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閻作家之選集目錄與連結

( 僅限網路上已發表之文學與藝術創作,推薦給全球網友收藏與品味 )

墨家‧版主 / 鄧開來

 

偶然中發現高閻作家的文章其格局、見解和詩詞釋義,都與一般書本裏的詩詞釋義有很大不同,作者高閻似乎以短小說對白,或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古人詩詞的內函與意境,而且深入淺出,讓不懂欣賞詩詞的人能完全領會而感動!堪稱近代古詩詞釋義作品之上乘之作。

畢竟市面上所販售相關古詩詞釋義的專書,幾乎沒有此類型或相關風格的創作,的確,高閻作家的古詩詞釋義,完全屬於創作形式的作品,讓人恨不得收藏和拜讀高閻作家的所有三千多篇的古詩詞釋義之作,可惜高閻作家的著作並未公開販售。在Google搜尋下,方知高閻著作完全屬於自費出版,單純為公關饋贈用途,許多出版商想以高價購得版權,好像也沒有結果,我猜想高閻大師是想將自己的著作,定位為結緣與功德之用,非以營利和圖虛名為目的吧。

當然高閻老師似乎並不需要靠微薄的版權費為收入來源,如果予以大量出版增送流通的話,怕也是一筆龐大印費,所以祇能少量饋贈,目前高閻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多,加上部落格因故關格,未免令人惋惜!這對全球熱情的讀者們來說,無疑是個損失!但還是期待有一天能在書店裏,發現高老師的書,以及令人驚嘆的石墨藝術畫冊與畫展,那定然讓人欣喜若狂!現在只能期待,衷心的翹首以待!

 

 

●  請點擊如下高閻Greym2012文章標題,即能連結相關網站....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f909d0a24de.jpg

修行最高境界「放下」,高閻立下典範!

鄧開來

 

佛陀言:「放下」!〝放下〞這兩個字有多艱難吶!它是世人們最艱難去做到的事。佛陀要世人放下什麼呢?放下「執著」!放下心中牢牢不願丟棄的嗔恨與怨氣!放下心中所執迷之物「貪」「嗔」「癡」。

一個人若能將「放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那麼他便是一個心靈沒有包袱的人,或說這種人窮困是離他很遠的!也表示這樣的人,是個悟力很強的人。換言之,能寬容他人,就是一種放下的表現,表示他心中不存在怨氣,不是個容易被嗔恨心所綁縛的人,這樣的人正是我們講的有「氣度」的人,所謂「心量」就是顯現在此!

足見作家高閻其心量的確非常人可比!這和開來一開始的觀察沒有太大落差。高閻似乎沒有將遭遇,形成對他的一種阻礙,反而轉換成正面力量。假如今天高閻和粗鄙之流者對峙叫罵,反而會讓他愈陷愈深,陷入泥淖裏,那麼對問題非但不能解決,反成為被困住的人。

雖說開來在為高閻發聲,卻亦可能不知不覺讓高閻又再次進入紛擾的漩渦裏,但高閻似乎腦筋很清明,真正不經意掉入漩渦的是一直關注他的網友開來而不是他,因為他已經「放下」了心中的執著,不被嗔怨所綁縛了!因此,說高閻有墨家的心量與身量一點都不為過。

因為他可以輕易將一干人等繩之以法,只要高閻大師點個頭,身為律師的開來可以大大發揮所長的立即執行指令(私心來說,這可以讓開來的律師事務所引起側目),然而高閻卻沒有考慮這樣做,這說明他在修行上確實已有相當之成果。

這樣看來,高閻給了世人立下一個修行的典範,就是「忍辱以證其修心,以顯內在真性之境」的最佳明證!在此,謹向高閻大師,致上最高敬意!並呼應高閻大師的要求,讓我們祇關注高閻大師的文學藝術創作,在高閻大師描述蘇軾與歐陽修等古代文豪的詩詞釋義中,領略其所蘊藏著的生命哲學與精神信念,從中尋獲真理。

鄧開來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藉祈雨,明天道

蘇軾〝為民求雨〞所蘊涵的真理

文 / 高閻 Greym2012

轉載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html

《中國古典文學思想性與藝術性》文集第31篇 2010/04/03

 

蘇軾的〝為民祈雨〞很耐人尋味。中國歷代因旱災之苦而衍生許多關於祈雨的習俗,甚至〝巫師〞這奇特的產物亦就自然應運而生,尤其靠農牧業為主要生產的古代中國,要有良好的糧食收成,掌握天候的異象與變化,氣候的規律和常數乃至關重要。

當然誰決定了氣候的運行與遞變呢?似乎只能指向神秘浩瀚的宇宙穹蒼,那難測的天意,遂有了求風祈雨的祭祀習俗,就連歷代皇帝與朝廷都不敢漠視,甚至將不可窺知的陰陽日月、風雨雷電、日蝕地震的自然現象,所導致天地大變山崩川竭之災,盡歸於各種無形的力量之神靈所支配,雨有雨神,風有風神,水有水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瘟疫有瘟神、天有天帝,日月有陰陽神祇,星空有掌握世人命運盛衰的斗神。

為此,無不殫盡於敬天地事鬼神之力,並將祭祀事宜納入國家管理之中制定規範,還設有專門的官史以研天候、以察天象,以明天意。然而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信仰特徵,對無形力量的敬畏亦就各有各的詮釋,你朝廷管得了嗎?

蘇軾為官期間,屢遭當權者迫害,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蘇軾被貶杭州、密州、徐州、黃州、惠州、英州、儋州、湖州等,每個地方都是離家鄉極其遙遠,一家人想要安定下來都甚為困難,尤其所貶至的地方州縣,不是正處於饑荒、旱災,就是不發達的貧瘠之地。要什麼沒什麼,當地庶民的生活簡直貧困到極點,若再遇上天災什麼的,對初來乍到的縣官,無疑是項刁難與折磨。除了聽百姓不分日夜的哭號之外,眼睛所見的,沒有一戶不是喪家。

有時我們在想,為什麼上天要如此惡待古時的大文豪?如蘇軾之分別小于他十幾歲到二十六的三位妻子都無一長命,就連在世時一家老小都難得團聚,屢次遷徙下只是生命再一次的承受生離死別而已,但是誰能理解天意若何呢?上天似乎就是要透過貶官的途徑,要藉用蘇軾的手,去解救最偏遠、最貧瘠、最不發達的地方災民、苦民與難民。

就是這樣,蘇軾所到任之州縣,無不是民不聊生又極其窮困貧乏,若再遇天災什麼的,百姓的生活就完全陷入死絕了。這在蘇軾眼裏,豈能容忍百姓一個個在他眼前倒下死去?然而蘇軾怎麼做呢?遂擬賑災救荒措施,並廣貼告示:「 明訂于何日、何時、何地,他將展現向天祈雨的〝奇蹟〞,企望全縣百姓與他同心禱求上蒼降下甘霖,以解萬眾生靈之厄。」百姓對蘇軾此舉,可謂抱持極大好奇的態度,當然亦就願意樂觀其成的配合,以成就〝奇蹟〞的出現。

蘇軾摒棄由巫師所提求雨神之法,甚至未採納道士的建議設壇祭祀。他採用他自己多年來對佛學與佛法的認知,寫了一篇向天祈雨的誥文,然後他站在高山上高吭朗讀,全州所有百姓都知道這一天,為他們所愛戴的蘇軾,將要為百姓們再次展現他的驚人之舉。

就在這當日,數以萬計的成年壯丁都依著他的吩咐隨他上山,其餘家家戶戶之婦孺老小就在門外,朝著他站在高山上的方向仰天跪拜。當蘇軾高吭朗讀時,彷佛百里遠千里遙的州民都聽得見似的,無人不涕淚縱橫。

蘇軾深悉災禍乃共業所致,須眾人共同向天懺悔,惟有改過遷善,方能撼動天意,而非道士或巫師畫幾道符,念幾個咒語,就能敕令神靈乖乖聽話的降雨。況且天上的高靈神佛,豈能聽命于修為淺薄之徒?蘇軾的諸多詩詞裏,就有不少是諷刺當時卑劣道士或巫師在信仰上的膚淺,不當引導信徒朝向錯誤的方向。

當蘇軾佇立在高山上高吭朗讀畢後,他以備妥一旁盛有三碗的乾土,且滴有蘇軾淚水的三碗乾硬土塊,分別的撒向蒼茫的天空,然後念念有詞的哀求上天憐憫與寬恕這乾旱大地上的萬眾生靈之云云。之後,時間過了好一會兒了,這老天爺似乎沒什麼動靜,眾人多少狐疑蘇軾沒有依規範儀式下的祈雨之舉是否得宜?尤其道士們、巫師們更是在一旁等著看蘇軾的笑話。

就在這時,聚集在半山腰的群眾,突然有人高喊:「看呀,天邊遠處有烏雲漂來!」接著又有人喊著:「聽呀,大夥仔細聽啊,遠處響起雷聲了!」幾分鐘之後,天色驟變,不知何來的雲卷在高空上飛滾,接著就狂風大作,直到雨滴自天而降之後,數萬群眾才彼此相擁而泣,在狂喜中謹隨蘇軾靜默的向天屈膝跪地,以感激上蒼接受黎民百姓的懺悔,賜予滂沱的甘霖,以滋潤這片已終年乾涸的大地,亦滋潤了百姓們原已乾涸無望的心靈。

蘇軾是個佛道兼修的修行者,既修習佛法正道(小乘的修持「苦、集、道、滅」四聖諦),亦崇尚深奧的道家道學哲理(非道教式崇拜虛無飄渺的神靈信仰)的偉大居士。然而最能抓住和彰顯佛法信仰重點的關鍵者,非蘇軾莫屬。蘇軾讓當時戰火紛亂,朝代更迭,連年天災和積弱不振的南北宋時代的苦難百姓,明白的悟出一件事,那就是一切災難苦厄,乃緣於眾人的共業所致,欲獲上蒼赦免其罪業,惟行〝懺悔〞方能撼動天意,而懺悔正是一切信仰之始之首,是所有宗教(佛道儒耶回)之最核心價值。(耶穌不亦教導世人,應從懺悔中學習禱告嗎?)

