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GreymGraphite Pencil Art ◎

林家花園第三號曲 -園林幽情 Garden

鉛筆選擇:England/H、HB 上淺底色/2B~6B完成。
景物地點:臺北縣‧板橋林本源園邸
作品編號:GSTLD20020802
紙張選用:Japan / 280gsm 平滑紙21.5" X 31" (54.6cm x79cm)


園林幽情

 

這是板橋林本源園邸的美麗景園中之一隅。
我非常喜歡這幅作品完成後,所具有濃濃的幽然古意。

在動筆之前我整整經歷兩天的拉鋸,
面對鉛筆專用木盒裏的各號鉛筆,
我一連以不同品牌的HB及B號鉛筆試畫了五張草圖,
才找到想要表現的視覺質感。

樹葉的姿影婆娑不難畫,
佝僂的樹幹與稀疏枝椏在視覺意境中呈現冷峻蕭瑟的空間氛圍,
就需要費點兒勁。

倘要讓鉛筆線條在處理質感上表現高深的視覺意境,
絕對需要高度藝術審美的精神關照,
而這幅畫的主要內涵是,表現園邸灰濛冬夢之感。

縱歷滄桑遞變,更覺靈性高妙;
儘管秋冬蕭瑟,依舊不減風情;
縱使昔夢微碎,故園殘敗凋零;
豔盡春風之餘,未減孤芳自賞,
緣未盡月還圓,園邸風流夢迴。

其實,原始照片並沒有這種秋冬蕭瑟的視感,
是透過我的靈性思維與想像力才呈現出來,
畢竟照片中的影像,

純然只是提供我選擇要表現的一項素材罷了。
唯有透過心靈的創作,藝術方顯不凡,
若依樣畫葫蘆,就難免失去價值與創作的意義了!

畫植物得隨主題訴求而變,甚至就連技法亦會跟著變化,
這是一切所有創作的樂趣,
不是只限於鉛筆藝術創作,油畫創作尤其如此。

林家花園百年前其原始風貌是什麼,
我不知道?至今林家花園予我的感覺,
似乎有別於夢境裏的林家花園,好像少了點什麼?
大概是原有生命的靈魂特質不再了,
換上新的裝扮、樣貌之後,這仍不能算是原來的她。

不過她既願以全新的風貌、全新的態度,
去迎向每一天嶄新的未來,
那麼這又有什麼不好?
畢竟建築物有其自我生命對未來命運的決定權,
而不無發現「林家花園」似乎有屬於她自己獨特的靈性。

當然,我也會憑藉自己藝術家天生豐富的想像力去活化她,
然後在創作表現上回溯她昔日迷樣的丰采,
只是卻兀自點燃自己心頭的舊夢情懷!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閻石墨鉛筆藝術賞析
◎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GreymGraphite Pencil Art ◎


古宅風采第五號曲 -
甬道流光Corridor Streamer

景物地點:臺北縣‧蘆洲李氏古宅
鉛筆選擇:England/2H、HB 上淺底色/2B~6B完成。
作品編號:GSTLC40020803
紙張選用:Japan / 280gsm 平滑紙21.5" X 31" (54.6cm x79cm)


甬道流光

 

這是一座質樸動人的蘆洲李氏古宅中的甬道一景。
初到古宅時,
我首先快步繞了一圈的大致在腦子裏建立起碼概念之後,
才仔細觀察古宅的每個角落。

我向來熱衷想像,尤其面對具有歷史性的古宅大院時,
更是不自覺在腦袋裏出現千百畫面,
宛若穿梭過去時空情境,與虛擬的幻影一般。
我惟有如斯,才能看見物象的生命靈魂之處。

就算面對殘垣破瓦,對我而言,
她都不代表不存在,不再視如生命。
除非她完全遭到蒸發,一磚一瓦都被鏟除,
一點絲毫曾經存在的跡象都沒有了。

古宅的任何地方都讓我充滿想像,
一如畫裏的汲水之處,石砌甬道裏的光影流動,
兀自讓躇在甬道一隅的我,不禁泛溢著想像,而湧出許多畫面來...。
彷彿不經意窺伺到甬道裏正發生的一段情景。

呀,原來是正在一邊汲水,
一邊輕聲閒聊的三名侍女。我特別注意到當中最漂亮、
最可人又著晰白皮膚的那個,
大大的雙眼眨呀眨的,
不時捂著嘴的展露淺淺笑意,
然而呀,這豈能掩藏她,那燦爛笑靨下洋溢著的青春呢?

這當兒,忽地隱隱約約傳來一聲:
「水打好了沒有?」
聽仔細,原來是府裏的小姐於閨房內傳來的嚷嚷聲。
「這就來了!」高個子的侍女趕忙回應。

不一會兒,侍女們全跑光了,
侍女們舒心悅耳笑聲消失了,
甬道又回到原來空蕩蕩的狀態,讓我好不失落!

我一直注意著甬道內受光的牆面,
那是以沙岩石所砌的石牆,顯得樸拙而古意盎然。
甬道盡頭是浣衣處,立著一座斑剝鏽噬的汲水幫浦。
白牆上方是出簷斗拱,地面則砌以紅磚,
整個甬道在空間感上,猶顯得清幽古樸,

或可說其建築本身就符合了藝術審美要求。
尤其沙岩石牆的光影,
正緩緩默默的在甬道中流動著,這種感覺引人遐思,
宛若跌入舊日時空一般。

為了表現沙岩石牆的質感,
我採2H、HB先打一層底,確定筆觸的效果時,
再以HB和B再上一次,
接續以2B、3B至6B,逐步加強其明暗層次,
讓牆面立體感更為凸出。

其他部份也是採同樣的先後順序,
全部過程總共進行了六個步驟、五個階段才告成。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020061031319655500688.jpg  

修行最高境界「放下」,高閻立下典範!

文 / 鄧開來

 

佛陀言:「放下」!〝放下〞這兩個字有多艱難吶!它是世人們最艱難去做到的事。佛陀要世人放下什麼呢?放下「執著」!放下心中牢牢不願丟棄的嗔恨與怨氣!放下心中所執迷之物「貪」「嗔」「癡」。

一個人若能將「放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那麼他便是一個心靈沒有包袱的人,或說這種人窮困是離他很遠的!也表示這樣的人,是個悟力很強的人。換言之,能寬容他人,就是一種放下的表現,表示他心中不存在怨氣,不是個容易被嗔恨心所綁縛的人,這樣的人正是我們講的有「氣度」的人,所謂「心量」就是顯現在此!

足見作家高閻其心量的確非常人可比!這和開來一開始的觀察沒有太大落差。高閻似乎沒有將遭遇,形成對他的一種阻礙,反而轉換成正面力量。假如今天高閻和粗鄙之流者對峙叫罵,反而會讓他愈陷愈深,陷入泥淖裏,那麼對問題非但不能解決,反成為被困住的人。

雖說開來在為高閻發聲,卻亦可能不知不覺讓高閻又再次進入紛擾的漩渦裏,但高閻似乎腦筋很清明,真正不經意掉入漩渦的是一直關注他的網友開來而不是他,因為他已經「放下」了心中的執著,不被嗔怨所綁縛了!因此,說高閻有墨家的心量與身量一點都不為過。

因為他可以輕易將一干人等繩之以法,只要高閻大師點個頭,身為律師的開來可以大大發揮所長的立即執行指令(私心來說,這可以讓開來的律師事務所引起側目),然而高閻卻沒有考慮這樣做,這說明他在修行上確實已有相當之成果。

這樣看來,高閻給了世人立下一個修行的典範,就是「忍辱以證其修心,以顯內在真性之境」的最佳明證!在此,謹向高閻大師,致上最高敬意!並呼應高閻大師的要求,讓我們祇關注高閻大師的文學藝術創作,在高閻大師描述蘇軾與歐陽修等古代文豪的詩詞釋義中,領略其所蘊藏著的生命哲學與精神信念,從中尋獲真理。

鄧開來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醉東風的漁翁

載自高閻文集2008年冬
【高閻古典詩詞新釋集】第99篇 2010.03.13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15.html

 

古人的一首歌調: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
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
點秋江白鷺沙鷗。
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

雖然我沒有漁翁那樣的性靈高潔,與世無爭,
然而亦期許即使沒有刎頸之交的朋友,
但求能有坦誠相交的忘機之友。

我沒有漁翁那般不俗的風骨,
點綴著在秋江碧水上的白鷺與沙鷗,
好似人間只有白鷺與沙鷗才是最難得的毫無機巧之心的朋友。

漁翁覺得如果人有選擇,他寧可與白鷺和沙鷗為友,
並且能自在悠遊於明豔秋景的江南水鄉,那麼一生足矣!

