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ywyw.jpg 

和而不同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774&cid=19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大意是說,君子講求和諧共處,但每個人卻各有所長,不會同流合污;而小人看重的是表面上完全一致,唯唯諾諾,但背地裡卻你爭我奪,導致衝突不斷。 “和而不同”是儒家重要的為人處事之道,也是企業充分調動和利用人力資源,尤其是實施團隊工作法重要的指導原則。 其中,“和”代表著鮮明的目標導向與高度的凝聚力,而“不同”則意味著基於異質性所帶來的能力互補、持續創新與風險防範。 “和而不同”是高效團隊的基本特徵,也是企業有效調配人力資源的關鍵。

同則不繼

在“和”的基礎上,有價值的個體必須體現出自己的獨到之處,即所謂的“不同”,否則,只能是單一性的簡單同一,最終只能形成“同則不繼”( 《國語·鄭語》)的情形,這個單一的同一體最終由於喪失生命力或競爭力而走向衰亡。

有這樣一則軼事,在日本有一家動物園,有位飼養員非常喜歡乾淨,每天都將小動物居住的籠舍打掃得乾乾淨淨。 但不幸的是,在這麼乾淨的環境裡,動物們卻慢慢變得萎靡不振,有的厭食消瘦,有的開始生病,有的甚至死亡。 原來,不同動物的習性各不相同,有的動物喜歡混濁的氣味,有的甚至會因為看不到自己排泄的糞便而感到不安全,單一性的環境對這些小動物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見,自然界的和諧發展建立在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異質性的基礎之上。 對於企業這個社會有機體來說,可持續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員工異質性的基礎之上。 有效的管理包容、允許、進而鼓勵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否則,如果一味追求所謂的“同”,強求統一,無視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這樣的企業必然會因為失去活力而最終被市場淘汰出局。

“和”是終極的追求,即人心所向、目標一致;“不同”是具體的手段,實現目標的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在人心齊、目標統一的前提條件下,異質性能夠帶來效率的提升。 相反,如果每個人的知識、能力、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等雷同,即便人心再齊,也會由於某個“短板”的出現而影響整體的協作效率。

取長補短

異質性構成有效協作、合理分工的基礎。 墨子曾經形像地說明基於異質性所帶來的效率提高問題:“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墨子·耕柱》)做任何事情就像修築一堵城牆,能築的人築,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這樣城牆才能築成,協作帶來了高效率。

清代詩人顧嗣協在《雜興》一詩中寫道:“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也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只有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效率。 在企業中,人員配備的異質性是取長補短的前提,合理搭配班子、組建團隊對於企業的成功非常關鍵。

在人員配置上,需要注意讓不同的人在知識與能力方面實現互補。 此時,其教育背景、從業經歷等就成為重要的考察變量。 比如,在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中,有人擅長把握企業的戰略方向,有人擅長協調各方面的關係,有人擅長生產運營管理,有人擅長市場開拓,有人擅長主持技術攻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樣的企業自然能蒸蒸日上。

在人員配置上,需要注意讓不同的人在性格特點方面實現互補。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成就豐功偉績,與他兩個得力的助手——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和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的精心輔助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唐太宗商量國事的時候,房玄齡能夠提出非常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難以在各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此時,唐太宗往往將杜如晦請來。 杜如晦對問題略加分析,就能肯定或否定房玄齡的意見,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案,成就了一段“房謀杜斷”的歷史佳話。

在企業界,存在著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但凡得力干將與老闆的性格相似的,企業往往問題比較多,而性格具有互補特點的,企業往往比較健康。 因此,一個感性的老闆適合找一個理性的總裁;一個注重長期規劃決策的董事長,就需要配備一個執行力很強的總經理。 但遺憾的是,許多企業家在用人的時候,往往傾向於重用與自己性格類似的人,結果卻遭遇了很多麻煩。

在人員配置上,需要注意讓不同的人在年齡構成方面實現互補。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即位之前,就敕諭中書省臣:郡縣官員如果年齡達到50歲以上者,雖然練達政事,但卻精力衰減,宜選拔年齡在25歲以上、資質聰明、有學識才幹的年輕人,去輔助他們;10年之後,一旦年長者退休,年輕人已經歷練成熟,就可以順利完成交接班的過程。 但在這個問題上,許多企業做得併不到位,結果在接班人的培養上出了問題。

在人員配置上,還需要注意讓不同的人在身體條件方面實現互補。 清代將軍楊時齋認為,軍中沒有無用之人,關鍵是要讓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情:讓啞巴去送信,就是被敵人抓住了,也不會透露任何軍事機密;讓聾子在首腦機關端茶、倒水,就不會走漏情報;讓瘸腿的人去守衛砲台,這樣,即便敵人攻破砲台之後他們也逃不掉,因此,只有與敵人血戰到底,與陣地共存亡了。 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也需要考慮不同職位對員工身體素質的要求,並考慮好不同身體素質的員工之間的協作關係。

發而中節

異質性效用的發揮,不僅要求不同的人努力貢獻自己不同的能力,也要求不同的人能夠充分錶達自己不同的意見。 優秀的企業家懂得併善於聽取員工各方面的意見,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不中聽的話而怨恨對方。 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創造一種寬鬆、容許別人發表不同意見的企業環境。 而平庸的管理者只希望聽到一種聲音,他們把別人附和自己的觀點看成是權威的體現,滿足於沉浸在“一言堂”所帶來的“成就感”之中,但恰恰是這種“一言堂”所帶來的表面的“和”最終讓很多企業走上了“不歸路”。

曾任福特、克萊斯勒等公司CEO的艾柯卡尖銳地指出了這方面的危害:“所有的公司總裁都應當對只滿足於一種觀點的現象而憂慮……沒有觀點上的不同以及公開對這些不同現實的建設性表達,那麼一家企業就可能被引入到很多錯誤的決定中去。只告訴公司總裁他想听的東西,當著他的面從來沒有不同意見,這才是真正的危險。”因此,許多公司鼓勵企業中建設性衝突的存在。 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說:“不同意見越多越好,因為它帶來的最終結論更為高明,會減少公司犯錯誤的風險。”傑克·韋爾奇倡導建設性衝突的開放式辯論。戴爾電腦 ( 0 , 0.00 , 0.00% ) 的創始人邁克爾·戴爾也主張:“不要粉飾太平。”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鼓勵這種建設性衝突,並讓它保持在健康、有序的狀態之下呢? 回過頭來,還得求助於“和”。 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第一章),意即如果人們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就叫做“中”;而一旦表露出來但卻符合常理,就叫做“和”。 “發而中節”是建設性衝突在企業裡良性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建設性衝突應講究“對事不對人”。

因此,在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要以尊重對方的人格為前提。 而要做到尊重,先要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了解。 這樣,不同的意見才能真正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從中選擇出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惟有如此,才能達到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其80壽辰上所提出的16字箴言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774&cid=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