蘇軾牢牢抓住這個信念,凡貶官所到之州縣,只要遇天災就引百姓集體懺悔以感應天地,很快的天災就解除了,屢試不爽,難怪百姓愛戴蘇軾,彷佛上天只聽命他一人似的。然而,蘇軾一生從未曾刻意去傳揚佛法,但是他的生活、行為、智慧、慈悲、善念,靈機與無私,讓人們不斷的驗證與明悟〝懺悔〞乃消業解厄之重要手段。佛法向來是行之最難,說之容易,然而蘇軾卻選擇「行佛法」而非「言佛法」,佛法言不盡,盡在不言,盡在行而已,這是凡人所無法悟解的。

蘇軾本就認為單單祈求神靈,是絕對不可能改變什麼的?關鍵在人本身所思、所言、所為。以及蘇軾很可能是千古以來頭一個發現〝潛意識〞力量的人,即所謂「集體念力」所展現的奇蹟影響力。只是連他自己亦說不清楚這是什麼緣由(古代沒有「潛意識」這個名詞),但他深信發自內心的〝懺悔〞是一種無形的感動上天的力量,甚至是改變命運的途徑。

只是,蘇軾啊,蘇軾!你能教百姓們懺悔,卻無法教小人懺悔,教當權者懺悔,教禍國殃民邪惡的政客們懺悔。你悲苦一生,卻不忘淺移默化的教導苦難的黎民,從懺悔中悟出真理與佛理,以明天道,以消業減厄。你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以及不為人廣悉的佚事,就由高閻為你宣說給世人聽吧!以下這首詩「浣溪沙」是蘇軾匠心獨具之作: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浣溪沙」是西元一○七八年,蘇軾出任徐州太守期間所作。那時候正遇旱災,百姓苦不堪言,蘇軾遂率領上萬百姓前往距離徐州城東約二十餘里的石潭村祈雨(筆者曾去過一次,此處石潭村,確為千年的古代村落,民風淳樸,依山傍水,無疑是江南最美麗的景色之一,乃攝影家之天堂。至於隸屬於江蘇省的徐州市古城,現在依舊可見比宋代還久遠的漢朝建築,而成為許多電影場景之選擇。)

蘇軾祈雨,可謂天人感應,老天爺向來給他面子。蘇軾自然每一次都會回謝上天的厚意,亦就將謝雨過程中之情節與眾人之心情,以五首詩來描述,其中「浣溪沙」祇為其一。「浣溪沙」這首詩究竟在描寫什麼呢?靜待下回,《高閻品詩文集》第126篇。讓高閻引領您穿梭千年的時空異境,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品讀「浣溪沙」的意象與意境之美。

 
- 高 閻 -

轉載:高閻《中國古典文學思想性與藝術性》文集第31篇-01 2010/04/03

 

推薦如下文章之連結說明 :

偶然中發現高閻作家的文章其格局、見解和詩詞釋義,都與一般書本裏的詩詞釋義有很大不同,作者高閻似乎以短小說對白,或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古人詩詞的內函與意境,而且深入淺出,讓不懂欣賞詩詞的人能完全領會而感動!堪稱近代古詩詞釋義作品之上乘之作。

畢竟市面上所販售相關古詩詞釋義的專書,幾乎沒有此類型或相關風格的創作,的確,高閻作家的古詩詞釋義,完全屬於創作形式的作品,讓人恨不得收藏和拜讀高閻作家的所有三千多篇的古詩詞釋義之作,可惜高閻作家的著作並未公開販售。在Google搜尋下,方知高閻著作完全屬於自費出版,單純為公關饋贈用途,許多出版商想以高價購得版權,好像也沒有結果,我猜想高閻大師是想將自己的著作,定位為結緣與功德之用,非以營利和圖虛名為目的吧。

當然高閻老師似乎並不需要靠微薄的版權費為收入來源,如果予以大量出版增送流通的話,怕也是一筆龐大印費,所以祇能少量饋贈,目前高閻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多,加上部落格因故關格,未免令人惋惜!這對全球熱情的讀者們來說,無疑是個損失!但還是期待有一天能在書店裏,發現高老師的書,以及令人驚嘆的石墨藝術畫冊與畫展,那定然讓人欣喜若狂!現在只能期待,衷心的翹首以待!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titled.bmp 

墨子教育觀探究

http://www.xinmojia.com/forum/read.php?tid=2441

 

墨子創立的墨家私學獨樹一幟,尤其重視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頗具特色,在我國教育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一、有道相教的平民教育

墨子認為,每個人在接受教育的權利上應該是平等的,主張“有道相教”、“有道者勸以相教”。即凡有道德學問者,應不拘形式,不論智愚、貴賤、貧富,隨時隨地教誨他人或彼此相教。這與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相似的,但在具體的教育觀念上,墨子略勝一籌。孔子雖以“有教無類”的宗旨,但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對束修不備以及不主動求學者則無以施教,而且孔子的施教也並非來者不拒。但墨子以“兼愛”精神,將教育物件擴大到整個人類社會,“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夫徒步之士”。因此,墨子則含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墨子還認為,“今夫亂世。……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很顯然,墨子的邏輯是:求善者愈少,教人行善就更有必要,“有道以教人”,來者即“教”,不來者也可“往教”。這比孔子的“有教無類”更具有積極行教和勇於奉獻的精神,更具有平民性的色彩。

二、為義兼士的素質教育

墨子認為,教育就是為了培養“為義的兼士”,所謂“兼士”,“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能夠實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

首先墨子認為“兼士”必是“厚乎德行”。“兼士”要能“退睹其萬民,饑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也就是要看其實踐行為和實際效果,這就是墨子所講的“合其志功而觀焉,”即判斷弟子要把學生的動機與實際效果結合起來,開始了適合於素質教育的品質評價。其次,“兼士”必是“辯乎言談”。“辯乎言談”即“能談辯者談辯”。“談辯”指任何一位“兼士”都應掌握和應用談話辯論的理論技巧與方法,教育弟子必須具備能言善辯、善於辭令和說服他人的能力。再次“兼士”必是“博乎道術”。“博乎道術”就是要培養多才多藝的能手。此外,墨子還要求兼士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是具有心理素質教育的萌芽。

三、救國濟世的目的教育

“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墨子教育的出發點是胸懷天下,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救國濟世功能。他把“隱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視作“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的原因之一,把“隱慝良道,不以相教”看作“天下之亂”的重要表現,把“有道者勸以教人”,看作為賢之道和治國之本之一,因為墨子認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可見墨子把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國家治亂的高度上,充分肯定教育的政治與道德功能。

墨子認為:“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誦聖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在具體實施“上說”的過程中,因其國情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教育,上說“王公大人”,使當時的統治者們受到卓有成效的教育,如“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是最為成功的範例。墨子也同樣重視對“農與工肆之人”的教育。墨子要求對“天下萬民”在道德上做到節用貴儉、賴力而生、以勞取獲、勤奮致富。讓勞動者受到勞動技能上的培訓與教育,“而有道肆相教誨”,“教人耕”者“其功孰多”。由此可見,墨子深刻地認識到了教育的價值就在於“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在於培養造就一代新民,通過教育提高勞動人民的素質,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建立一個人人平等、互助兼愛、繁榮富強的理想社會。

四、文理兼備的內容教育

墨子認為,“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可成也。”可見墨子所言的教育的內容可分為“談辯”、“說書”、“從事”三類。“談辯”是指學習談話、論辯的方法與技巧,目的是為了培養政治家、遊說之士與辯論之士;“說書”是指闡明書本中的理論與原理,目的是為了培養教師與學者,包括經濟、政治、倫理、法制等學科;“從事”是指學習科技、農業、工業、商業、兵器等方面的知識,以用之於生產實踐。

墨子重視道德觀念的教育,但他將“兼愛”與“正義”作為最高的道德理想。是其“上說下教”的教育內容之根本,教育弟子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實施無差別無等級的愛。墨子書中《經說大小取》六篇,主要涉及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對於點、線、面、方、圓、比、平行、相交、相切都有比較完整的描述和定義,甚而對倍數的含義、變數理論、極限概念、十進位原理等較高深的理論都有論證;在物理學方面。寫下了一些相當科學的定義;在光學方面,對於光的傳播,光源與物象的關係,物影的形成等都有一系列的科學見解。墨子也很重視軍事知識的教育。

