者(算卦先生)。算卦先生看了看墨子說:“歷史上的今天,黃帝在北方殺死了黑龍,你的臉色黑,不能向北去。”墨子不聽,繼續向北走,到淄水邊沒能渡河返了回來,算卦先生說:“我對你說過不能向北走。墨子說:”人的臉色有黑有白,假如實行你的辦法,人們就不能往來。這是困蔽人心,你的言論不能用。”

39、墨子故事:故人相會

墨子在齊國見到老朋友非常高興。老朋友說:“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何必獨自吃苦行義,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說:“有個人生養了十個兒子,只有一個耕種,其他九個閑著,這一個耕種的不能不更加緊張啊。為什麼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現在天下沒人行義,您應該勉勵我行義,為什麼還勸阻我?”

40、墨子故事:贊高石子

高石子向墨子彙報說:“以前先生講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該處在厚祿之位,現在衛君無道,我不願在那裏貪圖俸祿和爵位。”墨子聽了很高興,把禽滑厘召來說道:“你聽聽高石子的話吧!背義而嚮往俸祿的人很多,拒絕俸祿而嚮往義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為義背祿之人。”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7473.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01~20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1、墨子故事:為義背祿

 墨子離開衛國後到齊國遊說。不久,派管黔到衛國推薦弟子高石子仕衛。衛君給予高石子優厚的俸祿,安排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每次都詳細講述墨子的治國方略,衛君只是點頭稱好,卻不採納實行。因此,高石子辭官回去,向墨子彙報。

2、墨子故事:勸衛養士

墨子到衛國後,對公良桓子說:“衛國是小國,處在齊、晉兩國之間,就像窮家處在富家之間一樣。窮家如果學富家那樣花費,那麼窮家很快就破敗。現在看看您的家族,好車好馬數百,穿文繡的婦人數百,如果國家有難,用這些婦女抵抗,還是用士人?”公良桓子不知所云。墨子又說:“如把這些錢財用來養士,可養一千多人。一旦遇到危難,士可保護您的安全。”公良桓子點頭稱是。

3、墨子故事:載書游衛

有一次,墨子率弟子到衛國遊說,車中“載書甚多”,他的弟子弦唐子感到奇怪,問墨子帶書何用。墨子說:“過去周公每天早上要讀一百篇書,晚上還要接見七十個讀書人,所以他知識淵博,政績顯著,我上沒有治理國家的責任,下沒有耕種土地的任務,怎麼敢不讀書呢?”

4、墨子故事:周遊列國

墨子除聚徒講學、組織團體之外,還周遊列國。弟子魏越說:“先生見到各國之君說什麼呢?”墨子答道:“每到一國必須選擇那些急需的事先講。國家混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窮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好聲樂沉迷於酒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搶奪侵淩則語之兼愛非攻”。他四處奔走,“上說諸侯,下教民眾”,“迎眾人而說之”。席不吸暖,棲棲皇皇,以自苦為極,以吃苦為高尚,北游齊,西游衛、鄭,南游宋、蔡、楚、越等國

5、墨子故事:組織團體

墨子知道,僅靠說教不行,還必須有堅強的實力做後盾才能成功。於是,他組建了有綱領、有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墨家團體。其綱領是實現義,其領袖為鉅子。墨子要求成員身穿粗布衣,腳登木屐子,以自苦為榮;不僅要有知識和專業技能,多數成員還要接受軍事訓練,並隨時準備打仗,為實行義的事業獻身。墨家學派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

6、墨子故事:聚徒講學

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為己任,到處奔走,宣傳行義。經過幾年的實踐,他深感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必須組織更多的人為義獻身。約在三十歲之前,他創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其學說成為“言盈天下”的顯學

7、墨子故事:言行之論

魯南的南部有一個叫吳慮的人,冬天利陶,夏天耕作,自比堯舜,墨子聽說後就去見他,吳慮對墨子說:“義,貴在切實可行,何必到處宣傳!”墨子說:“你親自陶稼,分之於民,獲利太小,我宣傳義,可以救天下,獲利巨大,怎能不去宣傳呢?”

