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司馬遷.jpg 

司馬遷為什麼不提宋鈃尹文

作者:趙蔚芝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27&cid=28

 

齊國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紹的是司馬遷。 司馬遷在《史記》中介紹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騶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騶奭等七人。

 據《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載:名家類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說齊宣王,先公孫龍”,小說家類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顏師古往《漢書》,在《尹文子》一條下面介紹說“劉向雲,與宋鈃俱遊稷下。”劉向、班固是漢朝人,他們去古未遠,認為宋鈃、尹文也是稷下先生,而且見到兩人的著作。 可是,司馬遷在《史記》的兩處介紹中,都不提宋鈃、尹文。 這是為什麼?是《史記》在傳抄過程中脫漏了嗎? 不是。 因為宋鈃、尹文是兩人,《史記》介紹稷下先生的是兩處,不可能兩人同時脫漏,更不可能兩處的脫漏完全一樣。

 是司馬遷對宋鈃、尹文無知嗎? 也不是。 司馬遷給孟子、莊子、荀子作過傳,介紹過他們的著作,對這些著作他都閱讀過。 《孟子•告子》下記載了“宋牼(即宋鈃)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對宋鈃的主張,孟子還提出了批評。 在《荀子》中,批判宋鈃的言論更多,見於《非十二子》、《天論》、《正論》、《解蔽》、《正名》各篇。 特別是《莊子•天下》篇,對戰國時代各派的思想主張,分別作了介紹,提出了批判,宋鈃、尹文,就是其中被介紹被批判的一派。 對這些,司馬遷不會不知道。 他不會由於無知而把宋鈃、尹文遺漏了。

是宋鈃、尹文在思想界的地位不重要嗎也不是《莊子•天下》篇是一篇具有哲學史性質的論文。 它把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分為七派:一是“鄒魯之士,捂紳先生”;二是墨翟、禽滑厘;三是宋鈃、尹文;四是彭蒙、田駢、慎到;五是關尹、老耽;六是莊周;七是惠施、桓團、公孫龍等。 七派當中,宋、尹名列第三,說明了他們在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特別是宋鈃,孟子稱他“先生”,莊子稱他“宋榮子”,荀子稱他“子宋子”,這些尊敬的稱呼,不僅在於對方年長,更重要的是他在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威望。

既不是《史記》在傳抄過程中的脫漏,又不是司馬遷對宋鈃、尹文的無知,也不是宋、尹兩人在當時思想界的地位不重要,那麼,司馬遷在《史記》裡兩處提名介紹稷下先生,為什麼不提宋鈃、尹文? 這是一個值得鈃究的問題。

宋尹學派是墨家的一個支流

宋銘、尹文的思想屬於哪個學派,當前學術界的意見還不一致。 按照郭沫若的說法,它屬於黃老學派,即道家,主要根據是從《管子》中發現的“末、尹遺著”,包括《心術》、《內業》、《白心》、《樞言》等篇。 按照馮友蘭的說法,它是墨家的一個支流,主要根據是《莊子•天下》篇和《荀子》中有關宋鈃、尹文的資料。 依郭氏的說法,必須首先肯定宋、尹屬於黃老學派,然後《管子》中的“宋、尹遺著”才可引以為據,而現存的材料很難確定宋、尹思想屬於黃老學派。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這裡介紹的黃老學派成員,沒有宋鈃、尹文。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宋子》一條,班固注曰:“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現存的《荀子》轉述宋鈃之言,有“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

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還有“人之情慾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是過也。”這些話很難說是“黃老之意”。 據馮氏說,這裡提到的“情慾寡”的“欲”,用作動詞,有自願的意思,言人之情自願其寡,不欲其多。 “欲寡”們“寡欲”不同。 從《莊子•天下》篇看,宋尹的“欲寡”,目的是為了救世;從《管子》中的“宋尹遺著”看,它的“寡欲”,目的在保存“精氣” ,求得長生。 荀子在他的著作中,不但沒育轉述宋子的“黃老意”,相反,在《非十二子》裡,他倒把宋鈃和墨翟劃為一類,進行了批判。

從現存的有關宋、尹的資料分析,我同愈馮氏的說法,應該把宋、尹一學派看作墨家的一個支流。 按照《莊子•天下》篇的介紹,宋、尹主張“見侮不辱,權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願人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這些主張,符合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 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他們“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捨”;在生活上,“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這種捨身救世、忘我犧牲的精神,和墨家是一致的。 為了使自己的主張便於推行,他們提出了“以情慾寡淺為內”,“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為墨家的“兼愛”、'“非攻”主張,提出了心理學上的理論根據並強調“接萬物以別宥為首”,要人們擺脫那些來源於歷史和現實的偏見。 由此可見,他們把墨家的學說更深化一步。