至於人間萬戶侯般的富貴榮華就留給別人吧,
他毫不欽羨。
其實,沒有人會嫌惡富貴,在乎的是知音的難覓罷了!
在乎的是能擁有純淨的真情,

沒有邪念與不良心機所攙雜的一份可貴情感。
設若自己有著些許貲財,
卻沒有可信任與溫暖彼此的忠貞友伴,人生多乏味!

這世界看似都是以金錢在舖陳,
卻又可能因金錢而引來萬劫不復的厄運,
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生命的那點渴望啊?

這一想,亦就不難明白漁翁的心境了,
為何不識一字的漁翁,竟如此沉醉在東風的煙波江上。

純然的情誼難求嗎?我沒有悲觀的想法,知音難覓嗎?

我沒有想過,因為根本不須要想,靈魂特質相似者,
心視的頻率會引導你認識與自己磁場相近者,

然後帶來一些認同你的朋友,彼此感到自在的朋友,
雙方不會讓該死的矜持或靦腆存在太久,
因為感動會拉近彼此距離,
然後很快的成為朋友,甚且有相見恨晚之感,

無論男女或面對客戶皆然,
也許這和自己的態度親切自若有關,談吐也有關,
靈魂的特質效應亦是重要因素。
願你我都能擁有生命的忠貞友伴!

 

-高閻-
載自【高閻文集】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15.html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04822_715259.jpg 

《墨攻》- 理想主義者的無奈

http://ent.qq.com/a/20061206/000265.htm

 

在觀看到影片《墨攻》之前,我便對影片的名字產生過置疑,墨家提倡“兼愛、非攻”的思想,因此在戰國時期墨家子弟總是到處幫助小國抗敵守城來宣導和維護和平,而影片以“墨攻”兩字為名似乎有些不妥,後來查了些資料方才明白影片原來是改編自日本的漫畫《墨子攻略》,而漫畫卻是根據日本作家酒見賢一的歷史小說《墨攻》創作而來。不過將“墨子攻略”簡化成“墨攻”極易產生歧義,使得觀眾在中文的理解上有所偏差,這樣的簡化還是沒有必要的好。

影片的故事從根本上脫胎於酒見賢一的歷史小說,雖然植根于墨家的思想但整個故事和人物卻是虛構而來,實際上也類似於演義與正史的區別。寫到這裏免不了有些感歎,中國博大的歷史海洋卻反而成為日本學者作家取之不盡的寶庫,讓司馬遼太?創作出《項羽與劉邦》、讓井上靖創作出《敦煌》、讓酒見賢一創作出《墨攻》這樣出色的歷史小說,最終連張之亮拍一部中國歷史影片反而要改編日本的漫畫。

轉回話題來談談影片本身,對導演張之亮的映射來自他92年的作品《籠民》,一部反映香港底層生活的影片,一舉拿下了第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影片三項大獎,這是他電影生涯的一個頂峰,而後雖有佳作但卻日漸淡出。而此番捲土重來卻放棄了一貫善長的文藝小片,操刀起一部古裝大片,讓人不免心生疑慮,莫不是趕來趟這大陸導演大片夢的渾水。

但在觀看完全片之後我還是舒了口氣,《墨攻》雖然未必盡善盡美,但它的確沒有以往古裝大片那種華而不實的毛病,應該說它放低姿態走得穩健而實在。商業大片便是商業大片,最害怕是為了高深命題的說教而忽略掉講好一個故事,根據漫畫改編的《墨攻》在情節脈絡的發展還是相當成功,特別是在梁城的攻守上很具觀賞性,只是在畫面上略顯粗糙,估計也是資金方面的局限(估計影片的投入遠沒有宣稱的那麼多,和《無極》、《夜宴》不屬於同一重量極,旦從影片的宣傳力度就能夠感覺得到)。

張之亮並不因自己在人文寫實題材上的成就來鍛造《墨攻》,影片中雖有關於墨家理想的思辯,但卻並不過分拘泥於此,仍舊以商業考慮為重,多番攻守殺戮在影片中出現,這一切都很能抓住觀眾的心。影片存在著一些有背歷史的突兀之處,特別是影片最後出現了坐孔明燈的趙軍實在是有違歷史。雖然此舉頗具創意能讓不懂歷史的觀眾驚歎一下,但既然故事依託於歷史背景,可以適度虛構卻實在無必要多此荒誕一舉,另外諸如黑人的出現和女將軍的存在,這些看起得到的錯誤都帶有明顯的商業符號,或許人們在面對一部尚能引人入勝的電影時能夠容忍這樣的錯誤。

說到了《墨攻》有不少脫離歷史的商業符號,但它另一方面在更寫實性地還原了歷史,不象《夜宴》、《神話》、《無極》般極盡奢華,影片中的黃土泥牆和沒有過分修飾的樸素服裝都顯得更真實可信,和二千年前的歷史更為貼近。影片的大氣不是在細節和畫面上的較真,而是更多展現在那種戰爭大局觀的展示,多番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戰爭規則,而是真正古代戰爭場面的拼殺,完全跳出了一直以來古裝片對標誌性動作設計的依賴,避免了為功夫而功夫。

可以看得出張之亮是無力完全按自己意圖來操控這樣一部商業大投資的影片,很多設計硬傷都並非他能左右避免得了,比如範冰冰飾演的逸悅存在的必要性,範冰冰的背後實際代表了多種商業考慮,其一是進入大陸市場的必須條件需要大陸演員參演,其二是為影片設計一段愛情的需要,儘管戰爭片這樣純粹男人故事仍然不可避免,看好萊塢的《天國王朝》便知道愛情是商業影片的硬杠杠,是以了迎合更廣範圍的觀眾。

戰爭的背後能看到什麼,張之亮這個拍過現實主義題材的導演還是能在這樣一部商業影片中構畫出多層次的面孔,梁王所代表貴族階層的反復無常,以及平民階層的趨利避害心態,乃至作為理想主義者墨者革離的無奈與掙扎。劉德華所飾的革離是影片之主心骨,他就如一個無私的義工,到處扶助弱者以傳達墨家的思想,可卻疲於奔命不知所終。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種矛盾,他不停幫助弱國阻擋強國入侵但卻無力消除戰爭,和平依舊像是空中樓閣。

而在革離與逸悅關於禮物收與不收的對話中,同樣也點明了作為革離的無私反而會引起他人的猜忌,正如梁王在危機過後對他這種無私的懷疑。而其他如弓箭手子團、梁王、公子梁適、趙將巷淹中、司馬等一干人等雖著墨不多,但卻都被刻畫出各自特質,以及在戰爭中所處不同境地的狀態。

