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墨子參考事蹟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2.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61~64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60、墨子故事:墨子救鄭

魯陽文君準備攻打鄭國,墨子聽到消息立即勸阻。文君說:“先生為什麼阻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這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墨子說:“鄭國人殘殺其君主,上天已經給了懲罰,使它三年不順利。而你又要進攻鄭國,說是順天之意,這好比鄰人懲罰他的懷兒子,你也舉棍跟著打,說是順其父之意,這不是十分荒謬嗎?”魯陽文君遂停止侵鄭。

61、墨子故事:墨子破雲梯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

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裏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62、墨子故事:鉤鑲與義,魯墨論義

楚、越兩國經常在長江上進行船戰,越國憑著水勢,屢次打敗楚國。魯班南游到楚國之後,幫助制造船戰用的鉤鑲等先進武器,楚國因此戰勝了越國。魯班向墨子誇讚鉤鑲,墨子說:“我義的鉤鑲,勝過你船戰的鉤鑲。因為講義可以互敬互愛互利,講戰造成互相殘殺。

63、墨子故事:諫楚王放棄攻打宋國

墨子生活在西元前五世紀左右,中國還是一個由許多諸侯國組成的國家。其中楚國是一個大國,宋國是一個小國。 當時,一個著名的工匠公輸般,為楚國製造了一種稱為雲梯的新式兵器,這種武器又高又大,用於攻打敵國的牆門,在當時可以說是戰略性武器。雲梯造成後,楚國就準備攻打宋國了,以便檢驗這種新式武器的效用。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後,走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國都,拜見了公輸般,希望能夠阻止這場戰爭。

墨子見到公輸般後說:“北方有一個人欺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殺死他”。公輸般不知是計,聽了很不高興,也沒有任何表示。墨子接著說:“我可以給你很多錢,作為你殺人的報酬。”公輸般回答說:“我講道義,不會因為報酬去殺人。”墨子說:“楚國是大國,人口不多而土地遼闊,可是它卻準備攻打弱小的宋國,這是非正義戰爭,你口頭上說不殺人,可是一旦發生戰爭,有多少無辜的平民會因為你的新式武器而死去,這跟你親手殺人有什麼區別呢?”

公輸般被問得啞口無言,推諉說攻打宋國的計畫是楚王的決定,於是墨子和公輸般去見楚國國王。見了楚國國王,墨子並沒有先說戰爭。他對國王說:“我想請教大王一個問題。”楚王問他是什麼問題。墨子說:“現在有人放著自己漂亮的車子不要,卻想偷鄰居的破車,舍棄自己的漂亮華貴衣服不要,卻想偷鄰居的舊衣服,這是怎樣一種人啊?”楚王不知是計,馬上說:“這人有偷竊的毛病。”墨子抓子時機,馬上說:“楚國有廣闊的土地,而宋國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這就如同一輛漂亮的車與一輛破車的對比;楚國物產豐富,而宋國物產貧乏,這如同漂亮衣服和舊衣服的對比,所以我認為楚國攻打宋國,跟那個犯了偷竊病的人正是一類人。”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蠻橫地說:“你說得好,但是公輸般已經為我造好了雲梯,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國的。”墨子不慌不忙地說:“雲梯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厲害,不信我可以與公輸般模擬作戰。”楚王於是為他們準備了道具,包括城牆,守城的器械,雲梯及其它攻城的兵器。公輸般模擬攻打宋國的城牆,結果任由他多次改變攻城的戰術,都被墨子抵擋住了,公輸般攻城的器械用完了,墨子守城的方法還有餘。

公輸般不甘心失敗,對墨子說:“我知道怎麼來對付你,我不說。”墨子也說:“我也知道如何對付你,我也不說。”楚王問墨子其中的原因,墨子說:“公輸般的意圖,不過是殺了我。他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來防守楚國的攻打了。可是,我已經把我的方法教給了我的徒弟,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國的城門。”楚王見大勢已去,迫不得已地說:“我決定不攻打宋國了。”這樣,墨子憑自己的機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國的一場災難。

64.墨子回車

翻看《全唐詩》,在第647捲髮現一首題名《朝歌》的詠史詩:

長嗟墨翟少風流,
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聞韶知肉味,
朝歌欲到肯回頭。

這首詩的作者胡曾,唐代邵陽人,著作有《安定集》十卷,《詠史詩》三卷。該詩的大意是,常常感歎墨子太缺少文采,竟然把美妙動聽的廟堂歌舞看作洪水猛獸;假若他也能懂得雅樂,能像孔子一樣在廟堂之上陶醉於“韶”樂中三個月不知道肉味,那麼就不會臨近朝歌卻厭棄而回車了。這首詩所評論的是發生在古朝歌的“墨子回車”這件史實。《淮南子》、《水經注》等古籍中,都記載有該事。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582-9.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41~60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41、墨子故事:辯論鬼神

墨子的學生多次就鬼神問題向老師提出質疑問難。一次,墨子生病在床,弟子跌鼻去看他,十分納悶地問墨子:“先生平時告訴我們鬼神無所不知,行善事的人得好報,行惡事的人受懲罰。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聖人,怎麼也會得病呢?這是您的話不對,還是由於鬼神並不是什麼都知道?”墨子說:“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人得病原因很多。”

