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bf395d7a3e9558b8d018820bbd29cb1

新墨家漫議 
作者:孫以楷

http://www.chinamozi.net/news_view.asp?id=1259

 

一、新墨家學派的必要性

當代新儒家出現於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之中和之後。面對新文化運動西方文化對儒家文化的衝擊以及“全盤西化”的文化傾向,一些學者以維護中華文化命脈的擔當者的身份出現,對儒學做出了新的解釋。他們試圖在重新解釋的儒學中融進現代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把儒學推進到新階段,使之適合當代要求,實現舊邦新命的變革。

當代新儒家雖然並未能構建一種完全適合當今社會的新的儒學體系,雖然未能由內聖開出新外王來,但是他們確實形成了各自的學說。

面對當代新儒家的理論成就,歷史上一貫與儒家互補的道家,顯得缺乏生氣、缺乏抗爭精神。雖然董光壁先生撰寫了《當代新道家》一書,但書中被稱之為新道家的人物,並沒有自覺為當代新道家的意識。但是,當代許多學者確實在探討道家的現代價值的過程中,不斷用當下時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人與環境問題、科學與人文問題……去觀照道家學說,“當代新道家”似已呼之欲出。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根基是道家,而主體則是以儒道互補為核心的百家會通。復興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文化的復興不應當只是儒學、道家學說的復興,而應當是諸子之學的復興,包括新墨家、新法家、新名家的復興。21世紀應當是新的百家爭鳴的時代。

二、新墨家學派的可能性

中華文化具有諸子互補多元文化互動的優良傳統,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文化復興是靈魂,而中華文化的復興決不是新儒家、新道家……一家所能擔當的。獨尊儒術是一種偏執,以獨尊自喜而輕言排斥異已,則是一種狂妄。墨家學說可以在以下方面揚己之長補人之短,新墨家理論有其生存的空間,新墨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一)、天道觀

道家:偏向本源生成意義上的天道,突出其自然無為的本質,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儒家:偏向主體不能認知與掌握的天命,一種客觀的盲目的必然性。當宋儒提出天理作為宇宙本體後,儒家的天道觀成為一種天人合一的倫理本位的天道觀。

墨子的天志實質是強調規矩、秩序,並把它昇華為天志,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工具理性的天道觀。這種天道觀可以克服道家偏執自然無為容易導致的失落,也可以補儒家偏執倫理人文而導致的非科學的缺失。

(二)、人道觀

道家: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家以自然主義率先抵制與超越了神學觀,是春秋戰國人的覺醒的第一聲。道家強調人與萬物為一體,從中自然匯出平等的觀念。道家主張人“貴獨”,人“自正”,民自正即可自富、自化。這裡蘊含著個體獨立和民自主的價值觀。

儒家:孔子建構了仁學,仁學即人學,仁者愛人的精神以其強烈的人文主義有效地抵制了神文主義。但是仁者愛人,是有差等的愛人,這種差等主要是人的身份的差等。從儒家的仁者精神難以匯出為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平等,更難匯出自由的理念。

墨子的兼愛宣導無差等地愛,愛一切人。所謂無差等,主要是指社會地位,特別是出身身份的無差等,並非所有方面絕對無差等。墨子並沒有取消財富的差等、人智的差等。而這種身份人格的平等與財富、才智的差等觀念,正是當代社會所需要的。

(三)、政治化

道家:原始道家與儒、墨一樣承認君主制,承認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是,理想的君主應當是抱道守一的,一切按道辦事,也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理想的君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按民意辦事。理想的君主貴重生命,是為天下而貴身;愛護生命,是為天下而愛身。理想的君主,人民似乎並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是人們是順心隨意地生活,沒有什麼人來宰製他們。這有些像君主立憲制的虛君說。

儒家:儒家是封建君主制的忠誠維護者。君秉承天命,君命不可違。臣不是世襲的,應當是有德才者居之。君臣之間應當是君義臣忠。君承天命,不一定都有高度的智慧與才華。所謂“天縱之聰”,只是奉承語言。治國主要靠臣僚的才智,舉賢才是儒家的重要主張。君臣兩立,以民為本,這是儒家為封建制度提供的基本政治架構。

墨子的尚同說維護了天子的地位,但是天子是由眾人推舉而來的,不是天命的。這種天子必然要有出眾的品德與才智,也一定具有很高的威望。天子需要三公輔佐,三公也是推選出來的。三公也必然是有德有才之人,尚賢是墨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尚同、尚賢近似推選說,而不是普選制,但它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四)、經濟觀

道家:主張寡欲、知足,不贊成過多地積聚財富。道家所關注的不是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而是社會全體成員溫飽問題的普遍合理的解決以及理想的生存狀態。

儒家:主張富民,反對平均主義。但是多言義而少言利,或者說重義輕利。儒家常常用道德理想主義取代對現實中經濟問題的解決。

墨家主張大力發展生產和節約,即強本節用,使民眾富裕。墨子特別重視強力(勞動)的作用,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命題。他的“交相利”原則就是雙贏原則,更是當代社會中經濟活動普遍有效的積極原則。

與道家、儒家相比,墨子的經濟思想更切近現實需要。

(五)、和平觀

愛和平,追求人與人和睦相處,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儒、道、墨的共同追求。他們都反對戰爭,但並不害怕戰爭,都嚴格區分正義戰爭與不正義戰爭。

儒家禮教以和的功用為貴,用忠恕原則去處理人際、家際、國際關係,用道義的力量盡力避免或制止戰爭。對於戰爭,儒家同樣具有一種道德理想主義的情懷。但是道德理想並不能遏止戰爭的功利追求。

道家認為兵者乃不祥之器,有道之人不以武力示人。老子指出戰爭造成了人間災難。老子認為消除戰爭的根本途徑在於消除人類的不知足的欲望追求,對於不可避免的戰爭,即使獲得了勝利,也要以人道主義的態度對待,用人性去關愛和哀悼戰爭中的陣亡者。道家從天道與人道的高度認識戰爭、反對戰爭、對待戰爭,但缺乏制止戰爭的具體方案與措施。

墨子反對非攻。其非攻的理論依據是人性的兼愛,是利害的剖析與較量。墨子認為只有讓發動戰爭的人認識到不可能通過戰爭獲取利益,或戰爭帶來的是利小弊大,才能制止戰爭。

就當今世界的現實而言,墨子用來制止戰爭的方法,可能更實際一些,但也必須與儒道戰爭觀結合而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墨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對主權與人權的關係,做出了回答。古今中外發動戰爭的人總是為自己尋求正當理由,其中之一就是“救民於水火”。他們往往不顧對方的主權,肆意發動戰爭。墨子表達了主權高於人權的理念,這對於揭穿謊言制止戰爭,是很重要的

墨家在眾多學科中都與儒、道互補互動,墨家的科學觀、邏輯學更是遠超儒學、與道家各自發展了人類科學認識、邏輯認識的一個方面。這些都需要深入地探討。離開墨家的中華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離開新墨家,21世紀中華新文化的構建將是偏傾的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