影片固然有著好萊塢大片用戰爭殺戮來宣場反戰思想、歌頌和平的調調,但也並非如那些大片一樣充滿過度的說教,事實上面對戰爭我們目前依舊無法將它避免,當戰爭發生時一切思想都顯得力不從心。張之亮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沒有為這樣一部電影命題下一個定論,影片中更多呈現地是充滿矛盾的思辯,而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方向,當革離帶著一干人等朝著自己理想而去時,他的方向也只是自己心中的明燈,未必沒有懷疑。他是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者。

 

http://ent.qq.com/a/20061206/000265.htm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k_5fa6ae9e0a5c7c76e4188df392790244_4o8oe7.jpg 

老孔墨政治理想之比較

作者:譚寶剛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282&cid=9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古代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關於這一社會變動的性質,目前,大部分學者將它看作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這種社會性質的轉變典型地表現為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飛躍。

經濟方面:
春秋戰國之際,生產力有了顯著提高,
井田制開始崩潰,經濟發展迅速。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周王室無法控制局面,諸侯國之強大者,四出征討,以圖霸業。

與經濟、政治變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於一,不離于宗”的官學形態向多元化發展。當時“諸侯力政,百家異說”,“處士橫議”,思想家們針對劇烈動盪的社會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闡發自己的觀點,開始了百家爭鳴。

諸子百家競起的源頭是老孔墨三聖時期。一種思想文化或學術的產生無非有兩個目的:或是探討人生哲學,或是闡發政治理想。老孔墨的思想自然包含了這兩個方面。然而他們的人生哲學博大精深,此處不加贅述。筆者在此著重探討他們的政治理想之異同,以求教于方家。

一、社會秩序理想之比較

對於社會秩序的理想最能體現一個思想家的政治觀及其階級階層的隸屬關係,而一個學術流派的政治思想則對其社會秩序之理想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先看老孔墨三家政治思想之要點:老子“認為自然力是萬能至上者,人工涉入會損壞自然之樸素。其政治觀點建立于絕對的自由理想之上,極力排斥政府的干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無為而治”。

孔子提倡倫理政治,主張實行“德治”“禮治”和“人治”,以求建立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級森嚴的政治秩序和“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塗,塗不拾遺”的和諧禮樂之世。墨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天或天志為最高主宰,選賢與能,立為天子,一同天下之義,建立“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秩序。

老子作為沒落奴隸主貴族的代表,其理想的社會秩序就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之所以希望這種理想國的出現,與他所見所聞的政治現實有密切的關係。當時新舊兩種勢力的鬥爭異常激烈,當了多年史官的老子對這種政治鬥爭的內幕較為熟悉。他認為這種鬥爭是由於貴族們的各種欲望引起的,要消除這種混亂,只有回到結繩記事無知無欲的上古社會中去。這種社會秩序的理想是沒落奴隸主貴族無奈心態的反映。

與老子不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正在崩潰之時,封建制尚未形成,社會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現象。“臣?其君,子?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陪臣執國命”。孔子對這種混亂現象深惡痛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提出了“正名主義”。《論語‧子路》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在這裏明確地道出了“正名”的原由:不正名,則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這與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背道而馳的。那麼,孔子理想中的社會秩序是什麼呢?《論語‧顏淵》載: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的最高概括。這實際就是禮所規定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和以貴族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也即周禮中所推崇的“尊尊”和“親親”原則。

作《春秋》是孔子期望實現其理想社會秩序的主要實踐活動之一。孔子就曾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也評價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其君者有之,子?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又說:“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認為孔子作《春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晚出的《孝經‧鉤命訣》載: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也反映出孔子希望通過作《春秋》來實現他的社會理想。

作為小生產者代言人的墨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初期,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大國之攻小國,大家之亂小家,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的“大亂之世”。廣大民眾過的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悲慘生活。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人們之間的“別相惡”和“交相賊”。針對這一情況,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希望建立一個“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理想社會秩序。

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墨子提出了“天志”的概念。“天志”實際上就是墨子心目中衡量社會行為規範的尺度,其最高要求就是希翼人們“兼相愛,交相利”,最終達到“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的盛世狀態。

二、對周禮態度之比較

周禮是奴隸社會的一種等級名分制度,它不僅指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而且還包含了此前夏殷時期的一些禮樂制度。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當了周王朝多年史官的老子當然熟悉周禮的內容。但他更深刻地看到周禮的某些虛偽性,認為周禮不過是為統治階級服務麻痹廣大民眾的工具而已。所以老子對周禮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進一步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茲。國家昏亂,有忠臣”。

基於此,老子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他看到了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給人們帶來了自私、欺詐等一系列不道德行為,於是錯誤地認為文化本身是社會混亂的源頭。老子提倡愚朴的原始道德固然有其善良的願望和合理的成分,但是也有不正確的一面。

孔子對“周禮”則是崇拜得無可複加。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恢復“周禮”。為了恢復“周禮”,他從政事、收門徒,游列國,作《春秋》。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可見,孔子對以“周禮”為核心的周文化是何等的推崇!《論語‧述而》載:“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周代禮樂制度的基礎,孔子對他夢寐以思。

對於“禮”的要求,《論語‧顏淵》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已複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把禮作為治國的根本,是西周以來的傳統思想。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仍堅持“為國以禮”,不過,孔子對周禮的態度既有繼承,又有超越和改造。“國之命在禮”,“為國以禮”集中反映了孔子對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他還強調“齊之以禮”,把“禮”的範圍擴大到民間,突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界限。

孔子認識到“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禮記‧禮運》載:“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調製度。”《禮記‧典禮》也載:“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如果不遵守禮,則會出現“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的現象。孔子還認為,“禮”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他說:“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 “不學禮,無以立。” “不知禮,無以立也。”

墨子對周禮基本上是持反對態度。墨子的最高信仰是“天志”。他公開宣稱:“子墨子置立天志,以為儀法。”反復強調“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度量天下。”他進一步說明“我有天志,此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他用“天志”去衡量“天下士君子”和社會行為規範,排除儒家主張的“禮”對社會的指導作用。

在墨子看來,凡是符合“禮”的,都違反了“天志”,是不合理的。因此,他以“天為法”,對現實的“禮”進行否定和批判。他強調“天志”、否定“禮治”的社會秩序和原則,希望建立一種新的等級制度,表現出了強烈的革新傾向。

老子對小國寡民狀態的讚美和對周禮的否定,實際上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反思,是形而上的復古。孔子對周禮的繼承發展和超越,是藉以通過肯定的方式達到真正的復古,墨子以“天志”取代“禮”,希望通過“天志”來主宰社會,開創一個“尚同天下之義”的新境界。

三、治國方略之比較

針對當時的情況,老孔墨三聖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略。
老子的“道”崇尚自然,反映在治國方略上就是“無為而治”。

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基礎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無為”就是聽其自然,“少私寡欲”,要求統治者盡可能的少過問政事,以做到“去甚、去奢、去泰”,即減輕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這雖然在客觀效果上有解救人民疾苦的一面,但其目的是為了抵制新興封建政治經濟因素的發展,以維護即將崩潰的奴隸制秩序。

老子認為,正確的治國模式應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即以正道治國,以奇術用兵,以無為治理天下。當然,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手段,無不為是目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

孔子的治國方略可以概括為“禮治”、“德治”和“人治”。

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的“禮治”思想,把恢復和發展“周禮”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他對“禮崩樂壞”的局面深感痛心,要求各諸候“以禮讓為國”,要求各階層人士“克已複禮”,同時以仁充實禮的內容,將禮發展為一種完善的倫理原則和美好的政治制度。他認為德禮的教化作用要比政刑的強制作用有用得多。所以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所說的“人治”實質上是“德治”的延伸,他強調執政者在治國中的決定作用,“為政在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這種“人治”論顯然是“禮治”和“德治”的結合,並且以“禮治”和“德治”為主要內容。