42、墨子故事:墨守成規

禽子聽後起身再拜,說:“先生講得很好,請先生講講戰爭防禦問題。”墨子說:“我一貫反對侵略戰爭,支持被侵略國家抵抗自衛。關於防禦,最重要的是戰前做好物資和精神兩方面的準備。我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戰傅、迎敵祠、旗幟、號令、殺守等篇中講得比較具體,有戰役指揮、戰前動員、全民參戰、兵器機械、糧食柴草、兵役制度、軍事訓練、組織紀律、賞罰獎懲等內容,你可以學習研究”

43、墨子故事:守城之法

墨子回答了如何防守十二種進攻之後又說:“城牆厚而高,壕溝深而寬,修好望敵之樓,防守器械齊備,糧食材草充足,防守人員精幹。官民和睦,全民皆兵,國君講信義,大臣爭立功,賞罰嚴明。具備這些條件,城池就可以守住。”

44、墨子故事:禽子求教

墨子反對侵略戰爭,但主張積極防禦,講求戰爭器械與技術的運用,論兵法攻守都很精到。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厘曾經多次向墨子請教防禦之道。墨子說:“你問哪種防禦方式?”禽滑厘回答說:“現在攻城常用的進攻方法有臨、鉤、沖、梯、埋、水、穴、空洞、蟻附、輘轀、軒車等十三種,請問先生應該怎樣防守?”

45、墨子故事:精思善辯

墨子在幾十年的教學、遊說活動中,很重視辯論技藝和言詞交際。他對弟子說:“辯學的目的是搞清楚是非的界限、國家治亂的規律、同異的所在、名實的道理、利害的分別和疑難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要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他創立了名、辯、類、故、沽等邏輯範疇及主要論式,成為人類三大邏輯學中最早的一個。

46、墨子故事:諫齊太公

墨子聽說齊國想攻打魯國,不顧高齡,親自勸說齊太公田和。墨子先是以刀砍人,人頭猝然落地算刀鋒利作為比喻,進而問誰承擔殺人責任。齊太公說,殺人的責任不在刀鋒利,而在於執刀的人。墨子說:“兼併傾覆弱小的國家,無辜屠殺百姓,誰應該承擔這無道不義的責任呢?”齊太公想了好久不得不承認:“我應當承擔責任。”

47、墨子故事:化險為夷

墨子被囚之後,引起各界人士的震驚。墨家弟子義憤填膺,積極營救墨子,採取各種措施:一是當面論理,要求放人;二是大造輿論;三是組織武裝力量,萬不得已採取相應措施,於此同時,各國紛紛派人勸說釋放墨子。迫于內外壓力,宋不得已放出墨子。

48、墨子故事:宋囚墨子

宋昭公末年,戴歡為宋太宰,司城皇專政。二人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子罕擊敗戴歡後,又追逐宋昭公,篡奪了政權。墨子仗義執言,極力以兼愛相利勸阻,竟被囚禁

49、墨子故事:宋之大夫

墨子與宋國之君同宗,由平民成為“北方聖賢之人”後,各國諸侯對墨子評價很高,紛紛請他為官,博取愛士的美名。宋昭公時,派人請墨子到宋國參政,墨子欣然前往,希望能在宋國實踐自己的學說。宋昭公認為墨子的學說很有道理,就拜墨子為宋大夫,參與管理朝政。

50、墨子故事:染山觀染

墨子祭祖之後,又與幾位弟子漫遊染山。他看到染絲的情景感慨萬千,歎息道:“白絲染於青色的染水就變成青色,染於黃色的染水就變成黃色。染水一變,被染的絲的顏色隨即改變。”他又從染絲想到環境對人的影響,指出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慎重選擇與自己相處的人,並希望創建優美的文化環境,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51、墨子故事:著書立說

年事已高的墨子,已無力再出遊各國行義。他回憶數十年來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創辦私學、招收弟子、組織團體、研製器械、周遊列國、制止戰爭等一系列重大的活動,既問心無愧,又憂慮重重。為了讓後來者繼續實踐墨學,兼愛天下,他與弟子整理其言與行,編寫出《墨子》一書。

52、墨子故事:世之顯學

墨子創立的墨學,當時被世人稱為顯學。《墨子》七十一篇,是他一生言行的忠實寫照,內容豐富深邃、博大精深,其中有智德並修、兼愛救世的思想,創造發明、邏輯辯論的宣導,知行並用、利人犧牲的見解,刻苦實踐強力而為、自苦為極的主張,尚賢尚同、民主政治的作風,生產節約、消費分配的理論,防禦非攻、抵抗侵略的精神等,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不朽之作,因此被人稱為人類文化的瑰寶。

53、墨子故事:魂歸故里

西元前390年前後,墨子帶著他所描繪的社會藍圖,離開了這個戰亂動盪的人間。據傳弟子們遵照他生前節葬的主張,將他的遺體從簡安葬了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死後,其弟子分為三大派別,為弘揚墨學而繼續努力。

54、墨子故事:光照千秋

墨子生前對自己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則墨子之言猶在!”歷史發展到今天,充分證明了墨子的論斷很有道理,就像夜明珠出世那樣,墨學在近百年來獲得新生,重放異彩。

55、墨子故事:為義而死

魯國有一個人與墨子的關係較好,因而叫兒子向墨子求教,他兒子為義戰死了,父親責備墨子。墨子說:“你要讓我教你的兒子,現在學成了,為義戰而死,你卻怨恨我;這就像賣出買進糧食,糧食賣出去了卻怨恨一樣,難道不荒謬嗎?”