五、述而且作的實踐教育

墨子注重言而有信,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主張“述而作”,認為“士雖有學問,而行為本焉”,可見,墨子重視實踐力行,嚴格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反對只說空話,不務實際。

墨子教學還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在科技教育中,墨子重視指導學生實際操作和科學實驗的方法,啟發和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在光學知識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做“小孔成像”的實驗,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原理。在軍事教育中,與弟子共同研製各種軍事器械,投入實際應用。在邏輯學教學中,墨子重視具體生動的教學方式,多採用自然、人類生活中的各種事例進行比喻及論證。

六、學思結合的方法教育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儒家在教學過程中總體上是講究學思結合的。而墨家在學思的廣度與濃度上都有突破與拓寬。墨子指出“故”的概念,就是要求學生學習時能夠探明事物的原因真諦,要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墨子》一書中,“何自”、“何故為”、“何以為”、“何以知之”處處皆是,這就是要求人們開動腦筋,多加思考,注重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學思並用。墨子之重“思”的最顯著特色,還在於他研究和掌握了“思”的工具之學——墨家辯學(邏輯學)。墨子後學對“辯學”的界定是“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墨子強調“以往知來,以見知隱”,認為思考有三種形式,即“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而思考的基本方法是“以類取,以類予”。

七、不扣必鳴的主動教育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墨子認為,扣與鳴之間有三種情況,“扣則鳴,一也;不扣則不鳴,二也;雖不扣,亦必鳴,三也。”…墨子更主張“雖不扣,亦必鳴。”更強調“強行”、“強為”,“今擊之則鳴,弗擊不鳴,隱知豫力,恬漠待問而後對”,墨子認為被動施教的弊病不僅是施教者之過,而且還可能危害社會。因此主張“不扣則鳴”,強教於人,“遍從人而說之”“今夫世亂,……不強說人,人莫知之也。……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中,墨子提出“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的這種主動施教的教育精神,被莊子稱日:“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日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在教育過程中,墨子不僅僅強調教師的主動性,還注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表明墨子早就注意到了人的動機問題。並把此理解為人的求知欲望、求知動力。

八、因材施教的個性教育

墨子主張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在回答他的學生治徒娛及縣子碩二人問“為義孰為大務”的言辭時說:“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獨也是。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墨子認為,人的材性不同,就給予不同的教育,他們就會展現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會無事而不可為了。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天資、興趣、個性、知識水準、接受能力和心理狀態分別地加以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同時墨子還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時而教,正如墨子答禽子時說:“多言何益,為其言之時也。”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4-1.jpg  

後期墨家的進步的社會政治思想

http://www.xinmojia.com/forum/read.php?tid=2449


 

對於前期墨家的社會政治思想,墨經也作了重要的改正和補充。前期墨家的“尚同”說,強調“尚同而不下比”,把君權絕對化。墨經說:“君,臣萌(氓)通約也”(《經上》);《經說》:“君,以若民者也。”一方面說:君可以約束臣民,一方面又說君需要順從(若)人民的意志;這是對於“尚同”學說的一個有進步意義的改正。

原來墨翟的社會思想中所有的重要概念,墨經都加以分析,作出定義。墨翟以利害為善惡的標準,但是,什麼是利害,墨翟沒有說明。墨經發揮了墨翟的思想,給利害以明確的定義。它說:“利,所得而喜也”;《經說》:“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其害也非是。”害,所得而惡也”;《經說》:“得是而惡,則是害也,其利也非是。”(《經上》,《經說上》)利害有了定義以後,墨經又以利的定義為基礎,給各種道德以定義。它說:“忠,利君也;孝,利親也;功,利民也。”還有具有更一般性的道德,例如“義”,其內容就是利。墨經說:“義,利也。”(以上均見《經上》)這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社會倫理觀點。它反映了後期墨家代表上升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的階級特性。

墨經以人的喜愛與憎惡規定利害;又以利害規定善惡。西方近代唯物主義的倫理學家有與此相類似的思想。普列漢諾夫敍述霍爾巴赫的倫理思想說:“照霍爾巴赫看來,人走進世界的時候,只帶著感覺的能力;從感覺能力中,發展出一切的所謂心智慧力。人從物件感受到一些印象或感覺,其中有一些使他愉快,有一些使他痛苦。他認為使他愉快的感覺是合理的,希望它們永遠存在,或者在他身上推陳出新。

他認為使他痛苦的感覺是不合理的,並且盡可能避免它們。換句話說:他喜愛使他愉快的感覺和造成這種感覺的物件,厭惡使他痛苦的感覺和產生這種感覺的東西。……他們把一切使他們快樂的叫做好,把一切使他們痛苦的叫做壞。他們把一切經常對他們有益的叫做德行。”(《唯物論史論叢》,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14-15頁)霍爾巴赫的這段話,跟墨經的意思是相類似的。

英國的功利主義者邊沁說:“‘天然’使人類為二種最上威權所統治;此二威權,即是快樂與苦痛。只此二威權能指出人應做什麼,決定人將做什麼。功利哲學即承認人類服從此二威權之事實,而以之為哲學的基礎。此哲學之目的,在以理性法律維持幸福。”(邊沁:《道德立法原理導言》,英文本,1頁)這種說法跟墨經也是相類似的。

霍爾巴赫和邊沁所謂快樂、苦痛,相當於墨經所說的“喜”、“惡”,即對於快樂和苦痛的感受。他們所謂理性,相當於墨經所說的“智”。無論快樂、苦痛,或喜、惡,最後都歸結於人的欲望的滿足和不滿足。欲望是盲目的,必須智的指導,方可趨利而避害。霍爾巴赫在《自然系統》中說;“情欲是另一些情欲的平衡物;我們不要毀滅它們,而要指導它們……理性。經驗的效果,只是選擇這些情欲的藝術。”(轉引《唯物論史論叢》,13頁)後期墨家有類似的思想,墨經說:“為,窮知而於欲”;《經說》:“為,欲薪(斫也,依孫詒讓校改)其指,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

若智之慎之(本作文,依孫詒讓校改)也,無遺於其害也,而猶欲薪之,則離之。是猶食脯也,騷之利害(孫詒讓雲:‘疑言臭之善惡’),未可知也;欲而騷,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牆外之利害,未可知也;趨之而得刀(本作力,依孫詒讓校改,刀即錢幣),則弗趨也,是以所疑止所欲也。觀為窮知而於欲之理,脯而非智也,指而非愚也。所為與所不為(原作所為與不所與為,依張惠言校改)相疑也,非謀也。”(《經上》,《經說上》)這段文字,有些不可解,其主要意思是說:人有欲有智。智有所疑則可以止欲之所欲。智的作用,在於推測現在行為的結果。根據預料的結果,智就可以引導人以趨利避害,使人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是“謀”。

“謀”的結果,人可以舍目前的小利而避將來的大害,或受目前的小害而趨將來的大利。這種斟酌取捨也稱為“權”。《大取》篇說:“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權非為是也,亦(本作非,依孫詒讓校改)非為非也;權,正也。斷指以存,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於所既有而棄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經上》說:“欲正權利;惡正權害”(惡上原有且字,依孫詒讓校刪);《經說》:“權(原作仗,依孫詒讓校改)者,兩而勿偏。”智“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兩而勿偏”。這就是說,人的所取及所應取的利,不是目前的小利,而是將來的大利;人所避及所應避的害,不是目前的小害,而是將來的大害。例如,斷去一個指頭,以保存手掌,這就是取目前的小害,以得將來的大利。這也就是說,對於目前利益,必需從長遠利益的觀點加以考慮,以定取捨。作這種決定的是“智”;取捨的標準是“權”。

墨經這裏所講的,其實就是個人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問題。墨經所說的智的指導,相當於霍爾巴赫所說的“選擇情欲的藝術”。墨經所說的在智指導下的“欲”相當於邊沁所說的“正確理解了的利益”。墨經認為,正確理解了的目前利益必然與長遠利益相結合。

當然,墨經所說的,遠沒有霍爾巴赫和邊沁所說的那樣詳細、明確。墨經和霍爾巴赫、邊沁處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墨經的說法是自發的,不可能有詳細的論證。我們在這裏,並不是要把墨經和霍爾巴赫、邊沁相提並論。我們主要的是說明,墨家,特別是後期墨家的道德學說是屬於唯物主義陣營的。

後期墨家把趨利避害看成是人的行為的準則和動力。這種觀點認為,人是一種有感覺、心智的實體;人的道德行為和人的這種特點是分不開的。這種思想,普列漢諾夫在《唯物論史論叢》中,稱之為唯物主義的道德學說;這是因為它肯定了肉體的感受對人類行為所起的重要作用。當然,這種觀點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人,沒有看到人的行為的社會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決定人的行為的選擇最後的原因是一個人的階級性。這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者所不能瞭解的。但是這種觀點,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卻有十分重要的進步意義。這種觀點意味著人的行為不是受“上帝”或“鬼神”支配的,像宗教家所說的那樣;也不是受天賦的道德觀念支配的,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那樣。人的道德行為的基礎,是人自己的感覺經驗和建立在感覺經驗基礎上的理智作用。