孔子繼承了西周“明德慎罰”的思想,提倡仁政,反對酷刑濫殺,主張先教而後刑,“不教而殺謂之虐。”,他希望通過“德治”“勝殘去殺”以達到無訟的境界。孔子還主張寬猛結合,《左傳‧昭公二十年》載: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但他強調以寬為主,“寬則得眾”,認為統治者應對勞動人民實行懷柔政策,把刑罰作為教化的輔助手段,作為德化失效的最後底線,也即後人所謂的“德主刑輔”思想。

與“兼相愛”“交相利”理想的社會秩序相適應,墨子在治國方略上提出了“尚同”的主張。

墨子認為人類歷史之初“未有刑政”、“未有政長”,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和是非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標準,“一人一義,十人十義”並且有強烈的排他性,“各是其義,而非人之義”。因此人與人之間根本不可能和睦相處,“故交相非也。”為了物質上的利益人們還會相互爭鬥。“厚者有鬥,而薄者有爭”,以至“父子兄弟作怨惡”,“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天下之亂,若然禽獸”。

為了消除這一混亂局面,墨子主張通過選賢的方式建立一套有效的國家機構以一“天下之義”,“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但是僅僅靠“天子”還是不能“一同天下之義。”於是由天子選擇賢能,置三公,建諸候,立大夫,設鄉長等各級“政長”,幫助“天子”治理國家。

墨子雖然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但他卻認為小生產者在政治上不能代表自己,他把希望寄託在“貴且智”的“天子”和“賢者”身上。他的“一同天下之義”的理念和“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的主張,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君主集權制觀念。他認為天子應掌握大權,“發政于天下之百姓”。同時他要求天下之百姓絕對服從“賢且智”的“天子”,“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這樣,“天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

春秋戰國之際的老、孔、墨三聖的政治思想是對那個劇烈動盪時代的否定和對未來社會的重新構建。他們思想光輝的迸發開啟了後來百家爭鳴的先河,比較他們政治理想之異同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周秦時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狀況。

參考文獻:

[1]朱熹. 四書集注[M]. 長沙:嶽麓書社, 1997.
[2]孟澤. 中國四大寶典白話譯注[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3]梁啟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M].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4]司馬遷. 史記‧孔子世家[M]. 鄭州:中國古籍出版社,1994.
[5]王煥鑣. 墨子校釋[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6]蔣冀騁標點.左傳[M]. 長沙:嶽麓書社,1996.
[7]古典名著整理組. 四書五經[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282&cid=9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aegb.jpg 

墨家價值觀的多維透視

 

作者:張斌峰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266&cid=9


如果以現代價值觀來透視中國先秦墨家的價值觀,我們便不難發現墨家價值觀之多元多維的新闡釋,更可彰顯出它所具有的鮮活的現代價值。
  
“兼愛”的民本價值觀
  
為什麼在中國先秦時代惟有墨家才能提出具有接近現代人本主義精神的“民本”價值觀呢?在筆者看來,這在於墨學的創始人及其後繼者們,作為“農與工肆之人”,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墨家的這種民本價值觀包括觀念與實踐兩個層面。

首先,在價值觀念的層面上,“兼相愛,交相利”,是其民本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墨家要求打破宗法等級制度,因而他們主張“兼愛”。所謂“兼愛”,就是“周愛人”,它要求行“兼愛”的人(即“兼士”)要遍愛所有的人,即無一不愛。墨家充分地認識到人首先是一個生命體,以生存、健康、安全為生命之本。因此,墨家“兼愛”的民本價值觀之首要的主張就是要人們要珍惜、愛護民眾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保護人的健康,滿足人的基本需要。顯然,墨家提出“兼愛”這一核心理念的根本用意就是如此。墨家“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亦即“兼相愛,交相利”的“兼愛”學說及其實踐,便是墨家應世、入世和救世的最高目的、最終的價值目標和行動綱領。

墨家“貴義”,“義,利也。”換言之,“利”是其思想學說的出發點,又是其思想學說的歸宿。墨家之“利”就是“兼相愛,交相利”之“愛”,而其所謂“利”首先並且主要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利益。《墨子》一書中,“利”在此意義上的使用,至少出現了160次。“利”當然包括愛己,《大取》說:“愛人不外己”,但“利”非指自私自利或損人利己之“利”;“利”主要是指公利,即“兼像愛,交相利”的互助互愛之利,“興天下之利”之“利”或“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之利。

在墨家看來,人的價值就在於能愛人,在於能“興天下之利”,而自己的私利也正是在“天下之利”的興起過程中實現的。因為,自利必待利人而後行,利己是利他的間接結果。或者說,墨家認為,只有從利他出發,到自利為歸宿;主觀上為他人,客觀上為自己;反之,如果主觀為自己,或從自利出發,不管他暫時得到多大利,最終也必然自食其果,身受其害。由此,我們可以說,墨子並不否定個人利益,只不過墨家認為個人利益只有通過利他手段才能實現。

沒有為社會、為他人、為天下而創造出有用的“大利”,又何以實現自利呢?在如此意義上講,墨家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其思想學說的立足點與歸宿,所以筆者認為,以“兼愛”為核心理念的墨家民本價值觀,才真正算得上是中國先秦時期惟一具有接近現代人本主義性質的民本價值觀。因為中國先秦時代其他的民本價值觀,雖然注意民眾的作用,但都是為了維護王權至上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了實現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重民、愛民和養民。或者說,這樣的“得民”終歸是為了“治民”或“牧民”。
  
“貴義”的社會行為價值觀
  
墨子說:“萬事莫貴義。”(《墨子‧貴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墨子‧天志上》)義是利的前提。利與不利,首先要看其義與不義,以義斷利害,以定是非,義為第一位的,當義與利衝突時,墨家主張“貴義”,即取大利而舍小利。

那麼,什麼是“義”呢?墨子說:“義,利也”。(《墨子‧經上》)“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耕柱》)墨家以利來解釋義,但墨家所講的“利”是“兼相愛,交相利”之“利”,是“利天下”之“利”,“義”是公利;凡合乎“義”的東西才必然有利,大利、利他和公利便是“義”;在社會生活中,施義於人,就是愛利萬民,就是“從而愛之”,“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墨家的“義”,又可上升為墨家主張的“絕對主體精神”,“這種絕對的主體精神不僅是其立身之基礎,也是其為天下興利除害的本錢。”(丁為祥、雷社平著:《自苦與追求—墨家的人生智慧》,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的確,墨子又說:“且夫義者,正也”(《墨子‧天志上》),“正”者,乃指行為之正確標準。或者說,此言之“義”就是指正氣、正道。正氣講人的精神境界;正道講的是人生之正確的道路,如能追求“國家百姓萬民之利”便就是正道。人之為人、處事、施政都當以義為其行為、行事的價值標準。

具體說來,墨家既然主張“貴義”的社會行為價值觀,故主張以義為道德行為的標準,善不善的區分,賞罰的準則。凡能尊天事鬼,愛利萬民,實踐力行,勤勉節儉,服務犧牲等,就得賞;反之就得罰。如此能因人們的善,激勵他使勉為善;就人們的惡,而勸導他,而能使他遷於善。

墨子重視義,所以他在《墨子》一書的每一篇都離不開言“義”,能“兼愛”天下便是“義事”,“非攻”他國是“義”,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都是“義事”,因為這些都是為整個天下謀取利益,去除禍患的。