56、墨子故事:祭祀必誠

魯國的司祭用一頭小豬祭祀,向鬼神求百福。墨子聽到後說:“這不行。現在施給的人少,希望的人多,那麼,別人就只怕你有東西賜給他們了。現在用一頭小豬祭祀,向鬼神求百福,鬼神就只怕你用牛養祭祀了。從前聖王侍奉鬼神,祭祀罷了。現在祭祀鬼神,與其祭品豐富,還不如貧乏的好。”

57、墨子故事:志功為辯

魯國國君對墨子說:“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學習,一個喜好將財物分給人家,誰可以作為太子?”墨子答道:“這還不能知道,二子也許是為著賞賜和名譽而這樣做的。釣魚的人躬著身子,並不是對魚表示恭敬。我希望主君能以志功為辯,把他們的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然後決定誰為太子。”

58、墨子故事:魯君問政

魯國國君請教墨子:“我害怕齊國攻打我國,可以解救嗎?”墨子答道:“可以。我希望君主您對上尊天,敬事鬼神,對下愛護百姓;準備豐厚的皮毛、錢幣,辭令要謙恭,趕快禮交四鄰的諸侯,驅使一國的人民,抵禦齊國的侵略。這樣,禍患就可以解救。不這樣,就毫無根據其他辦法了。”

59、墨子故事:祭祀祖先

墨子晚年回到家鄉不久,即與家人一齊去祭祀祖先。墨學先到殷微子墓前,緬懷先賢業績。接著,他又到目夷君墓前祭祀。目夷君的墳墓高大,蒼松翠柏環抱。
墨子肅立墓前,追思先祖治國有方,使宋國得顯于諸侯的豐功偉績;敬仰先祖目夷的讓國之風,只為義而不慕榮利的高尚人格。

60、墨子故事:墨子救鄭

魯陽文君準備攻打鄭國,墨子聽到消息立即勸阻。文君說:“先生為什麼阻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這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墨子說:“鄭國人殘殺其君主,上天已經給了懲罰,使它三年不順利。而你又要進攻鄭國,說是順天之意,這好比鄰人懲罰他的懷兒子,你也舉棍跟著打,說是順其父之意,這不是十分荒謬嗎?”魯陽文君遂停止侵鄭。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ec949f8470d9f7bde2f.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21~40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21、墨子故事:文君尊墨

魯陽文君非常欽佩墨子道德學問,經常請墨子到其封地講學。墨子曾對魯陽文君講,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他們也曾討論風俗與仁義的關係,討論何為忠臣。文君認為,忠臣應該絕對服從,讓怎樣就怎樣。墨子指出,你說的忠臣不過是個影子而已。所謂忠臣應能為國君的偏邪,崇尚同一,實行兼愛,不結黨營私等等

22、墨子故事:只求行義

公尚過見到墨子,說明越王的意圖。墨子問:“你看越王能聽我的話嗎?”公尚過說:“恐怕不一定。”墨子說:“如果越王能聽我的話,用我的道理,只要有飯吃,有衣穿,跟其他大臣一樣待遇就行,何必要分封的特殊待遇呢?越王不聽
我的話,而只要我接受分封,這不是讓我出賣義嗎?同樣出賣義,在中原國家好了,何必跑到越國?”於是,拒絕了越國的分封。

23、墨子故事:越王迎墨

與拒楚分封相似,墨子還推辭了越王的分封。有一次,墨子派弟子公尚過前往越國做官。公尚過向越王介紹墨子,越王很高興,對公尚過說:“先生如能請墨子到越國教導我,我願意分出過去吳國的地方五百里封給墨子。”公尚過答應了,於是給公尚過套了五十輛車,到魯國迎接墨子

24、墨子故事:拒封返魯

楚惠王封地五百里的厚祿,沒有動搖墨子堅持自己學說的決心,毫不猶豫地拒絕封地,他對魯陽文君說:”我聽說賢人進諫,君王不聽,不接受賞賜;仁義學說不被採用,不滯留於朝廷。現在我的觀點未被應用,所以我決定回魯國去,請你向楚王轉達我的謝意。”

25、墨子故事:封地五百

臨行之前,墨子想再見一次惠王,惠王說自己老了,派大臣穆賀為墨子送行。墨子利用這個機會,又向穆賀陳述自己的學說,但沒成功。魯陽文君聽說此事,認為不妥,於是對楚王說:“墨子是有名的北方賢聖人,您不給予禮遇,豈不是叫天下士人寒心嗎?”楚王覺得魯陽文君說得有理,許諾以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封給墨子。

26、墨子故事:獻書楚王

在墨子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恰值楚惠王當政五十年,墨子為宣“義”,專程到楚國獻上自己的著作。楚惠王讀了此書後,對墨子說:“您的大作很好。請您留在楚國,做我的顧問。每年俸祿一百鐘,委屈您這位賢人了。”墨子看出惠王不準備實行自己的學說,於是決意辭行回家。