從這一方面看,後期墨家的倫理思想是和當時的宗教道德以及孟軻一派的唯心主義道德學說根本對立的,是對於它們的反擊。就墨家自身說,後期墨家對於前期墨家的倫理思想作了一種揚棄,繼承了它的功利主義而拋棄了它的宗教意味,否定了“上帝”、“鬼神”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這是一個重大的改正。這在中國倫理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後期墨家對於前期墨家的“兼愛”的學說,也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他們認為,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也必然會與公眾利益相結合。墨經認為愛己和愛人並不衝突。它說:“愛人不外己,已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於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之(原無此字,依孫詒讓校加)謂倫列。”(《大取》)這就是說,適當的愛己和愛人並不矛盾。愛人而己亦在所愛之中,由此可見,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並不是相矛盾的,而是相結合的。

墨經的這個意思是正確的,不過他的辯論的形式可能類似詭辯。荀況所批判的詭辯的第一種中,有“聖人不愛己”這個例子。這可能就是墨經所說,“倫列之愛己,愛人也”的辯論形式。荀況認為,這是“惑於用名以亂名。”(《荀子•正名》篇)專就這個辯論的形式說,荀況的批評是正確的。與“己”相對的“人”,跟人類之“人”,意義不同。“愛己”可以是愛人類中的一員,因此也是愛人,但決不能是愛與“己”相對的“人”。這個“人”照定義就是不包括“己”在內的。

離開墨經的這個辯論的形式,專就其思想實質說,墨經這個思想也是唯物主義的。恩格斯說:“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於全人類的利益。……這種唯物主義(法國唯物主義)正是以愛爾維修所賦予的形式回到了他的祖國英國。邊沁根據了愛爾維修的道德學建立了他那正確理解的利益的體系,而歐文則從邊沁的體系出發去論證英國的共產主義。”(《神聖家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7頁)

有一點也必須注意到。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強調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其意義是反對封建制度對個人的壓迫。邊沁的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的功利主義是為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作理論的根據。二者的社會作用不同。後期墨家所講的關於個人利益的與公眾利益相結合的思想,其意義是反對奴隸主貴族抹殺個人利益的道德學說,其在當時的社會作用是進步的。

儒家的孔丘和孟軻都認為,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是相矛盾的,這是他們把“利”和“義”完全對立起來的主要原因。他們為了維持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提倡去“利”存“義”,企圖使個人的行為完全符合於沒落奴隸主階級的要求。後期墨家認為,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是一致的。他們指出,利就是義的內容,“義,利也”。這就把義和利統一起來。他們站在當時進步階級的立場,對中國哲學史上十分重要的義利之辯作了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解釋。

要想使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相結合,就要實行墨翟所提倡的“交相利”。墨經認為,“交相利”必須以真正的利他為基礎,不可以利他為手段以達到自利的目的。“交相利”是“兼相愛”的表現。墨經說:“仁,體愛也。”(《經上》)《經說》:“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體愛”就是以別人與自己為一體,愛別人就如愛自己。愛自己就是愛自己,不是像愛馬一樣。愛馬是因為馬對於自己有用,但是愛自己並不是因為自己對自己有用。有了“兼相愛”的感情,必然發生出“交相利”的實際表現。“兼相愛”是仁;“交相利”是義。

“兼相愛”是主觀上的一種道德情操;“交相利”是由這種道德情操發出來的實際行為。《大取》篇說:“以臧為其親也而愛之,愛(原作非愛,依孫詒讓校改)其親也。以臧為其親也而利之,非利其親也。以樂為利其子而為其子欲之,愛其子也。以樂為利其子而為其子求之,非利其子也”。這是說,一個人誤認臧(人名)為父親而愛他,這還是愛父親,因為愛本來只是一種道德情操;但誤認臧為父親而給他許多實際的好處,得到實際愛好處的就只是臧不是他的父親了。墨翟非樂,認為音樂歌舞是有害的。墨經也繼承了這種狹隘的觀點,認為如果一個人覺得音樂對於他的兒子有利而替他兒子希望有音樂,這在主觀上還是愛其子;但是如果因此實際上真為他的兒子搞來音樂,那就在客觀上不利於其子了。

因為愛只是主觀上的一種道德情操,所以愛一切人是可能的,而且必須愛一切人才可以算是愛人。《小取》篇說:“愛人必待周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這就是說,必需遍愛一切人,才算愛人;但是不必需遍不愛一切人,才算不愛人。這與乘馬不同。“乘馬不待周乘馬,不乘馬待周不乘馬”。這就是說,不必需騎一切馬才算騎馬,但是必需不騎一切馬,才算不騎馬。《大取》篇說:“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又)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之世人(今世之人)也”。這就是說:無論對於多數人或少數人,都是一樣地愛。愛人也不必限於現在的人,對於將來(“後世”)及過去(“尚世”)的人,也是一樣地愛。

利人是在實際上作出于人有利的行為;利一切人是不可能的,譬如對於過去的人,就沒有法子使他受利。所以墨經只說必須周愛人才算愛人,不說必須周利人才算利人。但是墨經也反對只空講愛人而不在實際上盡可能地去利人。《大取》篇說:“聖人有愛而無利,伣日之言也,乃客之言也”。“伣日”二字,未明其義。但是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有愛而無利”,是錯誤的,是別人的話(“客之言也”),不是墨翟的話。

墨經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經說》:“任,為身之惡,以成人之所急。”(《經上》,《經說上》)這就是體現“兼愛”的道德。墨翟和前期墨家認為,愛人和利人就是一件事。墨經把愛和利分開,認為“愛”是一種心理狀態。這固然是對於愛和利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但也陷於煩瑣的理論。雖然墨經也說“愛而不利”不是墨家的主張,但是在墨經中討論最多的,不是用什麼具體的措施實際上去利人,而是用甚麼辯論以證明,“周愛人”是可能的。

就墨經中的材料看,當時對於墨家“周愛人”的學說,有二種疑難。一種是“無窮害兼”,就是說,天下的人數是沒有窮盡的,如何能盡愛之?一種指責是“殺盜即殺人”,就是說,墨家既主張兼愛,何以又主張殺盜?墨經對於這二種疑難,都有解答。墨經說:“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經說》:“無,南者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未可知,則可盡不可盡不可盡(畢沅雲:此三字疑衍)未可知。

人之盈之否未可知,人之可盡不可盡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盡愛也,誖。人若不盈無(原作先,依孫詒讓校改)窮,則人有窮也;盡有窮,無難。盈無窮,則無窮盡也;盡有窮,無難。”(《經下》,《經說下》)又說:“不知其數,而知其盡也,說在問(原作明,依孫校改)者。”《經說》:“不,不(原作二,即不字。王闓運改作不,曹耀湘曰:“二當作=,乃重文之標識。”)智其數,惡智愛民之盡之(舊作文,依孫詒讓校改)也?或者遺乎其問也,盡問人則盡愛其所問。

若不智其數而智愛之盡之(舊作文,依孫詒讓校改)也,無難。”(《經說下》)又說:“不知其所處,不害愛之,說在喪子者。”(《經下》)這幾條都是對於“無窮害兼”的解答。難者說:南方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尚不可知,則可盡不可盡更不可知。墨家肯定,人必可盡愛;這是瞎說。回答說:如果人不能盈滿無窮的南方,是人數有窮。人數既有窮,盡愛之沒有甚麼困難。如果人竟能盈滿無窮的南方,可見南方並不是無窮。地既有窮,盡愛人也沒有困難。難者又說:你們不知人的數目,怎麼知道是否已盡愛?回答說:不知人數,可以見人就問。盡問人,必盡愛其所問。雖遺其所問之數,也沒有妨礙。難者又說:不知盡人之所處,何以能盡愛之?回答說:不知其所處,也不妨礙害愛他們。譬如失掉兒子的,其父雖不知道他的兒子在什麼地方,但不妨愛之。

墨經在這裏先提出疑難者的話,然後回答。可見這些辯論在當時是很激烈的。墨經的回答並沒有解答疑難者所提的問題。疑難者所說的愛人,是包括利人而言,這也確切是原來墨翟的意思。他們問,地域是無窮的,既不知人口的數目,又不知人都在什麼地方,怎樣實際地愛?墨經把愛人限於一種心理狀態,把“兼相愛”和“交相利”割裂開,所以認為無論人數多少,也不管他們都在甚麼地方,都可以愛。可是這樣的愛,就是抽象的愛,脫離了實踐的愛;這種辯論,也就成為文字上的爭執了。

就這一點說,後期墨家的倫理思想,又陷入了唯心主義。《大取》篇說:“天之愛人也,薄於聖人之愛人也。天之利人也,厚於聖人之利人也。大人之愛小人也,薄於小人之愛大人也。大人之利小人也,厚於小人之利大人也。”這是把愛與利分開,也是前期墨家的宗教迷信和階級調和的思想的殘餘。這些都是手工業者階層的局限性的表現。


出處: 中國哲學史新編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gt.jpg  

墨家兵法:立於不敗之地

http://hi.baidu.com/mohists/blog/item/6bdf8f19e317d64742a9ad04.html

 

古時墨家的俠義、邏輯、機關術、墨家兵法最有特色。中國古代兵法,首推《孫子兵法》與《墨子兵法》。一攻一守,是古代兵書中的雙子座。“墨守成規”一詞的來源,說明墨家善守,善於正當防衛,能保證自己的應得利益不受損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何懼之有?