8、墨子故事:與程子辯

墨子對程子說,儒家學說有四個方面足以喪亡天下。程子說墨子詆毀儒家。墨子說此為告聞絕非詆毀。數日後,墨子又與程子辯論,稱讚孔子。程子問:“您一向攻擊儒家,為什麼又稱讚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變的地方,應予區別對待。”墨子一生堅持對事不對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度人”。

9、墨子故事:答公孟子

公孟子多次與墨子討論學術、人生等問題。一次,公孟子頭戴禮帽,腰間插笏,穿著儒者服飾來見墨子,問服飾與行為有何聯繫。墨子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位國君,服飾好孬貴賤不同,但作為都一樣。我以為有作為不在於服飾。”用事實折服了公孟子。

10、墨子故事:駁巫馬子

墨子多次與儒家弟子巫馬子辯論。一天,巫馬子對墨子說:“你行義,沒見有人説明人,也沒見鬼神賜福給你。但是你還在做,你有瘋病?”墨子回答:“假若你有兩個家臣,一個表裏不一,一個表裏如一,你看重哪個?”巫馬子說:“我看重後者。”墨子說:“既然這樣,你也看重有瘋病的人。”

11、墨子故事:非儒立墨

墨子對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強執有命,繁飾禮樂”等內容進行批駁,與儒學分道揚鑣,提出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和系統的學說--墨學。墨學的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張。此外墨子還有自然科學、文化教育、邏輯學、軍事防守、工程技術等,內容非常豐富。

12、墨子故事:背周崇夏

墨子在學儒的同時,發現了儒家缺點,“以為其禮傾憂而不憂,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故”。孔子推崇周公,墨子效法夏禹。他稱頌夏禹親自拿著木鍁疏通江河,治理洪水,奔波勞累的股上沒有肉,腿上沒有毛,是為天下利益艱苦奮鬥的聖人。

13、墨子故事:好學而博

墨子不僅重視實踐,而且重視理論。墨子好學深思,苦讀博覽,最初學習古代傳統文化和當時有影響的儒學,曾跟周朝禮儀史角的後代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遍讀百國《春秋》。墨子平日言談、講學、辯論,經常引用《詩經》、《書經》和周、燕、宋、齊等國的《春秋》,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非常嫺熟。

14、墨子故事:規矩方圓

經過學習與實踐,墨子提出了正確的客觀標準:“天下從事者,不可無法儀”。
不同的手工業匠各有特殊的技巧,但都要遵守共同的標準法則,制方要用矩尺,制圓要用圓規,取直要繃緊墨線,取平要用水平儀,這五種標準,是各類工匠准從的普遍法則。

 15、墨子故事:小孔成像

墨子對光學很有研究,對於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進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進行光學試驗,他在堂屋朝陽的牆上開了一個小孔,讓一個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在陽光照射下,屋內相對的牆上出現倒立的人影。墨子通過小孔成像的光學實驗,闡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即光從上下直射,人的頭部與足部成影在下邊和上邊,構成倒影,成為後代攝影技術的先聲。

16、墨子故事:力學原理

墨子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概括出力學原理,並做出“力,形之所奮也”的力學定義和彈性力學、杠杆平衡力學、滑輪受力、斜面受力、物體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義。墨子利用杠杆原理研製了桔槔,用於提水。墨子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車梯等簡單機械,用於生產和軍事,受到人們的稱讚。

17、墨子故事:鳶飛戾天

墨子的木工技術很高,可與魯班媲美。有一天墨子看到鳶(鷹)在空中翱翔,就用木片等材料精心製作了一隻木鳶(即風箏)。木鳶在空中飛翔,三天不落,受到人們的讚揚。這次試驗的成功,為墨子以後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18、墨子故事:學工學文

墨子事蹟:學工學文墨子的家鄉是古代文化科技最先進的地區,他的父親是位能工巧匠,母親非常賢慧。先進文化環境的影響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的勤奮、純樸與靈敏,很快學會了木、車、皮革、制陶、冶金等手工藝。同時,他拜師求教,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為一位深沉、博大、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傑出人才。