27、墨子故事:閭中避雨

墨子完成止楚攻宋的壯舉後,由楚國返回魯國。途徑宋國時,天下大雨,城門緊閉。墨子想到閭中(裏巷大門內)避雨,守門者竟不讓墨子進去。墨子不願譽于世人,所以也不想說明真相,遂揚長而去。

28、墨子故事:放棄攻宋

魯班無計可施,只好認輸,但靈機一動說:“我知道怎麼贏你,可我不說。”墨子答道:“我知道你想如何贏我,我也不說。”楚王莫名其妙,問:“你們說的是什麼?”墨子義正辭嚴地說:“魯班以為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佈置好,禽滑厘代表我指揮守城,同宋國軍民一起嚴陣以待!即使殺了我,也無法取勝!”楚王知道取勝無望,被迫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畫。

29、墨子故事:墨魯論戰

墨子見此便對楚王說:“魯班準備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勝的法寶。大王如果不信,就讓我與他當眾演習一下攻與守的戰陣,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應後,墨子就用腰帶模擬城牆,以木片表示各種器械,同魯班反復演示各種攻守戰陣。
魯班組織了九次進攻,結果九次被墨子擊破。魯班攻城器械用盡,墨子守城器械還有剩餘。

30、墨子故事:理屈詞窮

墨子趁機對楚王說:“楚國方圓五千里,土地富饒,物產豐富,而宋國疆域狹窄,資源貧困,兩相對比,正如彩車與破車、錦繡與破衣。大王攻打宋國,這不正同偷竊癖者一樣?這樣大王一定會喪失道義,並且一定會失敗。”楚王理屈詞窮,但借魯班已造好攻城器械為由,拒絕放棄攻宋的主張。

31、墨子故事:面諫楚王

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進行攻宋的準備工作,請他引薦去見楚王。墨子見到楚王說:“現在有一個人,丟掉自己的彩飾馬車,卻想偷鄰居的破車;丟掉自己的華麗衣裳,卻想偷鄰居的粗布衣,這是個什麼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這個人一定有偷竊病吧!”

32、墨子故事:自魯奔楚

西元前440年前後,楚國準備攻打宋國,事先請魯國著名工匠魯班製造攻城的雲梯等器械。墨子正在魯國講學,聽到消息後非常著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帶領三百名精壯徒弟,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發兵。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腳爛,毫不在意,十天后到達楚的國都郢都(今湖北宣城)。

33、墨子故事:耕柱仕楚

墨子為了行義,推薦耕柱子到楚國做官。不久,有幾個弟子去探訪耕柱子。耕柱子請他們吃飯,招待並不優厚。這幾個人回來告訴墨子,耕柱子在楚國沒有什麼好處。墨子答道:“這還未可知。”沒有多久,耕柱子送給墨子200兩黃金,說:“弟子不敢貪圖財利違章犯法,這200兩黃金請老師使用。”

34、墨子故事:薦曹仕宋

墨氏為宋國的宗族,墨子與宋國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繫。墨子聚徒講學後,極力幫助宋國,推薦弟子到宋國參與政事,曹公子就是其中一個。三年之後,曹公子從宋國回到墨子身邊,向墨子彙報在宋國的情況。

35、墨子故事:召回勝綽

此事之後,墨子讓弟子勝綽去項子牛那裏做官,以便於行義。後來,項子牛三次入侵魯國的土地,勝綽三次都跟從了。墨子聽到這件事非常生氣,派高孫子請項子牛辭退勝綽。高孫子轉告墨子的話說:“我派勝綽,將以他阻止驕氣,糾正邪僻。現在勝綽得了厚祿,卻欺騙您,三次跟隨侵魯,勝綽明知故犯,把俸祿看得比仁義還重。”

36、墨子故事:止齊伐魯

齊國將要攻打魯國,墨子聽到消息後急忙勸阻。墨子對大將項子牛說:“攻打魯國,是齊國的大錯。以前吳王矢笠先後攻打越國、楚國、齊國,獲得勝利。後來諸侯報仇,吳王大敗,所以大國攻打小國,是互相殘害,災禍必定反及於本國。”項子牛遂罷兵。

37、墨子故事:義利統一

一天,墨子對弟子講解義與利的關係。他說:“萬事莫背於義。”為義就是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衡量價值高低的標準。
要“兼相愛、交相利”,做到“兼而愛之,從而利之”。他用利來規定義的內涵,把仁、義和愛的道德觀念同利益、功利直接聯繫起來,表現了義利統一和重視功利的思想。

38、墨子故事:日者占卦

有一次,墨子離家往北到齊國去,途中遇到日者(算卦先生)。算卦先生看了看墨子說:“歷史上的今天,黃帝在北方殺死了黑龍,你的臉色黑,不能向北去。”墨子不聽,繼續向北走,到淄水邊沒能渡河返了回來,算卦先生說:“我對你說過不能向北走。墨子說:”人的臉色有黑有白,假如實行你的辦法,人們就不能往來。這是困蔽人心,你的言論不能用。”

39、墨子故事:故人相會

墨子在齊國見到老朋友非常高興。老朋友說:“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何必獨自吃苦行義,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說:“有個人生養了十個兒子,只有一個耕種,其他九個閑著,這一個耕種的不能不更加緊張啊。為什麼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現在天下沒人行義,您應該勉勵我行義,為什麼還勸阻我?”