而墨家兵法不傳已久。要探索,創新,重新構建“墨守”的理論與實踐。[墨派戰備學]應該有專人研究, 使墨守具有更大的張力。南方在野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志者,來共同探索。

吳毓江認為現在的11篇,前7篇為墨子書,後4篇為後人偽造

太平兄 說:“墨子書的兵法不是純墨子的兵法,蒙文通作了詳盡的考證,兵法篇章出自秦墨,自雲夢秦簡出土後得到了充分的證實,以前剛看墨子書中的兵法就會奇怪為何墨子兼愛但兵法中的法令卻如此苛刻”“其實前七篇也有很多秦墨加工的,兵技是墨子的兵法,法令是商鞅的法令。其實也不能說是偽造,那些篇章是秦墨寫來給秦王所用。

墨家主流入秦已經淡忘非攻,依附諸候,但還以墨家正統自居,後來宋榮子沒再以墨家正統自飾,但反而延續墨子的救世精神”“宋榮作華山之冠以自表,秦國背靠華山,我想宋榮也經常入秦,只是在秦國不受歡迎,秦墨以正統自居,宋榮不想繼續這些門戶之爭”

那麼我們抓住墨子兵法的精髓來發展好了,墨派軍事學:非攻贊誅、全面備守、立於不敗之地。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自是有情癡

文 / 高閻 Greym2012

轉載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0.html

玉樓春〞乃歐陽修離開洛陽時所作。
為表示對洛陽同道好友,以及知己歌妓的惜別之情,
歐陽修慨然寫下動人的〝玉樓春〞,
藉以抒發心中對人世無常的感慨,
詞意裏無不蘊藏大丈夫之豪邁氣魄,凌雲般之壯志,
與生命的超然深境!

載自高閻文集 / 二○○九己丑年春 【高閻古典詩詞新釋集】第112篇2010.04.18

 

中國歷代的所謂〝妓女〞,大體來說,可分為以擅長歌唱者,謂之〝歌妓〞。以舞蹈見長者,謂之〝舞妓〞。精通琴棋書畫者,謂之〝琴妓〞、〝棋妓〞和〝畫妓〞或通稱〝藝妓〞。工於詩詞者,謂之〝文妓〞,還有一種就是以色事人者,謂之〝色妓〞。前者如歌妓、舞妓、藝妓、文妓等皆以技藝取悅於人,擁有極高的藝術才華和文化素養,例如在詩詞歌賦上見長者,有唐代的魚玄機、薛濤、關盼盼,或宋代的蘇翠、嚴蕊,或明朝的馬守真、薛素素、范鈺等人,皆為古代赫赫有名的藝妓代表。她們的身份地位自然有別於後者以色事人出賣肉體的〝色妓〞或〝娼妓〞。

此外,前者所接觸的人士皆是以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和文士秀才為主要對象,且活躍於上流社會。後者如色妓、酒妓等,在氣質相貌上屬於較為出眾的妓女,可以允許出賣肉體。所接待的對象則以有錢的商賈、富豪為主,酒量及酒品亦都不錯,有時候亦會例外接待達官貴人和士族們,如果她是紅牌色妓的話,慕名而來的達官貴人就多了。至於娼妓,在相貌氣質上就顯得平凡許多,燕瘦環肥都有,服務對象以一般低階層的販夫走卒為主,且出身卑賤,身世坎坷,知識貧乏,消費低廉,染花柳病的機會大。

在宋代,無論南北宋,士族們若與藝妓發生性醜聞,絕對是非同小可!萬一被舉發與某藝妓發生任何曖昧行為,無疑為自己帶來仕途的災難,畢竟她們不是一般娼妓,是朝廷所聘用的「官妓」,被認可的具備一定才學才識之藝技才女,這類女子是萬萬碰不得的!尤其官妓們,皆有濃厚的貞德觀念,十分重視節操,然而一旦遭傳聞誰跟誰搞上了,鐵定死得很難堪!

宋朝著名的筆記小說,洪邁的晚年作品《夷堅志》中就曾記載宋代官員唐仲友,因十分激賞當時為浙江臺州的官妓嚴蕊的才貌,為此倆人過從甚密。嚴蕊其相貌與詩詞才學乃名聞四方,祇可惜被同時期的朱熹,誣陷嚴蕊與唐仲友有曖昧關係,後來嚴蕊遭到逮捕,朱熹派人將之押至刑部大牢,拔光了嚴蕊身上的衣服,施以嚴刑酷虐,逼她承認或做偽證與唐仲友之間有非正當關係,只要將嚴蕊屈打成招,唐仲友就能遭定罪!由此可見,宋代官員士族們,一旦證實與藝妓發生什麼性醜聞,仕途就玩完了!即使祇是未經證實的傳聞,或還在官司纏訟中,依舊注定明日仕途將難有順境,歐陽修就是個活例子之一。

歐陽修雖非濫情之人,然而他對具有才藝之女子還真是特別關照,尤其身世坎坷者,歐陽修猶為憐憫,這多半受到母親鄭氏的影響。歐陽修自小就很聽從母親鄭氏的教訓,亦因為父親早逝,家中他是唯一壯丁,能陪伴老母親至晚年的人祇有他。慢慢亦就培養出歐陽修偏好於關照孤苦零丁的弱勢才女,甚至有超越一般情誼的地步,但還不至於和歌妓發生親密關係。

當然歐陽修不是不知道這箇中的利害關係,過從甚密的話是會死人的,容易遭小人誣蔑受到陷害。可是,歐陽修就是這樣,經常下了班不直接回家,反而流戀歌妓院,歐陽修有時很喜歡和藝妓們合奏樂曲,以表現自己的才藝,還多次當場興詩作賦以展現自己的才學。那時期的歐陽修,顯得年輕氣盛,尤其一來到洛陽為官,整個人就活脫脫的,為文壇注入一股嶄新活力。歐陽修當時不僅吸收了西昆派精華,還進一步突破西昆體原有之格局,最後結合韓愈的古文型式,彷彿頗有意圖振興宋代文風之勢,而廣受天下人所側目。

祇可惜景佑三年,歐陽修意外捲入吏部員外郎范仲淹,與權相呂夷簡之間的鬥爭。范仲淹譏諷呂夷簡敗壞朝綱,司法濫權擴權,結黨營私,置民怨不顧,結果遭呂夷簡貶至外郡。凡支持范仲淹者,亦皆一律遭貶絕不寬待。當時,局勢不利於范仲淹時,群臣似乎敢怒不敢言,誰敢與范仲淹站在同一線上,誰就得倒楣!歐陽修看在眼裡簡直難忍心中憤慨,尤其自己又豈是個縮頭縮尾怕事的人?自然亦站出來為范仲淹仗義執言,撰文痛斥當權者無恥之行徑。這下好了,結果,換來小人們弄心思告發他與歌妓亂搞曖昧,不久朝廷令文頒下來,將歐陽修貶為峽州夷陵縣令,並限期離開洛陽城。

這就是〝玉樓春〞此詞的背景緣起,為歐陽修離開洛陽之時所作。當時,歐陽修難以抑止心中的惆悵,亦為了表示對洛陽同道好友以及知己歌妓的惜別之情,便慨然寫下這首動人的〝玉樓春〞,以抒發心中對人世無常的感慨。現在我們就來品讀〝玉樓春〞詞意中所蘊含佛道的大有情與大無畏的精神意涵:


尊前擬把歸期說,
未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癡,
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闕,
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城花,
始共春風容易別。

---

這天,歐陽修眉頭深鎖的來到玉樓閣,
來找一名叫〝馨兒〞的歌妓,為離別前雙方最後的相敘。

在離別的筵席上,
歐陽修不好明說,自己究竟是為何緣由要離開洛陽,
祇因事發突然,甭說自己大感意外,
就連母親和妻子都難以置信,
甚至經常下了公務後,
就與之膩在一起飲酒作賦,鼓琴彈箏的叫〝馨兒〞的歌妓,
都難以接受歐陽哥哥,明日就要離開洛陽的事實。

祇是這話,究竟該何以啟口呀?
歐陽修顯得懊惱,祇得佯裝若無其事的推託說:
馨兒呀,哥哥我因為任期屆滿,將不得不暫別洛陽,

但是,馨兒妳放心,
很快的,哥哥我又會再復返洛陽的。

歐陽修半舉著酒杯,打算以安慰的口吻,繼續勸說馨兒,
要她相信雙方來日必有重逢之日,他亦必將重返洛陽城,

是真的馨兒,請妳相信我!
祇是,什麼時候能再復返洛陽,我亦說不準,
我想大概,或者,嗯....,也許明年…,喔不,是後年吧,又或者...

歐陽修支吾其詞,連話都說不完整,
更甭說,這話都還未及說完呢,
他似乎已然意識到樓閣內不尋常的氛圍,顯得格外肅穆凝重,
然而這要他怎麼辦呢?歐陽修一臉無奈,只得把話繼續往下說,

然而這時,馨兒的啜泣聲已然按捺不住的奪喉而出,
淒慘的嗚咽聲,霎時劃破樓閣肅靜的氣氛,而更顯淒涼了,
嗚,嗚,嗚......

