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墨子故里”爭端,無妨求同存異
http://qzone.qq.com/blog/85898863-1250325344
近日,山東滕州在央視做廣告,稱滕州為墨子故鄉。 而此前,河南平頂山魯山一直被認為是墨子故鄉。 廣告一播出,立即引起網友不滿,眾多網友支持平頂山魯山縣給予回應。
墨翟先生仙鄉何處? 當然從邏輯上講,只會是一地。 但囿於年代久遠,也就歷來眾說紛紜。 “平頂山魯山”是一說,“滕州”同樣也是一說。 近現代國學名家章太炎、顧頡剛、欒調甫等都認為墨子是魯國人,但周時的魯國疆域既包括山東,也涉及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一小部分,也就是說並未區分出是“平頂山魯山”還是“滕州”。 不過楊向奎、蔡尚思等史學名家都持“滕州”說,最近故世的哲學史家任繼愈先生也還曾為滕州題詞“墨子故里”。
就學術層面而言,爭鳴持續,多說並存,本是個稀鬆平常的事。 畢竟,真相、真理的探求,是需要一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在有確鑿的實證“鑄就”鐵案之前,既堅持己見,同時也承認另有其他說法的存在,這方為尊重事實的態度。
超出了學術層面,在世俗功利層面呢? ——諸如“發展地方旅遊經濟”云云。 近年屢見不鮮一些地方為爭奪歷史文化名人——如炎帝、老子、諸葛亮,而非要爭出個“非此即彼”,擺出一副“你死我活”的架勢! 我以為,這恰恰是對包容觀點多元的學術基本精神的違背,是對真相、真理的探求需要一個過程的基本學術規律的違背,實屬無知、沒文化的表現。
在兩地“墨子故里”爭端這個事兒上,我以為:無妨先“求同存異”。 ——所謂“存異”者”,亦即學術層面,各自承認另有他說存在的基本事實;而所謂“求同”者,亦即世俗功利層面——如“發展地方旅遊經濟”,無妨並行不悖,“利益均霑”。——畢竟,所必然涉及的學術問題從根本上講並不是比比誰的嗓門大又或“用腳投票”即能解決的。
這才是對公眾、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同時,也體現出應有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