40、墨子故事:贊高石子

高石子向墨子彙報說:“以前先生講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該處在厚祿之位,現在衛君無道,我不願在那裏貪圖俸祿和爵位。”墨子聽了很高興,把禽滑厘召來說道:“你聽聽高石子的話吧!背義而嚮往俸祿的人很多,拒絕俸祿而嚮往義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為義背祿之人。”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7473.jpg 

墨子參考事蹟64則 01~20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1&cid=16

 


1、墨子故事:為義背祿

 墨子離開衛國後到齊國遊說。不久,派管黔到衛國推薦弟子高石子仕衛。衛君給予高石子優厚的俸祿,安排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每次都詳細講述墨子的治國方略,衛君只是點頭稱好,卻不採納實行。因此,高石子辭官回去,向墨子彙報。

2、墨子故事:勸衛養士

墨子到衛國後,對公良桓子說:“衛國是小國,處在齊、晉兩國之間,就像窮家處在富家之間一樣。窮家如果學富家那樣花費,那麼窮家很快就破敗。現在看看您的家族,好車好馬數百,穿文繡的婦人數百,如果國家有難,用這些婦女抵抗,還是用士人?”公良桓子不知所云。墨子又說:“如把這些錢財用來養士,可養一千多人。一旦遇到危難,士可保護您的安全。”公良桓子點頭稱是。

3、墨子故事:載書游衛

有一次,墨子率弟子到衛國遊說,車中“載書甚多”,他的弟子弦唐子感到奇怪,問墨子帶書何用。墨子說:“過去周公每天早上要讀一百篇書,晚上還要接見七十個讀書人,所以他知識淵博,政績顯著,我上沒有治理國家的責任,下沒有耕種土地的任務,怎麼敢不讀書呢?”

4、墨子故事:周遊列國

墨子除聚徒講學、組織團體之外,還周遊列國。弟子魏越說:“先生見到各國之君說什麼呢?”墨子答道:“每到一國必須選擇那些急需的事先講。國家混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窮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好聲樂沉迷於酒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搶奪侵淩則語之兼愛非攻”。他四處奔走,“上說諸侯,下教民眾”,“迎眾人而說之”。席不吸暖,棲棲皇皇,以自苦為極,以吃苦為高尚,北游齊,西游衛、鄭,南游宋、蔡、楚、越等國

5、墨子故事:組織團體

墨子知道,僅靠說教不行,還必須有堅強的實力做後盾才能成功。於是,他組建了有綱領、有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墨家團體。其綱領是實現義,其領袖為鉅子。墨子要求成員身穿粗布衣,腳登木屐子,以自苦為榮;不僅要有知識和專業技能,多數成員還要接受軍事訓練,並隨時準備打仗,為實行義的事業獻身。墨家學派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

6、墨子故事:聚徒講學

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為己任,到處奔走,宣傳行義。經過幾年的實踐,他深感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必須組織更多的人為義獻身。約在三十歲之前,他創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其學說成為“言盈天下”的顯學

7、墨子故事:言行之論

魯南的南部有一個叫吳慮的人,冬天利陶,夏天耕作,自比堯舜,墨子聽說後就去見他,吳慮對墨子說:“義,貴在切實可行,何必到處宣傳!”墨子說:“你親自陶稼,分之於民,獲利太小,我宣傳義,可以救天下,獲利巨大,怎能不去宣傳呢?”

8、墨子故事:與程子辯

墨子對程子說,儒家學說有四個方面足以喪亡天下。程子說墨子詆毀儒家。墨子說此為告聞絕非詆毀。數日後,墨子又與程子辯論,稱讚孔子。程子問:“您一向攻擊儒家,為什麼又稱讚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變的地方,應予區別對待。”墨子一生堅持對事不對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度人”。

9、墨子故事:答公孟子

公孟子多次與墨子討論學術、人生等問題。一次,公孟子頭戴禮帽,腰間插笏,穿著儒者服飾來見墨子,問服飾與行為有何聯繫。墨子說:“從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位國君,服飾好孬貴賤不同,但作為都一樣。我以為有作為不在於服飾。”用事實折服了公孟子。

10、墨子故事:駁巫馬子

墨子多次與儒家弟子巫馬子辯論。一天,巫馬子對墨子說:“你行義,沒見有人説明人,也沒見鬼神賜福給你。但是你還在做,你有瘋病?”墨子回答:“假若你有兩個家臣,一個表裏不一,一個表裏如一,你看重哪個?”巫馬子說:“我看重後者。”墨子說:“既然這樣,你也看重有瘋病的人。”

11、墨子故事:非儒立墨

墨子對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強執有命,繁飾禮樂”等內容進行批駁,與儒學分道揚鑣,提出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和系統的學說--墨學。墨學的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張。此外墨子還有自然科學、文化教育、邏輯學、軍事防守、工程技術等,內容非常豐富。

12、墨子故事:背周崇夏

墨子在學儒的同時,發現了儒家缺點,“以為其禮傾憂而不憂,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故”。孔子推崇周公,墨子效法夏禹。他稱頌夏禹親自拿著木鍁疏通江河,治理洪水,奔波勞累的股上沒有肉,腿上沒有毛,是為天下利益艱苦奮鬥的聖人。