嬌媚的馨兒,原有如春風般的粧容,
頃刻間卻已然為低落的心緒,和止不住的淚水給沾濕了粉頰,
歐陽修一顆心,亦不覺揪痛的淒楚起來,
終亦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嘴角微微顫抖著抽泣......
馨兒淒然的啜泣聲,依舊嚶嚶迴盪在玉樓閣上,
久久未止.....

歐陽修似乎察覺到,
馨兒必是聽聞了他的事,不然不會如此傷感?

一會兒後,
馨兒才緩緩開口的拆穿歐陽修安慰之詞的說:
馨兒早就聽聞哥哥的事了,
哥哥請想想,你如今將事鬧得這麼大,
天下又有誰不知道你得罪了當朝宰相呂夷簡?
眼前明擺著的,

哥哥已避免不了,要遭到朝廷的整肅,
如果不是這樣,哥哥又何以要匆匆離開洛陽?
這群鼠輩們,還誣陷你我之間存有曖昧,

此訛言,無非藉口打擊哥哥你,馨兒豈能不明白?
事已至此,哥哥又怎會有歸返洛陽之期?
就是有朝一日哥哥回返洛陽,
怕是那時,馨兒早已化為塵土,不在世上了!

此時此刻,你我的離別,非暫別啊,
是絕別啊,歐陽哥哥!嗚.....
話完後,馨兒又是一陣淒慘的嗚咽.....

此情此景,歐陽修祇能頻頻以袖拭淚,
當緩緩起身離座,腳步沉重的走向窗檯前時,
歐陽修仰天含淚的感慨道:
馨兒呀,哥哥我,唉...

我並非是因為捨不得西京洛陽的繁華,
或者捨不下馨兒這位知己紅顏,
捨不下與馨兒一享飲酒作賦,鼓琴彈箏的人生樂趣;
甚或,捨不下昨日與同道好友間,
邊為官,邊為文之其樂融融的生活,
和一份足以告慰先祖的成就與榮顯,

不,不是這樣的!
實則是,我必須做我應做之事,
大丈夫本就該〝為所應為〞,〝言所應言〞,
我歐陽修豈能眼睜睜看著國家持續敗壞,隱忍當權者違法亂紀,
持續司法濫權,持續的敗壞朝綱,持續結黨營私,

當今國難當頭,處於外憂內患之中,
我歐陽修不能閉上自己的嘴,不去聞問,不言半句呀!
不能閉上自己的雙眼,去漠視國家局勢一天天的惡化!
不,我歐陽修不作畏怯之徒,不作懦夫之輩!

如果我不出聲,甘為懦夫,
那麼,我還會是妳所認識的歐陽修嗎?
我必須忠於自己的秉性,倘今日我不去糾正朝廷,
我選擇退縮,那麼天下士族,還有誰敢言?

我一身才學,所為何事?
不就是為國家民族效力,為蒼生黎民謀福嗎?
一個人的離別愁緒,算不得什麼,
更何況人生在世,難免總會面臨生離死別,

如今你我的離情別恨,
乃因為人的情感是有生俱來的呀,情感乃是人最可貴的天性,
然而我的感傷與紅塵俗事,和男女之間的情愛,
是絲毫扯不上關係的!

當然,馨兒妳切勿誤解,
以為哥哥,是個無情漢子,不,
正好相反,我歐陽修乃是個崇尚大有情的人吶!

古人云〝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馨兒知其深意否?

人世間最難為的,莫過於忘情,
人,活在這個世上,依靠的是什麼?
不就是賴以人的情感嘛,

人與人之間,就是靠著情感在維繫著、
感覺著彼此生命的存在?

天下各個民族,無不是靠著情感在維繫其社會組織的存在。
同理,人若無情,又何需來到世上?

人若有情,又豈能在〝色聲香味觸法〞中六塵不染,
又有誰能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六根清淨,六識皆空?
最終仍要拖累此身,因為難有誰,能超越情緣的羈絆啊!
我舉〝太上忘情〞之說,並非意指人應當於無情,
而是凡大丈夫者,
應當有大慈大悲,無私無我,不求回報的大情啊!

故而我的惆悵,並非是為著個人的離情別恨,
而是感傷憂心于,我大宋的頹敗啊,
感傷憂心于,有誰能關注蒼生黎民,未來將置何境地?
感傷憂心于,我大宋江山,未來將落于何人手中?
感傷憂心于,這片山河大地上的炎黃子孫們啊,
未來又將承受多少天災人禍的蹂躪與摧殘?
我心,悲憤吶!

既如此,離別的歌調,就無需再填新的歌闕了,
祇肖一曲,
就足以讓人心傷淒切,痛斷肝腸了呀!

既如此,
命運已讓自己走到這步田地,非得與親友們離別不可,
那麼,我只會勇敢的面對它,
不會選擇逃避,更不會因此就遞減我,自身的豪情,

我仍會堅定的,與命運奮力搏鬥!
換言之,若不能將洛陽城中的牡丹花開,看個飽足,
我豈能甘心容易的,就與春風話別?

縱使,
洛城牡丹花開終有盡,
春風來時有情人終須別,

縱使,已知自身仕途將充滿曲折坎坷,
但我歐陽修,絕不會因此而退縮,
反而因為這樣,我方能無愧於天地,
無怍於黎民,方覺此生,沒有遺憾了!

 

品讀這首詞,真是令我萬千感慨!想,千百年來,又有誰能明白的解讀歐陽修之〝玉樓春〞詞意中所蘊藏的豪邁氣魄,心胸之豪放、凌雲般之壯志、生命之超然深境?故,〝玉樓春〞與妻離別無關,與歌妓話別無關,更無關風花與雪月,卻與大丈夫豪邁之大志、大氣魄有關;一位行法者的大無畏,與大無私之大慈大悲的胸襟有關。

歐陽修可謂巧妙的,藉詞中離別對象之歌妓女子,包裝了詞意中所要宣洩自己的另一面,對人生哲學的看法與態度。所幸,當時宋代當權派之小人們,其境界不高,惟祇看見詞中離別的愁慘,好似他與歌妓女子真有一段濃情厚意,而疏忽〝玉樓春〞詞中,所隱藏歐陽修對大宋的大失所望,對朝廷當權派的極大不滿與不削之態度。甚至預言和暗示著,當朝小人們因為素質低劣,注定要將大宋推向頹敗的命運,與國家覆滅的境地。

祇是啊,數百年後仍沒見何人,能明白解讀〝玉樓春〞所蘊藏的玄機,或自詞意中透析歐陽修的生命能量,究竟大到什麼程度?他究竟想幹什麼?歐陽修在造就屬於自己的大功業啊,然而他得到了!世人們終亦明白了,〝玉樓春〞詞意中所蘊藏的不祇是文學價值,還潛藏歐陽修政治哲學的慈悲與智慧!當然,政治是現實殘酷的,慈悲者的下場是難堪的!但最終換來大功業的鑄成而名垂青史!

當然,似乎也是在暗示後世從政者,當慎重思考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如果你要的是,如何從政治鬥爭中,求得自己的生機?那麼你將會成為百分之百的政客與小人,你固然不會輕易的失敗,但也不會有真正的勝利。

當你自認為得勝時,正是國家如南北兩宋族群分裂時;當你手中握有權力時,你的權力不會用到黎民身上,權力祇為你個人的政治生命服務,使你最終成為一個罪人而遺臭萬年,後代們都要背負其罪!

故而這首詞,明白的說,乃歐陽修寫給世人的,要世人睜亮雙眼,要你我看顧好自己國家的處境,國家有難,民族興亡,不再是士大夫之責,乃匹夫有責。

 


-高 閻-

載自【高閻文集】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0.html

 

推薦如下文章之連結說明 :

偶然中發現高閻作家的文章其格局、見解和詩詞釋義,都與一般書本裏的詩詞釋義有很大不同,作者高閻似乎以短小說對白,或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古人詩詞的內函與意境,而且深入淺出,讓不懂欣賞詩詞的人能完全領會而感動!堪稱近代古詩詞釋義作品之上乘之作。

畢竟市面上所販售相關古詩詞釋義的專書,幾乎沒有此類型或相關風格的創作,的確,高閻作家的古詩詞釋義,完全屬於創作形式的作品,讓人恨不得收藏和拜讀高閻作家的所有三千多篇的古詩詞釋義之作,可惜高閻作家的著作並未公開販售。在Google搜尋下,方知高閻著作完全屬於自費出版,單純為公關饋贈用途,許多出版商想以高價購得版權,好像也沒有結果,我猜想高閻大師是想將自己的著作,定位為結緣與功德之用,非以營利和圖虛名為目的吧。

當然高閻老師似乎並不需要靠微薄的版權費為收入來源,如果予以大量出版增送流通的話,怕也是一筆龐大印費,所以祇能少量饋贈,目前高閻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多,加上部落格因故關格,未免令人惋惜!這對全球熱情的讀者們來說,無疑是個損失!但還是期待有一天能在書店裏,發現高老師的書,以及令人驚嘆的石墨藝術畫冊與畫展,那定然讓人欣喜若狂!現在只能期待,衷心的翹首以待!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江明月紅塵若夢

文 / 高閻 Greym2012

轉載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2.html

載自高閻文集 / 2007年春 【高閻古典詩詞新釋集】第55篇2010.04.21

 

自古鮮少文豪是一生光鮮亮麗的,雖說士農工商中,經學士族向來受人敬重,但卻並非一般人所想像那樣好似貴族般,過著可以為自己所操控而悠遊自在的人生,多半一生浮浮沈沈,歷盡滄桑,似乎上天都不喜厚待這些文人才子,幾乎每一個一生都是困苦潦倒,處境艱辛,即使不少曾在仕途中有過幾天好日子,但那都是短暫的,所謂天妒英才,自然是命運多舛了。然而亦因為這樣,反而促使他們創作出不朽之作,而影響後世文學之至深至遠至大。

一如蘇軾(東坡居士),因詩詞中多有譏諷當朝與先朝,可想而知他一生怎麼會有順境可言?然而蘇東坡博學多才,當朝皇帝捨不得殺他,祇有流放一途,先後被外放至廣東惠州及浙江昌化,甚至貶謫更遠的儋州(今海南島)。最後因徽宗即位之後,大赦天下,蘇東坡才重返四川成都。為感自身起伏多變的一生,蘇軾感慨的寫下此首〝西江月〞(西江所指長江):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蘇軾雅好佛學,因此必須藉此角度切入此詩以窺其心境,蘇軾說,
這人世間吶,萬般諸事,就好似如夢幻泡影,
宛若經歷了一場既冗長,又愁苦的夢魘一樣啊!