“趨利避害”的價值選擇觀
  
墨家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價值標準。那麼,什麼是他們的“利”呢?什麼又是他們的“害”呢?怎樣有效地進行趨利避害呢?《經上》說:“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墨家在這裏只是從價值態度或心理上詮釋自家的利害觀的,但到了《大取》便明確地提出了“趨利避害”的價值選擇觀:

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權,非為是也,非非為非也。權,正也。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者,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墨子‧大取》)權,是權衡利害之價值準則,墨家之“權”的智慧在於,它體現出整體價值優先並高於局部的價值選擇取向。

恰如一個人的手指久病而不愈時,斷指以防感染到全身,便是利事,這是因為它是理智的、正確的選擇(權衡)。在更為複雜的兩利或兩害之間,又何以做出有效的價值選擇或取捨呢?墨家認為,“兩利相權,取其大者;兩害相權,取其小者。”人類的欲望都想追求最大的利,但當人們遇到利害價值衝突時,又該何以去權衡利害呢?墨家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且他們也相信人的理性的力量,所以他們主張,人類應當發揮自己理智的力量去支配欲望,或用理智去權衡利害,以做到“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

但墨家並非是一味地求取最大的利。因為,在墨家看來,對於個人而言,再大的“利”也沒有“義”重要。“於事為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求,求為之,非也。害之中取小,求為義,非為義也。” (《墨子‧大取》)權衡輕重的行為是“求為之”,即它只限於是否對自己有利,或只考慮個人得失的問題;而道德行為則是“為義”,即實行正義,不是“求為義”(考慮個人的利害去行義)。從“為義”的方面看,寧肯“殺己以利天下”,這正是墨家“貴義”的價值取向之體現。

統觀墨家的價值思維,我們不難發現滲透其中的“名辯之學”不僅可以說是認識的“邏輯”,是談辯的“邏輯”,而且還可以說是“價值邏輯”。在墨家看來,談辯的目的是致勝求當,談辯的價值功能就是“處利害,決嫌疑”。的確,其承載墨家辯學的文本《大取》、《小取》之“取”便有趨利避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之意。顯然,對於墨家辯學而言,就其文本之本義而言,其“辯”的基本義就是“取”,所謂“取”既是指辨別或辨析利害的智識活動,又是以動機與效果統一的行為去“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實踐活動。因此,墨家辯學也才可定位為“價值邏輯”或“行動邏輯”。

既然墨家辯學是試圖指導人們怎樣去進行價值取捨的“價值邏輯”和“行動邏輯”,那麼墨家辯學的推理(“推”)便不僅是“邏輯”的推理(它偏向歸納與類比推理),而且還是“實踐推理”(語用推理),這樣的“推”具有著不可否認的價值選擇的合理性或有效性。再者,從根本上講,墨家的價值觀(對 “利”、“害”的辨別、選擇、取捨以及主張“節用”、“非樂”)正是由於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與立場上,認為那些為沒有必要的目標耗費高昂的資源同樣是非理性的。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墨家的辯學思想及其“有效性”(墨家稱為“中效”),自然地體現著工具理性、目的理性和交往理性的合理性統一。這樣的合理性統一,不再是單一的理性觀,它包含著價值的合理性、優化性和妥當性等多樣性統一的合理性追求。
  
重“用”的實效價值觀
  
墨家認為實行“兼愛”的實質應該是給民眾帶來實際的物質利益。墨子作為小生產者出身的“士人”深切地瞭解民眾的疾苦,他說:“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樂》)那麼,如何消除民之“三患”呢?墨子主張愛利統一,認為實行兼愛、仁義應當與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結合起來。因此,“兼士”與“賢者”實行“兼愛”的具體行為,應當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而見到實效,即當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

由於《墨子》講愛必言利,所以說墨家十分重視實利或實用。在墨家的價值世界中,凡有利有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不合理的,沒有價值的。“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豈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兼愛下》),有用就是有善,善必然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是真理必然有用,這就是墨子的重“用”的實效價值觀。

墨家重“用”的實效價值觀,具體體現在其“尚賢”、“尚同”、“兼愛”、“節用”、“節葬”、“非攻”、“非命”、“非樂”、“天志”、“明鬼”十大政治綱領上。“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以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淩,則語之以兼愛、非攻。”(《墨子‧魯問》)這表明墨家的每一政綱都是確實地為瞭解決社會生活的具體問題的。

“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墨子‧親士》);“今天下之所譽善者,其說將何哉?……雖使下愚之人,必曰:‘將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墨子‧非攻》)。墨子認為,所有的賢君、慈父以及所有被天下稱譽的大義者,都是合乎此之“三利”的準則,而所謂“三利”的實質無非在於有利於民而已。
  
義利相容的價值統一論
  
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孔子認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懂得利益。孔子弟子也說孔子“罕言利”,即很少談利益。孟子見梁惠王也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後儒董仲舒更提出:“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儒家主張義利兩分、重義輕利,走內在超越之路,主張高調的道德理想主義。

針對儒家所主張的君子、聖人有愛而無利的義利兩分、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墨家非之。《經》曰:“仁義之為內外也,內。說在仵顏。”將仁義分成一內一外是錯誤的,其實仁義都出自內心。仁內義外之說,如同怪臉一般。《經說下》曰:“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所利亦不相為內外。其為仁內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若左目出,右目入。”仁,是愛人。義,是利人。愛人利人,都是由我;所愛和所利,都在他人。愛人利人不是相互為內外的,所愛所利也不是相互為內外的。

至於說仁內義外,是舉能愛與所利,這是妄舉。就像左眼外視,右眼內觀一樣的怪異。所以,在墨家看來,儒家之說犯了“狂舉”的錯誤。“狂舉”即妄舉。在墨家看來,仁義作為道德,是由主觀內心的道德信念和客觀利益兩方面構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針對儒家的愛利兩分,義利不容,《墨子‧大取》說:“天下之利,聖人有愛而無利,儒者之言也,乃客之言也。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也猶在。”此意為:天下之人對利都是喜歡的。所謂“聖人只有愛而不要利”之說是儒家的言論,也是一般人的說法。天下沒有人我的分別,要普遍地愛利所有的人,這是墨子的言論,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墨家在這裏,進一步發揮了愛利統一的“兼愛”思想,他們認為只有愛而終無利的愛,最終是空愛。所以,只有墨家才提出了可克服儒家“義利兩立”的“義利相容”的價值觀。
  
知行統一的實踐價值觀
  
墨家不僅對其“兼愛”、“貴義”等價值學說作了合理的理論論證,而且還對它們作了實踐性論證。《墨子》在其《兼愛下》篇裏,以假想的兼士與別士、兼君與別君的對比試驗,說明人們從趨利避害、去惡擇善的價值取向出發,在自己行將遠征野戰時,自然會願意把家人(父母、妻子、兒女)託付給兼士而不是託付給別士照管;同理,對於百姓民眾而言,甚至包括反對兼愛的人們自然會樂意選擇兼君而不是別君的統治,因為兼君總是先考慮百姓,後才考慮自己。

 《墨子》還引經據典,以史書的記載,說明“兼愛”價值理想的實行,並非像移山那樣難。當時非難“兼愛”的人說:“兼愛”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義了。但可以做得到嗎?兼愛之行不通,就像提舉泰山超越長江、黃河一樣難。墨子回答說:提舉泰山超越長江、黃河,自古及今,還不曾實行過。至於說“兼相愛,交相利”,這則是先聖六王就親自實行過的。墨子引用《書經‧泰誓》的文字記載說明瞭先王夏禹、商湯、周文王的行為,證明“兼愛”的價值理想是歷史上早已實行過的,並非像遷移泰山那樣難。墨子以令人信服的歷史事實駁倒了非難者的牽強比附。