《陶淵明集》中,附有兩卷《聖賢群輔錄》。 《聖賢群輔錄》的未尾,有關於“三墨”的記載“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尊於名,不伎於眾此宋鈃、尹文之墨;裘褐為衣,肢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者,〔此〕相裡勤、五侯子之墨;俱誦《墨經》而背譎不同,相為別墨以堅白,此苦獲、巳齒、鄧陵子之墨。”孫治讓對此提出了駁斥“此別據《莊子•天下》篇為'三墨',與韓非書殊異。考《莊子》本以宋鈃、尹義別為一家,不云亦為墨氏之學。以所舉二人學術,大略考之,其崇儉非鬥,雖與墨氏相近,而師承實迥異。乃強以充'三墨'之數,而韓非所云相夫氏之墨者,反置不取,不知是何據也,宋鈃書,《漢書•藝文志》在小說家,雲'黃老意'。

尹文書在名家,今具存,其《大道》上篇云:'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又云:'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之不善人。'則二人不治墨氏之術,有明證矣。《群輔錄》本依托,不出淵明,而此條尤疏謬。今不據,補錄。”(見《墨子間話•墨子後語•墨學傳授考》)《聖賢群輔錄》是否依托,這裡暫不考證。 北齊陽休之所編之《陶淵明集》,已經附有《聖賢群輔錄》,這說明在陽氏之前已經有宋、尹為墨家之說。 孫氏的駁論,對《天下篇》介紹有關宋、尹的思想主張,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也認為宋、尹的“崇儉非鬥”,“與墨氏相近”;提出異議的是兩人側“師承”,根據是《漢書•藝文志》對兩人的介紹和《尹文子》中的有關言論。 班固說“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事實土,荀卿並未傳上宋鈃的“黃老”之言,而是把他和墨子歸為一類批判。

這一層已見上文,不煩重述。 至於尹文子列為名家,這應該是轉化的結果。 《天下》篇介紹墨家中的“別墨”,就有“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忤之辭相應”,由墨家之徒轉為名辯之徒的;那麼尹文子後來由墨家轉向名家也並不奇怪。 在轉化之後,他仍然是墨家之徒。 現存的《尹文子》,經唐錢的《尹文及<尹文子>》論證是偽書,其中引文不足為據。 如果堅持上面的引文,《尹文子》不但否定了墨家,連名家也否定了。 還有宋鈃的著作《宋子》列入小說家,蔣伯潛在他的《諸子通考》裡提出了一個假說:“其書入小說家者,殆如《天下篇》所云'上說下教,強聒不捨',故為淺近寓譬之言,使聽者易曉歟?”這個假說很有道理。 看看《韓非子》中的《說林》、《內儲說》、《外儲說》各篇內容,這種情況不難理解。 孫氏的駁論,仍然是因襲舊說,沒有提出新的論據。 從《聖賢群輔錄》的記載來看,把宋、尹學派看作墨家的一個支流,這並不是今人的新發現,而是古已有之。  

司馬遷不提宋尹的主客觀原因

弄清了宋鈃、尹文屬於墨家,便為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找到了一把開門的鑰匙。司馬遷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 他年輕的時侯,跟董仲舒學過《春秋》,跟孔安國學過《尚書》。 董和孔都是漢代的大儒,司馬遷很早就從他們那裡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他的《史記》就是繼《春秋》而撰寫的,是非褒貶,完全以“六藝”為準,特別以《春秋》為準。 對先秦的諸子百家,他特別尊崇儒家。 他把為孔子寫的傳記列為“世家”,要讓孔子的思想學說象世襲的侯王一樣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他給予了孔子極高的評價:“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衷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對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他寫了《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 從這些可以看出他對儒家尊崇的程度。

儒家以外的各家,除了縱橫家灼蘇秦、張儀,法家的商鞅,雜家的呂不韋,由於政治活動影響的關係,司馬遷為他們分別立傳之外,純學木的人物傳記有兩篇一篇是《老子韓非列傳》,它介紹了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申不害、韓非另一篇是《孟子荀卿列傳》,它介紹的,除了儒家的孟子、荀子、籲子(籲子)以外,還有黃老學派的慎到、田駢、接子、環淵、長盧,陰陽家的騶衍、騶奭,名辯家的公孫龍、劇子,法家力李悝,雜家的尸子,墨家的墨翟。 在司馬遷的筆下,這些學派的位置是道家居先,法家次之,陰陽家又次之,名辯家又次之,墨家最後。

《韓非子•顯學》篇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孟子•滕文公》下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態,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從上述引文看,在孟子時代,似乎作為道家先驅的楊朱之學一度成為“顯學”,但到韓非時代,楊朱之導就為黃老之學代替而消沉了,剩一下的顯學就只有儒、墨。 在思想領域和儒家幾乎平分天下的墨家,受到了孟子的批判,受到了荀子的批判,《莊子•天下》篇對它的介紹批判竟佔了那麼大的篇幅,它在學術界的地位不算不高影響不算不大。

對這位影響巨大的墨家首領墨翟,司馬遷應該專門為他立傳,至少在《孟荀列傳》中要作為重點人物介紹。 但是可憐得很,在《孟荀列傳》的末尾,只用了二十四個字來介紹他“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日並孔子時,或日在其後。”這裡不介紹墨子的生平經歷,不介紹墨子的思想主張,不介紹墨家的流派師承。 這裡的墨子,不像一個思想家,更不像一個顯學學派的開創人,只不過是一個“善守禦,為節用”的宋國大夫而已。 墨家的創始人,在司馬遷的筆下,尚且如此草率,作為墨家支流的宋鈃、尹文隻字不提,不是很自然嗎?

