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amer.jpg

墨家的管理智慧
黎紅雷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967&cid=20
 

在中國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中,墨家是當時影響很大的一個學派。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論”:尚賢、尚同、節葬、節用、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兼愛和非攻。這是一個比較全面和系統的管理理論體系。
 
  兼愛相利的管理倫理
 
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這是墨家學派區別于先秦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論標誌。墨子對該思想的論述,涉及了“兼愛為本”的倫理基礎、“兼以易別”的行為選擇,以及“愛人若己”的利益相關原則等管理倫理問題。
 
  兼愛為本的倫理基礎
 
墨子所說的“兼愛”,就是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與儒家的“仁愛”相比較,有著重大的區別。
 
第一,儒家所說的“仁”,以“親親”為基礎,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自然親情的推演。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是一種無差等的普遍的愛,超越了血緣、地域的差別。
 
第二,儒家所說的“仁者愛人”,側重于仁者的“克己”,強調自我的道德修養,並不關注別人的回報,重在倫理學上的義務。墨子所說的“兼愛”,則落實到“交相利”之上,如果做到了“兼相愛”,人人都能夠從中得到回報,獲取利益。這體現著鮮明的功利觀。
 
第三,儒家所說的“仁愛”,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完全是出自人的內在本性。而墨子認為,他所說的“兼愛”是出於天的意志,即“天志”。在墨子看來,公正、公平是天的本質,天的運行,廣大而沒有私心,上天會根據人們是否做到了“兼愛”而進行賞罰,這就使人們的“兼愛”行為帶上了某種外在的約束與規範。
 
  兼以易別的行為選擇
 
在墨子看來,人類相互不友愛的原因在於每個人都為自己打算,而不為他人著想,相互猜疑、對抗、爭奪,墨子把這種狀況稱之為“別”。他的解決方法就是用“兼相愛”來取代“交相別”,對待他人好像對待自己一樣。
 
墨子比較了“兼者”和“別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效果,說明“兼相愛”與“交相別”對人際交往和管理活動的影響。
 
假設有兩位君主,其中的一位貫徹“別”的主張,另一位貫徹“兼”的主張,於是這位“別君”會說:“我哪能把我統治下的萬民百姓的身體,看成是自己的身體呢?這太不合情理了:人生在世沒有多少時間,我個人享受還不夠呢!”因此返身觀察他治下的百姓:有挨餓的他不饋贈食物,有受凍的他不惠贈衣裳,有生病的他不幫助護理,有死亡的他不及時埋葬。而“兼君”則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一定要先為眾多百姓著想,然後再考慮自身。”因此返身觀察他治下的眾多百姓,其生活安寧踏實。
 
那麼請問:如果遭受瘟疫饑荒,老百姓會選擇投奔哪一位君主呢?顯然只會是投奔後者而不是前者。
 
墨家所提倡的這種“將身比身”、“將心比心”的兼愛思想,歷代統治者確實難以完全做到,但只要有這份“心”,就可以收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良好效果。
 
  “愛人若己”的利益相關原則
 
在墨子看來,人們總是愛自己的,但如果只知道愛自己而不知道愛別人,甚至害人以自利,會導致最終無法獲得自己的利益。反過來,如果真正從愛己、利己的動機來考慮問題和待人處事,恰恰就應該關愛別人,充分地考慮到別人的利益,做到“愛人若己”,這樣才能夠達成共用其利的結果。
 
墨子所主張的兼愛學說,往往會引起人們的誤解,認為就是鼓吹“愛人”而不“愛己”。對此,後期墨家專門做出解釋,即愛護他人也不排除愛護自己。當然,墨家的基本立場還是突出愛的奉獻。在他們看來,聖人愛己的目的也是為了愛人,實行仁義的事業。
 
日本企業家吉田忠雄提出一個“利潤三分法”。他說:“我一貫主張多辦益善,利潤不可獨吞。我們將利潤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是品質較好的產品以低廉的價格交給消費者大眾,三分之一交給銷售我們產品的經銷商及代理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廠。”吉田把自己的做法稱之為“善的迴圈”。他說:“如果我們散播善的種子,予人以善,那麼,善還會迴圈歸給我們。善在我們之間不停地迴圈運轉,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實惠。”
 
  尚同尚賢的組織原則
 
墨子在組織管理方面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一同天下之義”的認識,要求整個組織統一服從於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為保證這一“天下之義”的正確及其在組織內部的共用,墨子同時提出了尚賢使能的人事原則和上下通情的溝通原則。
 