13、墨子故事:好學而博

墨子不僅重視實踐,而且重視理論。墨子好學深思,苦讀博覽,最初學習古代傳統文化和當時有影響的儒學,曾跟周朝禮儀史角的後代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遍讀百國《春秋》。墨子平日言談、講學、辯論,經常引用《詩經》、《書經》和周、燕、宋、齊等國的《春秋》,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非常嫺熟。

14、墨子故事:規矩方圓

經過學習與實踐,墨子提出了正確的客觀標準:“天下從事者,不可無法儀”。
不同的手工業匠各有特殊的技巧,但都要遵守共同的標準法則,制方要用矩尺,制圓要用圓規,取直要繃緊墨線,取平要用水平儀,這五種標準,是各類工匠准從的普遍法則。

 15、墨子故事:小孔成像

墨子對光學很有研究,對於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進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進行光學試驗,他在堂屋朝陽的牆上開了一個小孔,讓一個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在陽光照射下,屋內相對的牆上出現倒立的人影。墨子通過小孔成像的光學實驗,闡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即光從上下直射,人的頭部與足部成影在下邊和上邊,構成倒影,成為後代攝影技術的先聲。

16、墨子故事:力學原理

墨子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概括出力學原理,並做出“力,形之所奮也”的力學定義和彈性力學、杠杆平衡力學、滑輪受力、斜面受力、物體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義。墨子利用杠杆原理研製了桔槔,用於提水。墨子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車梯等簡單機械,用於生產和軍事,受到人們的稱讚。

17、墨子故事:鳶飛戾天

墨子的木工技術很高,可與魯班媲美。有一天墨子看到鳶(鷹)在空中翱翔,就用木片等材料精心製作了一隻木鳶(即風箏)。木鳶在空中飛翔,三天不落,受到人們的讚揚。這次試驗的成功,為墨子以後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18、墨子故事:學工學文

墨子事蹟:學工學文墨子的家鄉是古代文化科技最先進的地區,他的父親是位能工巧匠,母親非常賢慧。先進文化環境的影響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的勤奮、純樸與靈敏,很快學會了木、車、皮革、制陶、冶金等手工藝。同時,他拜師求教,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為一位深沉、博大、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傑出人才。

19、墨子故事:母夢赤烏

據《琅繯記》與滕州民間傳說,墨子出生前,“其母夢日中赤烏飛入室中,光輝照耀,目不能正,驚覺生烏”。烏即翟,是鳳凰的別名,因而取名墨翟。“子”是後人對墨翟的尊稱。今滕州市木石村有目夷亭,村西為狐駘(即目夷)山、目夷河;村西是落鳳山,傳說墨子出生時,鳳凰落於此山,因而得名。

20、墨子故事:目夷後裔

目夷國原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國,位於滕州市木石一帶。入周之後,目夷國變成小邾國,先後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隨著歷史的變遷,目夷氏從貴族降為平民。(目夷即墨夷,後省為墨姓)。約在春秋末年(西元前480年),墨氏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ww_piaoy_cn_200892420211_big-picture.jpg 

墨子裏籍考辨

潘民中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3&cid=13
 

司馬遷作《史記》,在《孟子荀卿列傳》末尾附載二十四個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只言墨翟為宋大夫,不載其裏籍。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中《當染》、《慎大》兩篇時,謂“墨子者名翟,魯人也”。東晉葛洪著《抱樸子》及《神仙傳》,謂“墨子名翟,宋人也,仕宋為大夫”。此後,1400年間,“魯人”、“宋人”兩說並存。

至清乾嘉間,考據學大盛,畢沅、武億相繼發展高誘“魯人說”。畢沅《墨子注敘》稱“高誘注《呂氏春秋》以為魯人,則是楚魯陽,漢南陽縣,在魯山之陽,本書多有魯陽文君問答,又亟稱楚四境,非魯、衛之魯,不可不察也。”武億《跋墨子》曰:“《漢書‧藝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雲‘墨翟為宋大夫’,而未著其他。惟《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墨子名翟,魯人也’。魯即魯陽,春秋時屬楚。古人于地名,兩字或單舉一字,是其例也。”畢沅、武億為乾嘉考據學名家,言之有據,此後百年間,“魯陽說”定於一尊。

清末孫詒讓著《墨子後語》在《墨子傳略》中仍存“魯人”、“宋人”兩說,謂“墨子名翟,姓墨氏。魯人,或曰宋人。”但在“案語”中指出:“此蓋因墨子為宋大夫,遂以為宋人。以本書考之,似當以魯人為是。”認為《墨子‧貴義篇》“墨子自魯即齊”;《魯問篇》“越王為公尚過束車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魯”;《呂氏春秋‧愛類篇》“公輸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淮南子‧修務訓》“自魯趨而往”並墨子為魯人之確證。

孫氏所列證對肯定“魯人說”否定“宋人說”是很有說服力的。不過孫氏所說“魯人”是指魯國人。他在“案語”中接著說:“畢沅、武億以魯為魯陽,則是楚邑。考古書無言墨子為楚人者。《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聖人’,則非楚人明矣。畢、武說殊謬。”孫氏“魯國說”一出,影響頗大,百年來,論墨子者,多從之。