19、墨子故事:母夢赤烏

據《琅繯記》與滕州民間傳說,墨子出生前,“其母夢日中赤烏飛入室中,光輝照耀,目不能正,驚覺生烏”。烏即翟,是鳳凰的別名,因而取名墨翟。“子”是後人對墨翟的尊稱。今滕州市木石村有目夷亭,村西為狐駘(即目夷)山、目夷河;村西是落鳳山,傳說墨子出生時,鳳凰落於此山,因而得名。

20、墨子故事:目夷後裔

目夷國原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國,位於滕州市木石一帶。入周之後,目夷國變成小邾國,先後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隨著歷史的變遷,目夷氏從貴族降為平民。(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約在春秋末年(西元前480年),墨氏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y7988.jpg 

墨子筆下古代聖王,

和古代暴王的形象是怎樣的

陸建華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828&cid=13

 

 
墨子歷史知識豐富,他創立墨家學說,或引古代聖王之事,或用古代暴王之事,從正反兩面論證或說明自己觀點但是,墨子所言古代君王事蹟,有的符合歷史事實,有的屬改編,有的則為虛擬。在墨子筆下,堯、舜、禹、湯、文、武儼然成了墨家理想統治者的化身,桀、紂、厲、幽等便成了墨家心目中的“罪人”現據《墨子》的有關記載,分別敍述之。

《所染》篇,墨子以染絲為喻,列舉舜擇許由、伯陽,禹擇皋陶、伯益,湯選伊尹、仲虺,武王選太公、周公,受到積極的影響和薰陶,終至“王天下,立天子,功名蔽天地”,論述選擇親信、大臣的好與壞,直接關係到事業成敗、國家興亡。此處,舜、禹、湯、武王被描繪成慧眼識珠、知人善任的明君。

《法儀》篇,墨子闡釋天子、諸侯必須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國家的主張,把禹、湯、文、武扮妝成“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者。《尚賢》上、中、下三篇,墨子舉出堯拔舉舜、禹拔舉益、湯拔舉伊尹、文王拔舉閎夭和泰顛、武丁拔舉傅說,引用《湯誓》“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說明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天下,在於尚賢使能,從而證明其“尚賢”主張。這裏,三代聖王被想像成“尚賢”典範。

《尚同》上、中、下篇,墨子援引古籍,予以解說,力證“尚同(”即下級的意見應當統一於上級,並最終統一於“天”)。例如,墨子曰“: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來見辟王,聿求厥章。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子之教者。《詩》曰:我馬維絡,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又曰: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即此語也。”(《尚同中》“)《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此言見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猶淫辟者也”(《尚同下。在此,周武王、周成王被視為以“尚同”政策治理天下者。

《兼愛》中、下篇,墨子徵引大禹治水、文王治西土(指岐周)、武王將祀泰山的陳詞等事蹟,徵引《禹誓》、《湯說》、《周詩》、《泰誓》等古籍中禹、湯、文、武等言論,加以解釋,說明“兼愛”主張取法于禹、湯、文、武等聖王的政治實踐《魯問》篇,墨子則直言禹、湯、文、武“說忠行義,取天下”,憑“兼愛”成就事業。這樣,古代聖王又成了“兼愛”的始作俑者《非攻下》篇,為攻戰辯飾的人舉“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證明攻伐是聖王所為。墨子認為禹、湯、武王征討苗氏、桀、紂是正義的戰爭,是“誅”。

《節用》篇,墨子認為宮室、衣服、飲食、舟車只要適用就夠了,還舉出堯的飲食方式:“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於土塯,啜於土形,鬥以酌”,即飲食沒有兩種,肉食不會重複,用土塯吃飯,用土鉶喝湯,用木勺飲酒,來證明“節用”系古代聖王所為。如此,堯便成了墨子節用論中的節用者。

《節葬下》篇,墨子反對當時統治者耗費錢財以厚葬久喪,用堯、舜、禹等的薄葬作為依據。這裏,堯、舜、禹竟然成為節葬的首倡者。《天志》上、中、下三篇,墨子把堯、舜、禹、湯、文、武描畫成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以此論證天有意志,天欲人兼相愛、交相利。《非樂》篇,墨子引湯所作的《官刑》“:其恒舞於宮,是謂巫風。其刑:君子出絲二衛,小人否,似二伯”,證湯這樣的古代聖王是非樂的。《非命》上、中、下三篇,墨子反對命定,用禹、湯、文、武為政天下時“,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非命下》)的強力有為;用武王作《太誓》駁斥紂的“有命”,闡述命定論的危害總之,在《墨子》書中,在墨子的想像中,堯、舜、禹、湯、文、武等古代聖王尚賢、尚同、兼愛、非功、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又尊從天志,都成了典型的墨家人物。