  尚同一義的共有價值觀
 
墨子首先指出“上下不同義”的弊病,這種無組織無共識的狀況所造成的弊端很多。針對這個弊病,墨子主張選擇天下有才能、有德行、又聰明、口才又好的人,充當“天子”,讓他去做統一天下各種意見的工作。而天下如此之大,光靠“天子”一個人是無法統一天下人的意見的,因此還要選擇優秀人才,把他們分別安排在“三公”、“國君”、“卿大夫”、“鄉長”、“裡長”的位置上,讓他們也參與管理天下、統一天下各種意見的工作,這樣就可以達到“尚同一義”的目的了。
 
墨子所謂“尚同一義”,用現代管理的語言來說,就是形成組織的共有價值觀。一個組織的共有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共有價值觀表明組織成員在思想上達到了某種共識,這就產生了組織整合的效應,會形成組織成員對於組織的認同感,有助於增強組織系統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其次,只有建立共有價值觀,管理者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組織成員也才能夠據此判斷事物的善惡、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對組織成員發揮激勵和行為塑造的作用。
 
最後,共有價值觀可以對組織成員的力量起到彙聚和整合效應,有助於發揮組織的潛在能量。這種團隊的協調和統一,對於維繫組織的持續存在和自我複製,也是必不可少的組織機制。
 
  尚賢使能的人事原則
 
如上所述,墨子把統一天下意見的工作,寄希望于從“天子”到“三公”、“國君”、“卿大夫”、“鄉長”、“裡長”等各級社會管理組織的領導者,而這些領導者的才能、德行、聰明、口才是否稱職,就成為組織共有價值觀能否確立的關鍵。為此,墨子提出“尚賢使能”的明確主張,主張凡派去治理國家、官府、城鎮、鄉里的人,都應該是國家的賢能之士。墨子指出:如果讓高貴而有智慧的人去管理愚蠢而低賤的人,國家便能治理好;相反,讓愚蠢低賤的人去管理高貴而有智慧的人,國家就要混亂。
 
這裡墨子所推崇的“高貴而有智慧”的管理者,其“智慧”是指管理者本身所具備的德才兼備的品格,其“高貴”則指的是必須給予這些管理者從事管理活動所必需的名利地位。墨子將其概括為三個基本要點:爵位不高,百姓就不敬重;俸祿不厚,百姓就不相信;政令不決斷,百姓就不害怕。所以必須給賢士們以高貴的爵位,給予豐厚的俸祿,委派以處理政事的重任,給予決斷命令的權力,這不是為了賞賜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放手管理,從而獲得成功。
 
墨子特別強調,一個組織的領導者如果能夠誠心誠意地對待各級管理人員,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放手使用他們,就等於擴大了自己的管理能量。
 
如此看來,墨子所謂“高貴而有智慧”的管理者,其“高貴”,不在於“出身”高貴,而在於職位高貴。即使是農民、手工工人或商人,只要有才能就加以推舉選拔,給予高官厚祿,委派以處理政事的重任,給予決斷事理、發佈命令的權力。這裡,體現出一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可貴思想。
 
與此同時,墨子還指出,如果統治者只是按照自己的喜怒哀樂、遠近親疏去用人,而不以才能為標準,那就有可能出現以下尷尬的局面:把那些不能勝任百人之治者,放置在千人之治的崗位上;不能勝任千人之治者,放置在萬人之治的崗位上。這樣,等於給這些低能者人為地提高了十倍的身價。他們只有一分的辦事能力,卻十倍地給予他們官職。那麼,到頭來他們也只能治理十分之一,而放棄其他的十分之九了。
 
  上下通情的溝通原則
 
墨子所主張的“尚同”,最終的目的是要把一個組織的不同意見統一起來,形成共有的價值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其前提在於上級與下級之間的充分溝通。
 
墨子指出:領導者管理政事,掌握了下面實情的就能得到治理,不掌握下面實情的就要引起混亂。如充分瞭解到民眾的善惡是非,就能對好人加以獎賞提拔,對壞人加以懲罰,那麼國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如不能掌握實情,就必然引起混亂。
 
因此,墨子十分強調,思想統一的前提,在於充分尊重民眾的意願。假如不瞭解民情,不把握民意,上下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統一,上級的意圖也就不能真正得到下級的理解、認同和貫徹。由此看來,墨子所主張的“尚同”,並不是領導者的獨斷專行,而在於充分吸取民眾意見之後所形成的真正意義上的“共識”。
 
所以,高明的領導者治理天下,他挑選出來充當自己助手的都是優秀的人才,幫助他觀察、聽取意見的人很多,集思廣益,兼聽則明。
 
為了幫助員工解決需跨部門協調解決的問題,聯想的楊元慶親自總結了聯想溝通四步驟:一是“找到責任崗位直接去溝通”,即直接找到問題涉及的關鍵崗位協調解決;二是“找該崗位的直接上級溝通”,即可以要求關鍵崗位的上級予以幫助;三是“報告自己上級去幫助溝通”,就是要求自己的上級去找關鍵崗位上的人進行溝通;如果還不行,就採取第四步,“找雙方共同上級去解決”。聯想的溝通四步驟,是以解決問題為原則,採取自下而上的反映路徑。這種方法“層層遞進”,實效強,很值得其他企業借鑒和效仿。
 