司馬輕視墨家,自身儒家思想作祟外,還有客觀現實原因

《史記》的撰寫,開始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完成於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正當漢武帝的時代。 這位與秦始皇並稱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鞏固漢帝國的統治,擴大漢帝國的版圖,振耀漢帝國的聲威,他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文化思想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這些措施,和墨家的思想主張是格格不入的。

在政治上,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在他倡導下的董仲舒的今文經學,強調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石,妻受命於夫”(《春秋繁露•順命》)按三綱的理論建立起來的中央專制集權的封建等級社會,上有無限權威,下必須絕對服從,這是天經地義,誰都不能反抗。 可是墨家的理論主張卻與此相反。 《荀子》批評墨翟、宋鈃,說他“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非十二子》不知道建立天子的絕對權威,不承認君巨之間的地位懸隔,不允許上下之間的待遇“辨異”,一味強調“功用”,強調“儉約”,輕視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的“差等” ,這實際上是否定三綱,否定君權神聖,否定等級社會和中央集權。 這樣的理論,當然在統治者排斥之列。

在軍事上,漢武帝好大喜功,經常對外對內用兵。 他伐匈奴,徵大宛,平南越、閩越、東甌,平西南夷,擊朝鮮。 這些戰爭,如果按照墨子“非攻”的主張,按照宋鈃“禁攻寢兵”的學說,統統都該停止。 這樣的學說主張,當然也在統洽者排斥之列。

在經濟上,漢武帝很重視理財。 長期的對內對外用兵,損耗了大量軍費。 興修水利,擴大上林苑,修建柏梁台、建章宮,遊幸郡國,封泰山,祠后土,求神仙,修茂陵,這些措施除了有利於人民的興作以外,主要是滿足他個人的私慾。 汲黯就曾當面批評他“內多欲而外施仁義”。 白於公私需要而進行的這些活動,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他為了取得大量財物補償消耗,既對農民進行了殘酷剝削,又實行鹽鐵官營,從豪強大賈中奪回了專利權;甚至實行賣官背爵,增加收入。 這些作法,和墨子主張的“節用”、“節葬”、“非樂”,宋鈃主張的“上功用,大儉約”,“以情慾寡淺為內”,同樣是抵觸的。 他們的這些主張當然也要受到統治者的排斥。

在文化思想上,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為了統一思想,鞏固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但對儒家以外的各家,罷黜到什麼程度,情況並不相同。 馮友蘭說“儒家之六藝,本非一人之家學,其中有多種思想之萌芽,易為人所引伸附會。此富有彈力性之六藝,對於不同之思想,有兼容並包之可能。儒家獨尊後,與儒家本來不同之學說,仍可在六藝之大帽子下,改頭換面,保持其存在。”(《中國哲學史》第一篇第十六章)馮氏這段活很精當。

先秦諸子,雖說有九流十家,實際上影響'的只有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家。 儒家主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故主張順應自然、清靜無為、消極遁世的道家思想能夠在“六藝之大帽子下”存在。儒家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但並不放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在“禮樂興”的基礎上,還要求“刑罰中”,因此,崇尚“法、術、勢”,以“刑、德”二柄治天下的法家思想,能夠在“六藝之大帽子下”存在。儒家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為政以“正名”為先;一部《春秋》就是根據維護奴隸主等級名分的政治標準修訂的。因此名家思想除了陷入詭辯“無益於天下”的那一部分,他的循名責實的精神,仍然可以在“六藝之大帽子下”存在。陰陽家的思想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它的“五德轉移,治各有宜”的學說,自秦以來就為統治者所信奉;董仲舒的今文經學導源於孟子,對陰陽五行之說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它已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不只是藉“六藝之大帽子”存身了。

只有墨家,除了“節用”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和儒家思想並存外,它的不分親疏尊卑的“兼愛”,著重從功利觀點出發的“非攻”,不考慮封建等級制度需要的“非樂”、“非葬” ,“上功利,大儉約而慢差等”,有礙於君權神授說的“非命”等等,都難以在“六藝之大帽子下”存在。這就是司馬遷在儒家之外不同程度地重視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而輕視墨家的原因,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裡介紹稷下先生不提宋鈃、尹文的原因。

西漢初年是黃老思想盛行的時代。 黃老思想佔領思想界的局面,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才宣告結束。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一個崇信黃老思想的人。 如果宋鈃、尹文的恩想真屬於黃老學派,司馬遷絕不會漏掉他們。 司馬遷介紹了黃老學派的慎到、田駢、接子、環淵,而獨獨不提宋鈃、尹文,就因為他們不是黃老學派而是墨家溝一個支流。 這是根據現有材料證明之後得出的結論。

(本文作者係幽博師專教授)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27&cid=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墨家版主:鄧開來 的頭像
    墨家版主:鄧開來

    墨家的部落Mohism Blog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