這與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堯、舜、禹、湯、文、武等顯然有較大距離。我們知道,堯、舜等是明君聖王,他們的業績為後人景仰,他們有可貴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但他們不可能這般地完美無缺,他們的品格和統治政策不可能同墨家的理想完全一致。桀、紂、曆、幽皆是亡國之君,據史料記錄,他們又都是殘暴的統治者。《墨子》一書因此對桀、紂、厲、幽指斥頗多,並把他們的殘暴歸結為與聖王之道背道而馳。《所染》篇,墨子用染絲作喻,說明擇選親信、大臣的好壞,影響到事業成敗、國家興亡。他列舉夏桀選幹辛和推哆、商紂選崇侯和惡來、周厲王擇厲公長父和榮夷終、周幽王擇傅公夷和蔡公穀,導致“國殘身死,為天下,驗證其觀點。此處,桀、紂、厲、幽被說成是不識忠奸的昏君。

《七患》篇,墨子又把桀、紂的敗亡歸結為貪圖富貴、安於享樂而不顧外患:“夫無待湯之備,故放;紂無待武之備,故殺。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滅亡於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貴而不為備也。”《尚賢中》篇,墨子為證“尚賢為政之本”,將桀、紂、幽、厲描繪成不法夭尚賢、違反天意的人,認為他們的亡國滅身正在於此:“其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從而賊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詬天侮鬼,賊傲萬民。

是故天、鬼罰之,使身死而為刑戮,子孫離散,室家喪滅,絕無後世。”《節葬下》篇,墨子堅決反對厚葬久喪,認為厚葬久喪系桀、紂、幽、厲所為,不合聖王之道,且有害無益:“求以富國家,甚得貧焉;欲以眾人民,甚得寡焉;欲以治刑政,甚得亂焉;求以禁止大國攻小國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幹上帝鬼神,又得禍焉。”這裏,桀、紂、幽、厲被看作厚葬久喪的典型。

《天志》中、下篇,墨子以為桀、紂、幽、厲背叛天意:“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從而賊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詬侮上帝、山川、鬼神(《天志下》),斷定他們的敗亡原因是“得天之罰”:“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是也”(《天志中。此外,墨子還引《泰誓》,特別指出紂以“命”抗“天”的慘敗結局“:《太誓》之道之曰:‘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祇不祀,乃曰:吾有命。無廖務天下,天亦縱棄紂而不葆。”這樣,桀、紂、幽、厲便成了反“天志”者。《非命上》篇,墨子引《仲虺之告》和《泰誓》,並予以解釋,證明紂都是命定論者:“于《仲虺之告》曰:‘我聞于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

帝伐之惡,龔喪厥師’此言湯之所以非桀之執有命也。於《太誓》曰:‘紂夷處,不肯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民有命。無廖排漏,天亦縱棄之而弗葆。’此言武王所以非紂執有命也。”《非命下》篇,墨子批判桀、紂、幽、厲堅持“有命”的同時,揭露他們腐朽的政治統治和生活方式:“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於此乎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外之驅騁田獵畢戈,內湛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在此,桀、紂、幽、厲成為醜惡、兇殘的象徵。

總之,在墨子心目中,三代暴王桀、紂、厲、幽是墨家理想人物的對立面。這可能與桀、紂、厲、幽的真實面目不符。誠然,桀、紂、厲、幽是亡國之君,但是,亡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們恰是夏、商、周三代衰亡的犧牲品,而不是主要責任者。再說,桀紂、厲、幽統治時期的殘暴、野蠻為世人所共知,但是,他們的殘暴不一定就是墨子指出的那些。不過,不管怎麼說,墨子為我們勾畫了三代暴王的比較豐滿的形象,給我們認識和批判桀、紂、厲、幽,分析夏、商、周三代敗亡的諸多原因,提供了最初的感性的印象。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828&cid=13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