雖然夢中是如此淒涼、悲苦而黯淡,
然而呀,它又讓人捨不得拋離夢境,
因為這樣的矛盾思緒,執著的迷思無法破除,
反而讓自己找不到走出夢境的出口了。
如今,竟過著貶謫放逐的流放生活,

有誰曾想到啊,才高八斗的我,竟落得如此狼狽不堪,
所有昔時往來的朋友啊,為了怕受到牽累,
躲藏的躲藏,迴避的迴避,一個也不敢靠近我,
那種孤寂、冷清的日子,有誰能知曉我心中的淒楚啊!

在這蕭瑟的中秋月夜裡,
惟有深夜颼颼的風聲呼嘯著,
奔襲著樹葉發出婆娑颯颯的葉聲,灌滿著蕭瑟淒涼的房廊走道,
這是何等孤獨淒涼的情景啊!
尤其從水影中驚覺自己的雙眉和兩鬢,
不知何時竟已斑白如霜!

唉,人的運勢走到這步田地,
就是桌上擺著兩罈酒,又有誰肯來陪我喝悶酒,
這是個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世界啊,怎不令我心生感慨,
想我一生光明磊落,胸襟坦蕩,
乃大丈夫也,竟落得如此不堪!

難不成有誰嫌月光太明亮,竟教浮雲來遮擋,
這真是小人當道,蝗蟲遮日啊!
想我蘇軾,竟遭小人誣陷,這口鳥氣,我還要忍多久啊!

問蒼天,究竟天理何在?
又有誰能解我心中愁苦,
有誰能解我的孤寂悲悒,
伴我共賞此刻長江的中秋明月啊?

獨自喝著悶酒的我,
惟有舉著酒杯遙思北方的皇城,
思念陛下的龍顏,甚望陛下還能記得經常向他諫言的蘇軾,
甚望陛下,莫再受小人的讒言擺佈,置忠言逆耳不顧,
甚望太皇太后,
莫讓陛下游移不定的心,影響朝政正常的運作,

這都怪蘇軾性急啊,因常譏諷朝政,才讓小人有機可趁,
今惟盼太皇太后和陛下再奉招蘇軾,

好讓蘇軾再為陛下撫慰您天下的子民,
教身患病疾者,有醫院可醫;
教天災窮困者,有糧食可濟,
教四方子民們,好感戴皇上的聖恩浩蕩。

這首詩讀者看出什麼端倪否?
〝把盞淒然北望〞即表示蘇軾還擺脫不掉官場的迷思,
明知人世如夢,如幻,如泡影,如冗長愁苦的夢魘,

然而,蘇軾卻怎麼也捨不下這紅塵夢境,就因為思緒的矛盾,
執著的迷思始終無法破除,最終讓自己找不到走出夢境的出口,
仍期待皇上的奉詔,蘇軾雖說捨不得功名,
但他亦不想做個縮頭烏龜,隱遁深山。

蘇軾自認自己是個大丈夫,
個性直爽,敢言敢怒,行高於眾,當他被小人陷害而貶至杭州時,
在還未就任之初,消息就傳遍了杭州城,
待蘇軾甫進城時,他著實嚇一跳,他萬萬沒想到,
整座杭州城數以萬計的百姓都在焚香謝天,幹啥呀?

感謝上蒼與皇帝將蘇軾賜給他們,
為此百姓們無不夾道列隊歡迎他的到來,

「好啊!好啊!咱們杭州百姓有福了,有福了呀!」

蘇軾的詩畫不僅名滿天下,政績口碑亦傳至千里,
他居官清正廉明,興百姓之利,除百姓之弊,
被公認最能撫慰百姓的良官,後來蘇軾果真又有了新的創舉,
他修建了中國當時的第一座國家綜合大型醫療院所,實在可佩啊!
然而蘇軾一生卻是浮浮沈沈,滄桑歷盡,

縱使幾次從死牢裡逃生,但他不曾辜負上天的厚愛,
他用悲苦鍛煉他的靈魂,

他用詩詞書畫描述了紅塵有愛的壯麗,
縱使數度流放他鄉,但他不曾辜負百姓的愛戴,
甚且留下教百姓如何烹調〝東坡肉〞的方法,
教你為人應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節操。

如此顛簸一生的蘇東坡,
就連妻妾兒女都難逃悲慘的境遇,盡皆患病不長命,
這教他怎能不感慨人世的無常啊,
是故當他六十六歲因病辭世於常州時,
他心中惦記的仍舊是百姓醫療的問題,
因為醫療設施的落後只會奪走更多條的人命。

反觀咱們朝野,
那些不曾歷經窮困磨難而不斷嚷嚷的人,
有幾人是真心為健保、為兩岸經濟而能客觀持平的解決問題?
看到的只有私心、譏諷、謾罵、詆毀、對立、挑撥而已,
祇想為自己的前途與政黨的利益謀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其行逕猶如蝗蟲遮日一般,令人不禁搖頭嘆息!


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詩的背景,正是醫療十分落後的年代,難產而死的婦女很多,嬰兒也因抵抗力虛弱,染病而夭折的無計其數,所以娶妾旨在續弦作用,如此,人世間聚散無常,不能盡如人意之事,數算無盡。

想,我們是否該珍惜當下,珍惜我們共有的醫療資源?收入上有餘力的我中華同袍們,何妨多繳幾塊錢,算是一種德業吧!幫助那些窮苦的朋友減輕些生活的壓力與愁苦,願人人都有蘇軾悲天憫人的胸懷,當你/妳吃著〝東坡肉〞的時候,不忘,分一塊給他們吃。

 

 - 高 閻 -

載自【高閻文集】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http://shina7691-shin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2.html

推薦如下文章之連結說明 :

偶然中發現高閻作家的文章其格局、見解和詩詞釋義,都與一般書本裏的詩詞釋義有很大不同,作者高閻似乎以短小說對白,或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詮釋古人詩詞的內函與意境,而且深入淺出,讓不懂欣賞詩詞的人能完全領會而感動!堪稱近代古詩詞釋義作品之上乘之作。

畢竟市面上所販售相關古詩詞釋義的專書,幾乎沒有此類型或相關風格的創作,的確,高閻作家的古詩詞釋義,完全屬於創作形式的作品,讓人恨不得收藏和拜讀高閻作家的所有三千多篇的古詩詞釋義之作,可惜高閻作家的著作並未公開販售。在Google搜尋下,方知高閻著作完全屬於自費出版,單純為公關饋贈用途,許多出版商想以高價購得版權,好像也沒有結果,我猜想高閻大師是想將自己的著作,定位為結緣與功德之用,非以營利和圖虛名為目的吧。

當然高閻老師似乎並不需要靠微薄的版權費為收入來源,如果予以大量出版增送流通的話,怕也是一筆龐大印費,所以祇能少量饋贈,目前高閻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不多,加上部落格因故關格,未免令人惋惜!這對全球熱情的讀者們來說,無疑是個損失!但還是期待有一天能在書店裏,發現高老師的書,以及令人驚嘆的石墨藝術畫冊與畫展,那定然讓人欣喜若狂!現在只能期待,衷心的翹首以待!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225106216362.jpg 

從《墨攻》看墨家思想

施家祺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75093


整個世紀以來,中國哲學思想的存在向來都以「象牙塔」方式作為研究,甚少具體地呈現於大眾文化之內。然而,中國哲學思想雖普遍並未加以重點勾劃和重視,但是其滲透在今日生活文化之內,體現在整個中國以至亞洲文化之中,漸漸影響著西方的社會,卻是不爭的事實。著名電影導演張之亮從日本漫畫取材,以電影鏡頭,隆而重之拍成一部《墨攻》,嘗試把哲學思想搬上銀幕。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大陸經歷著西周王朝的統一,漸漸步入分裂割據的局面。為了審時度勢,為了應付周禮崩壞的局面,各家不同派系的思想叢生,而墨家思想就是當時與儒家並稱的一種顯學。