這裏要提出的是,孫氏指責“畢、武說殊謬”,不免失之於武斷。要論定“墨翟,魯人也”之“魯”是魯國,還是魯陽,需對有關材料作具體分析。

第一,《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聖人。”《墨子‧公輸篇》載子墨子曰“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依孫氏之意,魯國在楚國的北方,“墨子,北方賢聖人”之“北方”,指的是魯國。其實,古代不稱某國北方境外之國謂北方,而直接稱謂“北國”。《詩經‧大雅‧韓奕》:“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南齊書‧周盤龍傳》:“盤龍父子由是名播北國。”就是明證。“方”在古代指境,四方即四境,方內即四境之內,方外即四境之外。“北方”就是北部境域。魯陽文君是楚國大臣,他對楚惠王說的“墨子,北方賢聖人”,意即“墨翟是咱楚國北部境域的聖賢人才”。

墨子在楚國郢都對公輸般說的“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意思就是“我在楚國北部境域,聽說你造雲梯,將用來進攻宋國”。“方”的這種含義,即使到了今天,也仍存在著。例如,人們常說的“北方人”、“南方人”,明確是就我國境域之內而言的。若是一個俄國人,雖然俄國在我國之北,我們也不說他是北方人,而只會說他是俄國人。魯陽邑是位於楚國北部境域的城邑,“墨翟,魯人也”之“魯”當為魯陽。只有這樣才符合“墨子,北方賢聖”的真意。

第二,《呂氏春秋‧愛類》雲:“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北方”已見前辨,“鄙人”意謂邊疆之人,或郊野之人。《荀子‧非相》“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史記‧商君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注曰:“鄙人,郊野之人也。”“北方之鄙人”句式與“期思之鄙人”、“荊之鄙人”完全相同。只是後者的“期思”、“荊”是具體的城邑名或國名,而“北方”是境域方位,但此境域的歸屬是不言自明的。墨子向荊王自我介紹“臣北方之鄙人也”,雙方會意的前提是同為楚國人,只需說“北方”,就能理解是楚國北部境域。很清楚,墨子自言“臣北方之鄙人也”,用今天的話就是“我是咱國北部邊疆魯陽邑人”。假若墨子是魯國人,那麼他應說:“臣魯國之鄙人”,即便把“魯國”省言為“魯”,也只能是“臣魯之鄙人”,絕對不會說“臣北方之鄙人”。

第三,今本《墨子‧公輸篇》曰:“公輸般為造雲梯之械,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般。”關於墨子此行的出發地,《文選‧廣絕交論》注引《墨子‧公輸篇》雲:“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十日至於郢。”《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也作“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且《呂氏春秋》也有:“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至郢”。《淮南子‧修務訓》也稱“自齊趨而往”。這些材料可證《墨子》原文為“自魯往”,後人在轉抄過程中,誤寫為“起于齊”。

墨子此行的出發地可以肯定為“魯”,原文又清清楚楚地記載“十日十夜至於郢”。如果此“魯”是魯國,那麼從魯國之都曲阜至楚惠王的國都郢(今湖北宜城)有三四千里,顯然不是墨子步行十日可以達到的。而魯陽(今河南魯山)距郢不足千里,恰是墨子徒步十日的路程。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墨子是魯陽人,而非魯國人。持“魯國說”者在這個問題上挖空心思作文章,或說“十日十夜是約數”,並舉葛洪《神仙傳》把“十日時下夜”寫作“七日七夜”為證;或說“從把魯誤為齊,可知是齊魯之魯”(見孫以楷《墨子年裏考辨》。)這是不值得一駁的。首先,“十日十夜”是明明白白的確定數量,怎麼會約數呢?打開《辭源》等工具書,不見“十”有約數的釋意。至於葛洪《神仙傳》將之寫作“七日七夜”,實際上七是十的誤寫。十、七相誤的例子向來就有。其次,將魯誤書為齊,並不能說明原著之魯一定是齊魯之魯,最多只能說明,誤抄者孤陋寡聞。

除了上述主證,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找到墨子裏籍不在魯國而在魯陽的旁證。

其一,司馬遷作《史記》于《太史公自序》中錄乃父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六家之中有墨家,且排在陰陽家、儒家之後居第三位。對墨家學說的優劣長短論辯甚詳,其字數多於陰陽、儒、法、名四家,僅次於道家。這說明司馬氏父子對墨家是很重視的。若墨子的裏籍在魯國,當司馬遷“二十南遊……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的過程中,不會對墨學創始人的裏籍毫不留意;而在《史記》中缺載。如果說秦以後墨學微絕,司馬遷時已不知其詳,那也不符合實事。司馬遷生活于漢武帝時期,上距墨子的生活年代僅三百年。

三百年的社會變遷,還不至於使墨子裏籍的遺跡和流傳在民間的口碑材料蕩然無存。況且整個戰國時期儒墨並稱顯學,即使經過秦始皇的焚禁私學,也不會把墨子故居遺跡和民間口傳材料一掃而光。事實上,秦末儒學與墨學同在焚禁之列,而漢初崇尚黃老,儒學的命運也不比墨學好。魯國能留有孔子的故里,怎麼就沒有墨子的故里。這從另一角度說明墨子不是魯國人。