此外,《墨子》還運用了歸納與類比的方法闡明瞭實現“兼愛”價值理想的實施方法──上行下效、口言身行。《墨子》列舉了晉文公、楚靈王、越王勾踐上行下效的事例,來說明“兼愛”的美好價值理想是可以通過上行下效的辦法來實現的,即借助明君良臣的行政力量,通過獎勵、罰懲的手段來強化那些體現“兼愛”價值標準與理想的道德規範。

那麼怎樣做到上行下效呢?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要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就必須言行一致、言傳身教、口言身行,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中,無言而不行也”(《墨子‧兼愛下》)。如前所述,“兼愛”不僅是人類普遍追求的精神價值理想,而且它更是具有可實踐性的價值理想。它不僅有了以廣大平民組成的、以“兼愛”為行動理念的社會團體為其實踐主體,而且也同時具有可實踐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言必行,行必果”,重功而利行,是墨家一貫的傳統。因為,在實踐層面上,墨家一貫主張,只要實行“兼愛“,就應該給人民以實際的物質利益,解決人民迫切的生活問題。墨子及其弟子面對當時“人民”生活處於“三之巨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處境,全心全意為人民著想,主張愛利民眾、體察民情、體恤民眾,尊重民意,關心民眾的疾苦,依靠民眾的力量,強調通過“強力”生產,提高人民的福利。

而對於統治者而言,墨家以“兼愛”作為其社會價值取向的出發點,對當時統治者貪得無厭的掠奪戰爭和窮奢極侈的享樂主義生活進行了廣泛而又尖銳的批判,進而主張“節用”、“非樂”和“非葬”來限制統治者,而對於那些能行“兼愛”的賢者(“兼士”或“兼者”)則主張他們應當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從而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
  
墨家價值觀的現代意義
  
墨家的價值觀是平民利益、勞動人民利益的反映與體現,是平民的智慧,是平民的哲學。在中國先秦,它雖然代表著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小傳統”,但面對中國市場經濟與市場社會,它可“創造性地轉化”為21世紀中國社會所要確立的“大傳統”,因為21世紀 中國社會所確立的社會價值觀正是代表平民利益的社會價值觀—普遍的人道主義和現代公民意識,而墨家“貴義”的社會行為價值觀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實質上,都與之有共通之處;再者,中國建設現代市場經濟與社會所要確立的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亦有共通之處。

如果說,古代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價值觀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裏是“烏托邦”的理想,那麼在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的現代社會裏,就已具有可以轉化為現實的客觀基礎了。然而,長久以來,由於我們受學術泛政治化的影響,以及局限於儒家以及新儒家的思想方式的影響(如重義輕利、道德理想主義),我們研究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力,要麼放在反思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劣根性上,要麼僅僅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傳統”(儒道互補),而並沒有深入而又全面地發掘和開發中華文化遺產的“小傳統”。

因此,基於中國社會的轉型,基於建立中國市場經濟、市場社會和社會價值觀的實際需要和現狀,致力於對墨家義利相容的價值觀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深入探討墨家義利觀與中國現代社會道德觀念之間的內在一致性、趨同性、繼承性和轉化性,探討墨家價值觀念與現代市場經濟價值道德體系建構之間的同一性,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詮釋和義理建構來闡釋墨家價值觀,這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有著十分緊迫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的意義。

 

 

作者:張斌峰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266&cid=9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hsh.jpg 

墨子哲學的復興

汪晨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18&cid=9


 

墨子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大思想家,是孔教最大的反對派,兩千年來都沒有受到公正的待遇。有今人獨闢蹊徑,為墨子振臂昭世,我們於是知道了墨子哲學的好處。

墨子主張兼愛無私,人人平等。這種平等意義的愛,根本是崇尚“兼”。它合於西方的博愛精神,要比孔子有差別的“推愛”進步許多。尚“兼”便反對宗法制度和血統觀念,也就是要法治不要人治,這種態度是革命的。

墨家說“義,利也”(《經上》),這種功利主義儒家會要跳起來反對。我們還是讓墨子自己辯解,《非攻中》道:

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於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萬人食此,若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

少數人得到好處墨子並不謂利,我們也忍不住要給墨子幫腔了:這樣的利實在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一種為天下的樂利主義,把“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作一個前提。諸位如果看過羅隆基先生給“人權”下的“平淡率直”的定義,就知道墨子是擁護人權的,墨學是以“公利為正義”的偉大哲學。而老莊崇拜自然主義,主張原始,忽略人為,這個弊端現在看來是太大了。

我們對“利”字的闡發,還須引進《貴義》篇裏墨子的見解:言足以遷行者常之。這句話是說“無論什麼理論,什麼學說,能改良人生行為,始可推尚”。這裏涉及到墨子的實驗主義方法,即始終把實際效果作為評價原則和制度的標準,用“利”來考察每項原則和制度的意義。

三表法是墨子名學的應用。《非命上》裏說:

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這竟成了唯物主義認識論裏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獲得知識,再以實踐檢驗真理的一套完整的科學方法。雖然每一表都有流弊,但它的唯物主義光芒是可以驕傲的。

墨子主張以行為本,強調耳目觀察。這個思想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從中古時期禪宗的行腳僧到格物窮理的程子朱子,都可算是可貴的繼承。客觀的經驗主義代替主觀的心理玄想,這是很大的進步。

《法儀》篇裏說“天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這個是墨教的“天志”。“墨子的宗教,以天志為起點,以尚同為終局。”尚同即“同於上”,一要統一人民,二要節制天子,這個叫做“民主集權制”。我以為這個制度在歷史上的實行,在今天有了它的現實意義。

墨教徒多是實幹家,始終抱著“為萬世興利除害”的使命,為民治民生“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利天下”的態度,我現在想起還是很受感動。

墨子的優點,還諸如“強本節用”“列德尚賢”“以時生財”等等。這些是方便理解的,我不贅述。這篇文章是為墨子兩千年來的委屈打抱不平的,也表達了我對今天儒道為質的民族主義復興的一點擔憂。墨子是個有許多科學精神的偉大人物,我們不妨讓孔孟老莊暫且養神,允許墨子在中國人的思想上多跑跑馬。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18&cid=9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ttywyw.jpg 

新墨家價值觀:愛、德、法

星一束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28&cid=9

 

關於愛。

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人類有了愛,才會互相幫助,才會和平合作,才會交友結親。如果人類缺少了愛,人人互為陌路,對人漠不關心,彼此殘酷地對待對方,甚至損害自己。那麼人類社會就不會有和平,不會有歡聲笑語,不會有幸福。人類不能安穩地往前進。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都離不開愛,如果沒有愛,人類就會損人害己。

然而,有了愛,但是卻是有等級的愛。人類又會怎麼樣呢?這樣就會使人類社會出現等級差異。因為一個人如果只愛自己的親人而不愛跟自己非親的人,他有人找他辦事,他就會為他的親人徇私,而對非親的人拒絕;有人跟他交易,他就會為他的親人多斤,而對非親的人少兩;有人跟他合作,他就會為他的親人開放,而對非親的人保守。有的人只愛自己,那麼他就會為了自己的私欲而侵害別人的利益,甚至危害整個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就會變成一個自己人好辦事其他人沒商量,人有高低貴賤等級之分,不公平不正義不諧調的病態社會。所以,有等級的愛,也是會阻礙人類的發展的。
 
因此,人類需要有愛,而且是平等的愛。有了平等的愛,人類就會平等,就會公平,就會正義,就不會相互為敵,勾心鬥角,徇私枉法。平等的愛,要求人們既愛自己也愛他人,而且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自己做事,不能光考慮自己,也要為他人著想;別人做什麼事,也要為你著想。人與人之間要平等相待,精誠合作,互惠互利。這就是墨家所說的兼愛。