  興利天下的經營原則
 
墨子主張以興利除害為人生的經營目標,圖謀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在興利方面,墨子反對宿命論,主張人們努力作為、積極進取;在除害方面,墨子反對浪費,主張節約。為此,墨子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
 
  義以利人的經營目標

墨子所謂的“義”,實際上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利,有利於天下百姓的事便去做,不利於天下百姓的事便不去做。為天下人謀利,既是大義,也是大利。為此,墨子還專門算了一筆賬:
 
商人到四方去做買賣,是因為買賣的市價相差好幾倍,有利可圖。雖然其中有通過關卡的困難,有遇到盜賊的危險,也毫不顧忌,堅持把買賣做下去。而士人只要坐著宣傳“義”,沒有通過關卡的困難,也沒有遇上盜賊的危險,這樣做同商人取得的利益相比,倍數多得無法計算,可是卻不去做。可見士人計算利,就不如商人精明。
 
在墨子看來,宣傳“義”個人所付出的並不多,而天下人由此而獲得的利益卻相當大,因此可以說是一筆相當“合算”的買賣,應該作為人生的最佳選擇。
 
  非命尚力的進取精神
 
墨子提出過著名的“三表法”,就是考察言論正確與否的三個標準:第一是向上探求古代聖王的事蹟;第二是向下考察百姓耳聞目睹的事實;第三是把這些言論具體化為政治管理的措施,看它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墨子運用“三表法”,揭示了“有命論”的荒謬和危害,提出“尚力”的主張。他指出:人類當然與禽獸、麋鹿、飛鳥、爬蟲們不同。後者可以聽天由命,以它們的羽毛為衣裳,以它們的蹄爪為鞋襪,依靠它們周圍的水草為食物,因此即使雄性的動物不耕田種地,雌性的動物不紡紗織布,也能夠衣食無憂。而人類就不一樣了,“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 。
 
相信“有命論”的人認為,人生的壽夭、貧富,社會的安危、治亂,都是由預定的“天命”決定的,人的力量無法減損與增益。個人的困窮、顯達、受賞、被罰、吉祥、禍殃都有定數,個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不能改變它。墨子指出,如果官吏們相信了這種說法,就會怠慢分內的職守;百姓們相信了這種說法,就會懶於勞作。官吏們不理政事,社會就會混亂;農事廢弛,國家就會貧窮。既貧窮又混亂,就會敗壞政治的根本。
 
人們排除了“有命論”的影響,認識到一切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勤奮工作。墨子這種“非命尚力”的思想,突出財富的來源在於人的勞動和創造,鼓勵人們奮勉努力,洋溢著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值得肯定。
 
  節用尚儉的消費觀念
 
墨子觀察到了當時社會生產與需要之間的矛盾,認為要解決這個矛盾,除了加強生產之外,還要靠“尚儉”、“節用”。
 
  墨子制定了“節用之法”,其主張具體包括多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統治者為了享樂而橫徵暴斂和掠奪老百姓的財富。因而要求統治者力行節約,懂得“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道理。
 
二是反對衣飾過度追求華彩,認為“衣服之法”在於冬服足以禦寒、夏服能保持涼爽就可以了。不主張過分追求五味調和、氣味芬芳和羅致遠方的奇珍異品。
 
三是反對製造華美的兵甲車船,認為劍的作用在於擊刺,鎧甲的作用在於防護身體,車的作用在於負重到達遠方,舟船的作用在於渡河。因此,製造這些兵甲車船,只要達到其功能即可,沒有必要作額外的打扮裝飾。
 
四是主張簡易的宮室建造,認為建造房屋宮室,四壁能夠抵禦風寒,房頂能夠遮蔽雨雪,中間潔淨,牆壁能夠隔絕男女,使之有別,就可以了。
 
五是提倡節葬。他認為,儒家的葬禮儀式繁雜,多以財貨殉葬,禮制規定的居喪期又很長,使生者難以承受,因此主張薄葬、節葬。
 
六是主張非樂。墨子認為音樂不能給人民帶來實際的利益,統治者為了滿足對音樂的享受,必將徵調許多勞力製造樂器,充當樂手,耽誤了生產勞動。如果老百姓也起而仿效,就會妨礙耕織生產,因此,他反對儒家的“禮樂”,主張“非樂”。

墨子的“節用”主張,有些措施過頭了,但是,反對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避免社會財富的過度消耗和浪費,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