其二,《墨子‧魯問篇》載:“魯祝以豚祭,而求百福於鬼神。子墨子聞之曰:‘是不可,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則人唯恐其有賜於己也。今以一豚祭,而求百福於鬼神,唯恐其以牛羊祀也。古者聖王事鬼神,祭而已矣。今以豚祭而求百福,則其福不如其貧也。魯君之嬖人死,魯君為之誄,魯人因說而用之。子墨子聞之曰:誄者,道死人之志也。今因說而用之,是猶以貍從服也。”我們從這兩段文字所記述的事情可以看出,墨子完全是以外來學者的身份評判魯國“祭祀求福”和“為死者作誄”兩項習俗的。明顯是墨子客游魯國時的言論。若墨子本身就是魯國人,他對這些屬於當地風俗習慣一類事情,是不會如此敏感,發表異議的。

其三,墨翟作為一位學者像孔子一樣曾經遊學列國。但從現存《墨子》諸篇看,在其接觸和涉及的各國國君中能夠明確記載名號的,除“魯陽文君”和“楚惠王”外,別無他人。其中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最多。《耕柱篇》有兩則,《魯問篇》有四則。一般認為《墨子》中《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輯錄墨子一生言行而成的。這裏面的材料對研究墨子生平和思想,價值最高。為什麼其弟子對楚惠王、魯陽文君等墨子接觸過的楚國君臣記憶這麼豐富,這麼準確?而對齊、魯、衛、宋、越等國君臣只能籠統言之?解釋只有一個,楚國是墨子的裏籍所在,弟子們隨墨子在楚國居住的時間最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其四,墨翟對楚國的國土資源了若指掌。墨子不僅對魯陽文君對話稱:“今使魯(指魯陽)四境之內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殺其人民,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則何若?……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猶君之有四境之內也。”而且與楚王對話稱“荊之地,方五千里”,“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另外,墨子與巫馬子對話稱:“和氏之壁,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這些良寶皆楚國所產,墨子談論起來如數家珍。而對其他國家,甚至任過大夫的宋國,也無如此詳盡的瞭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墨子是楚國魯陽人的佐證。

其五,《墨子‧耕柱篇》載:“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曰:‘善為政者若之何?’仲尼對曰:‘善為政者,遠者近之,而舊者新之。’子墨子聞之曰:‘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變未得其所以對也’”。《魯問篇》:“孟山譽王子閭曰:昔白公之禍,執王子閭,斧鉞鉤要,直兵當心,謂之曰:‘為王則生,不為王則死。’王子閭曰:‘子何其侮我也!殺我親而喜我以楚國,我得天下而不義,不為也,又況于楚國乎?’遂而不為。

王子閭豈不仁哉!”子墨子曰:“難則難矣,然而未仁也。若以王為無道,則何故不受而治也?若以白為不義,何故不受王,誅白公然後反王?故曰難則難矣,然而未仁也。”葉公問政,白公之禍是春秋末期楚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這兩段文字直言“葉公子高問政于仲尼”,“昔白公之禍”,這語氣明白不過的告訴我們:墨子是楚國人。他在同弟子談論本國當代史上發生的事情,所以用不著寫明葉公、白公的國別。若墨子是魯國人,按古代的語言習慣就應該是:“楚葉公子高”,“昔楚白公之禍”了。

其六,墨學出於夏禮,這是人們所公認的。《墨子》有《節用篇》。《孟子》稱“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節用,禹之教也。孔子稱“禹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莊子》稱:“禹親自操橐耜而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風,櫛甚雨。”《列子》稱:禹身體偏枯,手足胼胝。呂不韋稱:“禹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墨子》有《節葬篇》。《韓非‧顯學》稱“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節葬亦禹法也。

《屍子》稱禹之喪法“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澤者葬於澤,桐棺三寸,制喪三日。”《淮南子‧要略》稱“禹之時,天下大水,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閑服生焉。”在文字及記述工具不發達的古代,所謂夏禮,主要是通過融匯為風俗習慣而傳承的。墨學尊崇和繼承夏禮,它只能產生于具有夏文化傳統的地區。夏文化的發源地在嵩山周圍。“河南省的西部,即黃河中游南岸的伊、洛、汝、穎流域是夏人的最重要的活動中心之一。”“周武王所說的‘有夏之居’就在今天河南西部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汝、穎流域。”(黎虎《夏商周史話》)禹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夏啟大會諸侯于鈞台(今河南禹州)。夏代,以潁川為中心,周圍包括南陽在內都是夏人居住的地方。經商,曆周,至春秋戰國,這裏仍保有著濃重的夏文化傳統。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穎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天之遺風。穎川敦厚,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穎川,故至今謂之‘夏人’”。魯陽北接嵩山、洛汭,東臨夏啟鈞台,在夏族早期活動的區域內,秦漢屬南陽,與穎川郡毗連,處於保持著夏禹遺風的“夏人之居”範圍之中。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代,魯陽尚保有夏文化遺風,被稱為“夏人”,那麼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從文化土壤上看,墨學只會產生在這裏,墨子只能是魯陽人。而魯國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周禮占絕對統治地位。周文化的土壤孕育產生的是崇尚周禮的儒學。因而,孔子說:“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周之禮尚文,又貴賤有禮法,其事具《周官》、《儀禮》、《春秋傳》。與墨學節用、兼愛、節葬之旨異。若硬把墨子說成是魯國人,那就難免有移花接木之嫌了。

要之,墨翟不是魯國人,而是楚國魯陽邑人,即今河南魯山縣人。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13&cid=13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