兼,是指整體。兼愛,不是要一個人單方面的愛別人,而是大家都互相愛護。兼愛,兼相利,交相愛。大家都相利相愛,才是正確的做法。這就需要大家都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回報。如果一個人不愛別人,卻希望別人都來愛自己,這是不合實際的想法。

巫馬子對墨子說:“我與你不同,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比愛越人深,愛魯人比愛鄒人深,愛我家鄉的人比愛魯人深,愛我的家人比愛我家鄉的人深,愛我的雙親比愛我的家人深,愛我自己勝過愛我雙親,這是因為切近我的緣故。打我,我會疼痛,打別人,不會痛在我身上,我為什麼不去解除自己的疼痛,卻去解除不關自己的別人的疼痛呢?所以我只會殺他人以利於我,而不會殺自己以利於他人。

墨子問道:“你的這種想法,你將隱藏起來呢,還是將告訴別人?”巫馬子答道:“我為什麼要隱藏自己的想法,我將告訴別人。”墨子說:“既然這樣,那麼有一個喜歡你的主張,這一個人就要殺你以利於自己;有十個人喜歡你的主張,這十個人就要殺你以利於他們自己;天下的人都喜歡你的主張,這天下的人都要殺你以利於自己。

假如,有一個人不喜歡你的主張,這一個人就要殺你,因為他認為你是散佈不祥之言的人;有十個人不喜歡你的主張,這十個人就要殺你,因為他們認為你是散佈不祥之言的人;天下的人都不喜歡你的主張,這天下的人都要殺你,因為他們也認為你是散佈不祥之言的人。這樣,喜歡你主張的人要殺你,不喜歡你主張的人也要殺你”墨子用簡明的邏輯思維,把為什麼要兼愛說得清楚易懂。

你提出只愛自己的這種主張,別人要是同意了,別人就會只愛自己而不會愛你了;別人要是反對你的主張,認為你這人有這種錯誤觀念,不能跟你相護相利,那也不會去愛你。要是人人都有這種想法,就會對大家都沒好處,所以兼愛才是正確的選擇。

墨家提倡兼愛,就是要讓大家都平等,大家都能獲利。不要以為自己高貴,就目中無人;也不要認為自己低下貧賤,就低三下四。兼相愛交相利,社會就會公平正義,人類文明就會進步。兼愛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墨家的一切行為主張都是圍繞著兼愛的主題展開的。有了兼愛,就會有非攻,有非命,有節葬,有節用……

孫中山說過: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人類有愛,才能有未來。而兼愛,是愛的最高水準。愛,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不去做,那也是空話。而墨家為了用這種愛,使天下和平,不再有戰火,百姓不再流離顛沛,人類不再相互廝殺,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墨子摩頂放踵,突不得黔;禽滑厘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弟子們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家阻止戰爭,為人守城。愛,是要付出行動的。這樣的做法,令很多人為之感動和讚歎。墨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的真諦:愛,不要只說,更要做!

 關於德。

德,就是品德,道德品質。是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範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有好壞之分。 人的品德就好像作業系統。人們要操作電腦,與電腦對話就需要使用作業系統。那麼人們就會喜歡那些介面友好,功能強大,安全穩定,強大可靠的系統,而捨棄那些介面難懂,功能欠缺,經常故障,脆弱易壞的系統。

人的品德就像是作業系統一樣,有好品德的人就好像是一個好的作業系統。如果一個人擁有待人熱心,知識淵博,讓人信任,獨立堅強的好品德,那麼人們就會喜歡跟他相處,願意跟他為友。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是冷冷冰冰,糊裏糊塗,性情古怪,容易受傷的品質,那麼別人就會遠離他,不願跟他來往。所以,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有良好的品德。

墨家通過記?,說明,議論的形式,列舉了很多人應該具有的良好品德。例如:言行一致,勇敢果斷,明辨是非,自律自覺,量力而行,愛惜身體,自信自強,勤奮好學,樂於助人,堅持原則,捍衛真理……

墨家也有很多關於人品的名言:“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

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言足以複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蕩口也。”,“行,所為不善名。行也,所為善名。巧也,若為盜”……

墨家認為,道德必須起到 “興天下利”的作用,所以國家社會必須擁有德治,以德治國。德治的作用,是要使每個人都能發揮出自身的才能,使人與人之間能融洽地相處,使國家社會得到更好地發展。

關於法。 

法,就是禁令!採用懲罰的手段,對就是對人的一些行為進行限制。人生活在社會集體中,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個人就不可能為所欲為。這樣,就產生了法律。墨子說過“天底下辦事的人,不能沒有法則;沒有法則而能把事情做好,是從來沒有的事。即使士人作了將相,他也必須有法度。即使從事於各種行業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們用矩劃成方形,用圓規劃圓形,用繩墨劃成直線,用懸錘定好偏正,用水準器制好平面。

不論是巧匠還是一般工匠,都要以這五者為法則。巧匠能切合五者的標準,一般工匠雖做不到這樣水準,但仿效五者去做,還是要勝過自身的能力。所以工匠們製造物件時,都有法則可循。現在大的如治天下,其次如治大國,卻沒有法則,這是不如工匠們能明,辨事理。”如果沒有法律,就會有人作奸犯科,為所欲為,不受限制。人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財產得不到保障,生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國家會變成什麼樣。人們要得到生存,社會要得到穩定,國家要得到治理,都必須要有法律。所以,人類社會需要有法律法規來進行約束。
 
但是法也不能把人的所有行為都進行限制。如果法限制的是人的一些正常生活行為,那麼法就會成為酷法,使人無法正常生活。“法不仁,不可以為法”這是墨家提出一個準則。人是要有自由的,不能把人的一些自由都限制住。比如,不能因為遲到就要受刑甚至處死,不能因為一人犯法就把其他無辜的人也跟著一起懲罰,懲罰不能用殘酷虐待致人殘疾的方式。如果哪些條例會使人過著非人的生活,那麼這些條例就不能成為法律。
 
法的內容應該盡可能涵蓋人們的一切生活行動。法律不能只是籠統概括,而必須分類細化。墨家所舉的行為從到偷竊搶劫到傷人殺人要定罪處罰,甚至包括了戰爭罪。法律的條文必須清楚明白,不能模棱兩可,要讓人能一看就懂。墨家用方尺和圓規做比喻:法律,就像輪匠的圓規,木匠的方尺一樣,使用圓規和方尺,就能準確知道方與圓,法律,也要能讓人準確地知道對與錯,黑與白。如果法律的詞意不明,語句含糊,就會使人產生歧義,讓一些人鑽空子,使事情變複雜。 
法的地位必須至高無上。

任何人都不能淩駕於法之上,任何人!一旦法律只一部分人不生效而只對其他人生效,法律就會成為暴政的工具。於是墨家把法稱為天志,讓法擁有天的地位,使法處於最高的級別,並要求所有人都要遵守。如果法管制的只是一部分人,而管制不到另一部分的人,那麼法就會成為暴政的工具。墨家就認為國君修訂法律以誅戮臣下,使得臣下畏懼而不敢違背君命是國家的一大禍患。在法律面前,不可講親情,腹淳殺子,就是例子。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公平合理的法。而法律既為天志,就要求法律要公正平等,不能偏袒任何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墨子說過“如果一個人處在家族中而得罪了家長,他還可逃避到相鄰的家族去。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識的人們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謹慎呀!怎麼會有處在家族中而可以得罪家長的呢?’不僅處身於家的情況如此,即使處身於國也是這樣。如果處在國中而得罪了國君,還有鄰國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識的人們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謹慎呀!怎麼會有處身於國而可以得罪國君的呢?