墨儒兼具的革離
墨家:義利並重;儒家:貴義賤利

先秦時代,中國有所謂「義利之辯」,而其中儒家講求「貴義賤利」,墨家講求「義利並重」,張之亮《墨攻》中的革離,似兼具儒墨二家思想,未能釐清儒墨之別,此或受到日本漫畫原著的影響。儒家講仁講義講禮,沿著一套有等差之別的親疏之論,其重視義、本乎仁心。哲學大師勞思光先生指出儒家「攝義歸仁」,「義」乃從「仁」心出發而來,行之正當、合理,而「仁」心之所有發端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

《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亦言「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可見儒家對義與利的看法,明顯是貴義而賤利。革離(劉德華飾)乃墨家第三代後人,本著「非攻」思想,助梁抵抗趙國的不義之師,然而,戰後望到生靈塗炭,不禁心裡有一點「不忍」,即惻隱之心。也許,儒家思想於墨者身上也能體現: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與儒家同為當時顯學的墨家,針對儒家等差有別論,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認為「義‧利也」的「義利合一」思想。所謂「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墨家義利兼顧,並認為義與利當可合一。後期墨家更對「利」尤為看重,《墨子‧節用》「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不弗為」,甚至「利天下為之」,視「利」為人生取向。中國歷史上未有革離此人,然而電影中對革離這個人物的打造,卻是儒墨兼有的形象。岑逸飛先生於12月16日《經濟日報》上,曾經引述片中革離對逸悅(范冰冰飾)的話「我們不接受禮物,就是為了要讓人知道,我們不是因為想獲得才去幫助別人」指出革離近儒而遠墨,所這甚是。

革離的愛,已非墨家兼愛
墨家未懂人性

墨家思想一直引人詬病的是其兼愛思想的不切實際。墨家思想綱領共有十條,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明鬼、天志。梁啟超曾言「墨家所標綱領,雖有十條,其實只從一個根本出發,就是兼愛」,然而「兼愛」的背後,墨子強調「利」。這種「利」是針對當時天下大亂,人與人之間互相殘賊,損人而利己情況,有感而發提倡的一種普世性思想。墨家的愛是一種泛愛,要求人們無條件地愛一切人,故天下無窮大,但「無窮而不相害」,故天下人不知其數,但「而必人之可盡愛」。

這種兼愛思想,流於宗教,似有點點基督普世思想。革離一度拒絕逸悅的愛,但又最終無法自拔對逸悅產生感情,墨家之兼愛精神,他最終無法堅持和實踐。革離跟貌似黑奴的人物傾談以後說,他有他要救的人,他要救逸悅。這裡可見,革離心裡已無法再秉持著墨家兼愛的精神。愛情終擋不住他對內心衝動,打破他一直以來對人間煙火默持的一份冷酷。儒家有差等的愛,似乎比墨家的兼愛更符合人性的自然發展。縱使在2000多年前,人畢竟需要愛,需要一份情感上的真愛,這當然包括了愛情。

革離肖像
少了一份刻苦,多了一點瀟灑

逸悅身為女性,充當一位騎兵首領,在春秋戰國之世,本屬荒謬之事,然而電影歸電歸,或有巿場需要。這裡或許要說的是愛情的線索,在本片裡大概有礙了對革離墨者的刻劃。墨家是一個尚儉節用的學派或思想,而其精神重視對個人己身的刻苦和節制,並且反對偏愛,反對有等差的愛,反對親疏有別論。革離瀟灑的形象,來自其不執於功利世情的個性,這種個性帶著一點點的傲氣,可是隨著革離對逸悅產生情素,他早已不能再超脫世事,變得更實實在在的一個有情有義的男人。

革離的一身打扮,相當樸素,配合墨家思想,還算可以。負責服裝設計的佟華苗對革離的外表造相,見出他對墨家心裡的形象。然而,從外表肖像看來卻隱隱約約似的多了一點點瀟灑般的帥氣,和少了一份耐得住的艱苦,感覺仍流於偶像派的展現。如果要更深的刻劃,借金庸中的丐幫衣衫破爛的打扮,或許更能見出墨者的耐苦精神。

革離「非攻」

從墨家節用、節葬、非樂的觀念出發,墨者理應刻苦、儉樸,再從其「仁、義」觀念度之,其仁心,本於兼愛,行義重於適當性。墨者替梁國守城,非為個人利益,卻「利天下為之」為天下之利。趙國因為要攻取燕國,著力於破取梁城,梁城人口不足5千,多少符合墨家所倡「小國寡民」的理想,然而墨者助梁,不在於人口多少,而在於趙攻梁乃不義之舉。本著「非攻」思想,墨者革離挺身而出,誓要救梁。

墨者「非攻」非純為「鋤強扶弱」,也非不主張攻打他國之意。新儒學大師唐君毅指出「欲行義,固必當非攻」,並認為「若天下人皆以兼愛之道為義,而廢攻戰,則天下所共得之利,必然多於不廢攻戰之天下」只要符合義的墨家都會支持,然而,趙攻梁,非梁之過,也非梁國君主施行暴政,墨者革離自然相助。因此,革離說倘若趙國遭到強秦攻打,墨者亦會親赴相助。

從這種思想出發,害得此一時,彼一時,時友時敵,難怪墨家不易得到別人的信任,而墨者這種倒行逆施,未明世道合久之分,分久必合之自然歷史形態,最終難免害其自身,連其子弟悉數身死於所謂「義」戰,以致思想幾代已告失傳,終難揚宏後世,與儒家一較長短。

綜觀國內國外影評,《墨攻》評價只獲一般,然而其哲學性話題,猶如五四重新探究墨學,從電影史觀之,頗能使觀者耳目一新。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0706td03s.jpg 

《墨攻》與職業經理人職場哲學

http://info.0800000601.com/qygl/680.shtml

 

《墨攻》很多細節還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但是這部電影隱含了很多的哲理。而從《墨攻》中,也可以看到主人公革離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生涯歷程,值得在現代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一些參考。

職業經理人要把握好與老闆的距離。在電影中,梁王開始的時候對革離並不信任,在經過一些考察後,梁王才決定將兵權交給革離;而當革離連續擊退趙軍的時候,梁王卻因為革離被百姓愛戴的光輝而對革離產生疑心,甚至要殺了革離。整個過程可以看到作為梁國的“老闆”梁王的心理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很多企業老闆的心態。

這個變化告訴我們,職業經理人要能夠把握住與老闆打天下的尺度,不要過於相信那些因為自己的功勞掌聲鮮花,因為更多的掌聲鮮花會讓經理人與老闆之間的地位不平衡,而讓老闆產生疑慮。另外一個側面也說明,作為老闆,要讓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繼續幫企業創造價值,一定不能用自己的功利之心去跟職業經理人計較,因為職業經理人再厲害企業也不是他的,老闆能夠敢用優秀的人,給他創造展現的舞臺,老闆才更是高明之人。

作為空降兵一定要向企業的管理團隊與員工講清楚策略,獲得信任,為大家指明方向和希望,才能贏得支持。革離獲得兵權之後,很多人並不信任他,但是他通過向大家講述自己的規劃,分析企業、競爭對手的優劣勢等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同時通過有效的守城策略獲得了手下的認同。空降兵的角色是很危險的,因為老闆使用空降兵,很多時候也並不是完全有把握,一般企業都會存在很多的人事鬥爭問題,而主動的去?明他們,以系統的規劃來取得支援是空降兵到企業需要著手的。

職業經理人在企業都是有既定的生命週期的。革離在梁國做到最輝煌的時候,可以說就是他人生中的職業顛峰,但是這個時候同時也意味著他該出局的時候,因為他的光環籠罩了所有的人,老闆這個時候寧願用一個能耐比他低但是“愚忠”的人來頂替他,也不希望他繼續掌控權力,電影中梁王最後決定殺了革離,讓牛將軍守城就是生動體現。因此,作為職業經理人,不管在企業創造了多少業績,都不要樂觀估計自己的未來,因為很多時候,職業經理人的角色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老闆心態等,職業經理人要能夠隨時準備好接受這種落差。

職業經理人要學會反思及適應環境變化。作為堅持墨家思想的革離,在梁國經歷了很多思想的鬥爭,而革離對自己理想的態度,也從剛開始堅定不移,到逆境中產生懷疑,但是卻始終遵循墨家的信條(不收禮物等等),再到後來懂得愛值得愛的人等等,應該說,這是一種對於自己的思想的反思,但是其中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後,把握如何更能適應變化的環境,這是對於做好職業經理人很重要的方面。

不能把人性想的太好,也不能想的太糟。墨家思想中,對人性想的過於美好,因此主張兼愛,但是實際上,在企業中,有值得為其賣命的老闆,也有很多你辛苦了卻不見得能夠得到回報的老闆,因此,不可能所有的老闆都是值得職業經理人去合作的。這就跟老闆聘請職業經理人一樣,只會用他感覺合適的人,而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因此,職業經理人在職業生涯中,既不能把一個老闆想的太好,也不能因為遇到一些問題之後就估計得太糟糕。在面對企業的運營中,做好一個職業經理人需要平常的心態,因為想的太好或者想得太糟都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如何平衡就是一種精深的藝術。

《墨攻》展現了更多的人性層面的東西,其實,作為職業經理人,解讀人性中的一些特點才能理解老闆,理解企業,理解自己的角色。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