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bmp 

墨子教育觀探究

http://www.xinmojia.com/forum/read.php?tid=2441

 

墨子創立的墨家私學獨樹一幟,尤其重視教育,墨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頗具特色,在我國教育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一、有道相教的平民教育

墨子認為,每個人在接受教育的權利上應該是平等的,主張“有道相教”、“有道者勸以相教”。即凡有道德學問者,應不拘形式,不論智愚、貴賤、貧富,隨時隨地教誨他人或彼此相教。這與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相似的,但在具體的教育觀念上,墨子略勝一籌。孔子雖以“有教無類”的宗旨,但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對束修不備以及不主動求學者則無以施教,而且孔子的施教也並非來者不拒。但墨子以“兼愛”精神,將教育物件擴大到整個人類社會,“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夫徒步之士”。因此,墨子則含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墨子還認為,“今夫亂世。……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很顯然,墨子的邏輯是:求善者愈少,教人行善就更有必要,“有道以教人”,來者即“教”,不來者也可“往教”。這比孔子的“有教無類”更具有積極行教和勇於奉獻的精神,更具有平民性的色彩。

二、為義兼士的素質教育

墨子認為,教育就是為了培養“為義的兼士”,所謂“兼士”,“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能夠實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

首先墨子認為“兼士”必是“厚乎德行”。“兼士”要能“退睹其萬民,饑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也就是要看其實踐行為和實際效果,這就是墨子所講的“合其志功而觀焉,”即判斷弟子要把學生的動機與實際效果結合起來,開始了適合於素質教育的品質評價。其次,“兼士”必是“辯乎言談”。“辯乎言談”即“能談辯者談辯”。“談辯”指任何一位“兼士”都應掌握和應用談話辯論的理論技巧與方法,教育弟子必須具備能言善辯、善於辭令和說服他人的能力。再次“兼士”必是“博乎道術”。“博乎道術”就是要培養多才多藝的能手。此外,墨子還要求兼士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是具有心理素質教育的萌芽。

三、救國濟世的目的教育

“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墨子教育的出發點是胸懷天下,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救國濟世功能。他把“隱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視作“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的原因之一,把“隱慝良道,不以相教”看作“天下之亂”的重要表現,把“有道者勸以教人”,看作為賢之道和治國之本之一,因為墨子認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可見墨子把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國家治亂的高度上,充分肯定教育的政治與道德功能。

墨子認為:“翟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誦聖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在具體實施“上說”的過程中,因其國情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教育,上說“王公大人”,使當時的統治者們受到卓有成效的教育,如“止楚攻宋”的故事,就是最為成功的範例。墨子也同樣重視對“農與工肆之人”的教育。墨子要求對“天下萬民”在道德上做到節用貴儉、賴力而生、以勞取獲、勤奮致富。讓勞動者受到勞動技能上的培訓與教育,“而有道肆相教誨”,“教人耕”者“其功孰多”。由此可見,墨子深刻地認識到了教育的價值就在於“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在於培養造就一代新民,通過教育提高勞動人民的素質,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建立一個人人平等、互助兼愛、繁榮富強的理想社會。

四、文理兼備的內容教育

墨子認為,“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可成也。”可見墨子所言的教育的內容可分為“談辯”、“說書”、“從事”三類。“談辯”是指學習談話、論辯的方法與技巧,目的是為了培養政治家、遊說之士與辯論之士;“說書”是指闡明書本中的理論與原理,目的是為了培養教師與學者,包括經濟、政治、倫理、法制等學科;“從事”是指學習科技、農業、工業、商業、兵器等方面的知識,以用之於生產實踐。

墨子重視道德觀念的教育,但他將“兼愛”與“正義”作為最高的道德理想。是其“上說下教”的教育內容之根本,教育弟子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實施無差別無等級的愛。墨子書中《經說大小取》六篇,主要涉及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對於點、線、面、方、圓、比、平行、相交、相切都有比較完整的描述和定義,甚而對倍數的含義、變數理論、極限概念、十進位原理等較高深的理論都有論證;在物理學方面。寫下了一些相當科學的定義;在光學方面,對於光的傳播,光源與物象的關係,物影的形成等都有一系列的科學見解。墨子也很重視軍事知識的教育。

五、述而且作的實踐教育

墨子注重言而有信,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主張“述而作”,認為“士雖有學問,而行為本焉”,可見,墨子重視實踐力行,嚴格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反對只說空話,不務實際。

墨子教學還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在科技教育中,墨子重視指導學生實際操作和科學實驗的方法,啟發和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在光學知識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做“小孔成像”的實驗,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原理。在軍事教育中,與弟子共同研製各種軍事器械,投入實際應用。在邏輯學教學中,墨子重視具體生動的教學方式,多採用自然、人類生活中的各種事例進行比喻及論證。

六、學思結合的方法教育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儒家在教學過程中總體上是講究學思結合的。而墨家在學思的廣度與濃度上都有突破與拓寬。墨子指出“故”的概念,就是要求學生學習時能夠探明事物的原因真諦,要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墨子》一書中,“何自”、“何故為”、“何以為”、“何以知之”處處皆是,這就是要求人們開動腦筋,多加思考,注重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學思並用。墨子之重“思”的最顯著特色,還在於他研究和掌握了“思”的工具之學——墨家辯學(邏輯學)。墨子後學對“辯學”的界定是“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墨子強調“以往知來,以見知隱”,認為思考有三種形式,即“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而思考的基本方法是“以類取,以類予”。

七、不扣必鳴的主動教育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墨子認為,扣與鳴之間有三種情況,“扣則鳴,一也;不扣則不鳴,二也;雖不扣,亦必鳴,三也。”…墨子更主張“雖不扣,亦必鳴。”更強調“強行”、“強為”,“今擊之則鳴,弗擊不鳴,隱知豫力,恬漠待問而後對”,墨子認為被動施教的弊病不僅是施教者之過,而且還可能危害社會。因此主張“不扣則鳴”,強教於人,“遍從人而說之”“今夫世亂,……不強說人,人莫知之也。……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中,墨子提出“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的這種主動施教的教育精神,被莊子稱日:“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日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在教育過程中,墨子不僅僅強調教師的主動性,還注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表明墨子早就注意到了人的動機問題。並把此理解為人的求知欲望、求知動力。

八、因材施教的個性教育

墨子主張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在回答他的學生治徒娛及縣子碩二人問“為義孰為大務”的言辭時說:“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獨也是。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墨子認為,人的材性不同,就給予不同的教育,他們就會展現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會無事而不可為了。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天資、興趣、個性、知識水準、接受能力和心理狀態分別地加以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同時墨子還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時而教,正如墨子答禽子時說:“多言何益,為其言之時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