現在的人都處身天下,如果一個人違反了天志,將沒有地方可以逃避了。有地方可以逃避的,人們相互警戒還如此嚴重,又何況那些沒有地方可以逃避的情況呢?互相警戒難道不就更加嚴重嗎?而且俗語有這種說法:‘在光天化日之下犯了罪,有什麼地方可以逃避呢?’回答是:‘沒有地方可以逃避。’”墨家認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法律的權威不可挑戰,以身試法者必遭懲裁。 

墨家認為,法必須起到 “除天下害”的作用,所以法要成為一種制度,要成為法制。國家社會必須採用法治,依法治國。法處於行政級別的最高級,所有行政命令都要符合法律。法的最終目的,不是要用來懲罰人,而是要防止罪惡,維護人民的利益,讓社會公平正義,使人民受益。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28&cid=9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dddd.jpg 

墨家精神

孫皓暉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29&cid=9

 

凡是創造了大文明系統的民族與時代,都曾經湧現過超越時代而追求不朽精神,並最終以其悲劇性犧牲而開闢人類特定信仰的聖哲人物。古希臘,有過蘇格拉底。古羅馬,有過耶穌。古印度,有過釋迦牟尼。我們這個古老的華夏民族,則有過墨子,有過墨家。

多少年來,每次翻開《墨子》,都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心跳。

墨子的思想,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墨家的作為,是一口凜凜威懾的利劍。墨家的信念與追求,最鮮明的凝聚了戰國大爭的萬千風貌。社會精神的激越陽光,國家競爭的血火災難,布衣士子的獨立自由,人民大眾的樸實高貴,理性天宇的深邃神秘,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從墨家的跌宕起伏中濃烈地放射出來。無論你從哪個方面去解讀,你都無法不為之感奮異常。何謂思想的衝擊力量?不讀《墨子》,無以領略。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學派能像墨家這樣,透過漫長的時空隧道依然給人以強烈的衝擊感——如飲烈酒,如遭棒喝,如隆隆雷聲響徹多雪的冬天!墨家是中國文明史的一面獨特旗幟,迭遇凜凜風霜,終究獵獵飛揚。這面旗幟上,用鮮血寫著大愛,寫著和平,寫著平民,寫著理想。

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曾經跋涉著一個夸父追日的大師,摩頂放踵,載渴載饑,目光如炬,步態赳赳。大師的身後,聚結追隨著一群年輕奮發的通才名士。他們身著布衣,赤著腳板,行囊中背負著幾卷竹簡幾件衣衫,手中提著一口隨時準備出擊的闊身短劍,風餐露宿腳步匆匆地奔向遭受侵略的弱邦城邑;遭遇強敵,他們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消弭戰火之後,他們立即折返,既不圖報,更不索恩;即或於饑渴夜半,面對不願接濟他們的負恩民戶,他們依然平靜如常毫無怨色,依然腳步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山野營地,立即開始桑麻耕稼讀書習武的自立生活;輒聞警訓,則立即再度出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消失,直到他們的理想消弭在廣袤的歷史天宇…… 這,就是被歷史“遺忘”了兩千餘年的墨家。他們的精神,必將長久地燃燒在我們的心靈世界,燭照著靈魂角落的幽暗。

凡是創造了大文明系統的民族與時代,都曾經湧現過超越時代而追求不朽精神,並最終以其悲劇性犧牲而開闢人類特定信仰的聖哲人物。古希臘,有過蘇格拉底。古羅馬,有過耶穌。古印度,有過釋迦牟尼。我們這個古老的華夏民族,則有過墨子,有過墨家。雖然,聖哲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有別,生命的坎坷磨難不一,各自的信念追求不同。但是,他們生命軌跡的本質則是同一的:為了不被世俗人群與強力世界所理解的高遠理想,為了一種普世價值,義不容辭地選擇了實踐與堅持,選擇了流血與犧牲。

墨家之於社會正義,具有自覺殉道的特殊本質。

墨家選擇流血,選擇犧牲,既不是基於特定的權力鬥爭,更不是基於學派團體的自身利益。墨家的自覺選擇,是基於抗擊侵略的“非攻”精神,基於深重的民生苦難,基於深刻的草根立場,基於濃烈的平民意識,基於高遠的理想與信仰。從最普通也是最紮實的層面說,以墨子與墨家子弟的驚世才具節操,任何人要謀得一個顯赫的官位,或只要點點頭接受任何諸侯國的盛邀而躍身貴胄行列,都決然不是難事。原本,他們可以生活得很舒適,很貴胄,很榮耀。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他們自覺地選擇了艱難的苦行自立,自覺地選擇了流血犧牲的救世生涯,自覺地選擇了最大限度地傳播愛心,自覺地選擇了將社會引向正義與和諧,自覺地選擇了與當時暴政力量的對立。

因而,墨家精神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感召力量。

墨家的幾乎所有理論與主張,在當時都是另類的,不合於世俗思維方式的。對於後世而言,更有一種異物植入原體的鮮明不適感。從當代高端文明的視野回眸歷史,我們完全可以明確:若非那個時代百川沸騰百家爭鳴的社會土壤,肯定不會催生出墨子,不會孕育出墨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墨家是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獨一無二的精神遺產,是我們民族精神豐碑上最為獨特的絢爛篇章。

這種獨一無二的風采與光芒,究竟是什麼?

墨子思想的基本點有十大主張,我們以最簡單的方式流覽一番——其一,兼愛。天下兼相愛,是墨家的最高理想。其二,非攻。抵抗侵略戰爭,以學派之力自覺介入國家爭端。其三,尚賢。治理國家,必須將崇尚重用賢能之才放在第一位。其四,尚同。治事治國,以眾議是非同之於上為本。其五,非命。不信命,信命是天下大害。其六,非樂。反對貴族的奢靡禮樂,主張禁止這種文明揮霍。其七,節用。以節儉為美德,“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貴族的奢靡行為是“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其八,節葬。厚葬是窮民貧國之道,久喪是寡民傷人之術,應當減少喪葬浪費。其九,天志。上天意志是天下萬物的規矩,是最高正義尺規。其十,明鬼。鬼有明察秋毫之能,有尚賢罰暴之威,不可欺罔;不管你隱藏得多深多遠多隱秘,不管你多麼富有,多麼尊顯強橫,只要你無端作惡多行不義,必將遭到鬼神的懲罰。

墨子的十大理論,處處閃爍著人性與正義的光芒。

終其一生,墨子都在強烈實踐著自己的理念,傳播人人兼愛,呼籲社會正義,制止淩弱侵略,推動民生工程,扶助愛民官吏,剷除暴行政治。凡此等等社會行為,都使墨家成為強力介入當時社會現實的一支最為獨特的力量。從本質上說,墨家不是遊俠。他們不壞良法,不亂善政,不以伸張個人私怨或助人復仇為目標。然則,從行動方式上說,墨家不以任何國家的法令為準則,而只以本學派信念為行動準則,對自己認定的非正義國家行為斷然狙擊,又具有某種程度的亂政亂法的遊俠特質。

這真是中國文明史上最為奇異的一道信仰光芒!

這道特異的光芒,刺得所有的廟堂力量眼睛發花,倍感威懾。惟其如此,墨家難以見容於穩定的大一統時代。墨家的遁跡,幾乎是必然的。不遁于秦,必遁於漢,也是必然的。墨家迅速進入歷史的凍土地帶,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

墨家走出塵封與凍結,得感謝時代的進步。

但是,如何看待墨家,仍然是文明史的一個久遠話題。

莫非,這道奇異的光芒是我們永遠的一個夢想?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29&cid=9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