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qwdqd.jpg 

墨子節用觀的現代啟示

紅袖添香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981&cid=20

(一)引言

對於中國思想認識史來說,2005年的確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年份,建立節約型社會口號的提出,無疑令人振奮,這標誌著過去我們在小學教科書上所讀到的“中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對於基本國情的認識已經成為了歷史。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擴張,經濟的飛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準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中國一下子成為了地球上的消費大國。其實,作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這一天遲早要來的,只是個時間問題。然而,這一天提前來到了。除了進口電子產品進口高技術之後,中國開始進口糧食、進口煤炭、進口石油這些基本生產生活資料,用電量也在以高速度增長,儘管中國每年在建的發電裝機容量也在高速增長,但是用電量的增長速度更快,尤其是每年的東、夏兩個季節到處拉閘限電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人們開始反問,中國到底咋啦?

以亂采濫挖,亂砍濫伐為代表的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開採利用,道路交通及交通工具的超負荷運轉,以及政府體制觀念陳舊落後而導致的人才資源得白白浪費和腐敗現象洪水猛獸般的氾濫,導致了國家每年以2個百分點的國民生產總值去應付那些由此而導致的礦難、交通事故,以及洪澇災害、地震、傳染病、氣候異常等自然災害,這些都在無條件的消耗人們用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資源,更有由此而使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生命被無情的吞噬!

時至今日,人們才認識到無節制的能源開採與消耗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享受,相反,它是有反作用的。這種反作用還不僅僅表現在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將對我們未來的生產生活來來巨大的影響!中國有8億多農民,他們正在一天天擺脫貧窮落後,走向溫飽小康,這是世界上正在成長的最為龐大的一支消費隊伍,他給我們未來帶來的並不是樂觀。

一方面資源和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吃大喝,大擺大顯,超現實的高消費,在錯誤的面子觀身份觀地位觀等錯誤思想的引導和促使下,鋪張浪費現象比比皆是有恃無恐,中國人真的富了嗎?富了就應該浪費嗎?沒有,我們依然徘徊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我們的各項人均指標跟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官方不是經常在報導,我們要趕上美國還要20年的時間,我們還沒有資格擺闊,就說不上浪費了。

所以,建立節約型社會口號的提出可以說是人們基於現實現狀的共同認識,一旦提出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可以說它是因時因勢而發,是對基本國情的再認識的基礎上,居安思危惠及子孫後代的口號,是深入國情民心的。報刊雜誌,廣播電視,以及一些其他傳播媒體紛紛大肆宣揚傳播,烘染氣氛,目的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人人都講節約人人都在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

過去的已經過去,而且成為了歷史,我們不能夠為歷史負責,但我們可以為我們的今天負責為我們的明天負責。歷史的作用就在於告誡人們,要記住教訓以史為鑒,更好的開拓未來。這時候我們就會悄然記起兩千三百年以前的墨子及其學派來。他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以唯物的眼光深刻認識到了資源之與能源消耗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墨子其人

墨子(約前468—376年)。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思想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不脫殷周傳統的思想形式,但賦予“非命”和“兼愛”的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愛有差等”說,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由親疏貴賤之別。其本人更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事件精神。他的“非攻”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向。他的“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飾利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

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初步認識到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並提出了“尚同”“尚賢”的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常賤”,企圖用上教瞎說的方法說服當時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勞動者和小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
“尚賢”、“非攻”、“兼愛”作為他的核心思想,體現了當時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掠奪戰爭的意向,而且它也為他的學說和思想的實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周孝王1年,(西元前440年)墨子約二十九歲,成功的租了止楚國攻打楚宋,這也是他的“非攻”思想在實踐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周威列王23年,(西元前403年),墨子至齊,阻止了齊太王田和伐魯;周安王9年,(西元前393年)墨子第三次出面阻止魯陽文君攻鄭。西元前439年,墨子獻書給楚惠王,惠王讀過後稱為“良書”,表示雖不能按書上所說的去作,但願意把墨子當作賢人供養起來。墨子認為“道不行不受其賞,義不聽不處其朝”,於是辭行。西元前438年,墨子回到魯國,越王來迎,準備拿出封地五百里,請墨子到越國來教導自己。墨子認為,去不去越國,關鍵在於自己的主張和建議能否被接受,而不在於封地和賞賜的多少;如果為了封地和賞賜去越國,那就等於出賣自己的思想和主義,如果是出賣思想和主義,隨處都可以去,何必要到越國呢?

可以說,墨子以他的實際行動實踐了他曾經說過的:“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的人生哲言。他的“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飾利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在他傳世的僅僅53篇文章中,就有《辭過》、《節用》、《節葬》三篇文章專門論述其節用觀的,他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節用觀的思想家,可以說它就是我國勤儉建國理論的鼻祖了。如果站在今天看過去,它的確是一位偉大而英明的思想家!

由於所留下的史籍太少,墨子的出生年月和當時的國籍至今沒有定論,這已經顯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已經得到了更大的繼承和發揚。建立節約型社會的宣導,雖然沒有強制性,也沒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起來,但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作為深入國民之心,而且惠及子孫後代的一項倡議,他的意義並不亞于漢武帝當年所實施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義。

墨子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也許是他的學說過於接近平民百姓,因而或多或少的觸犯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漫長的封建社會所掩埋,因為有些觀點與儒家學說相對立,在漢朝,被當作異端邪說,差一點遭遇滅頂之災。尤其是他的“節用”觀,與封建地主階級所施行的及時行樂和大肆享用的觀點幾乎格格不入,所以,其思想觀點受到攻擊和阻止就可想而知了。

(三)墨子及其“節用”觀

墨子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開放文藝最為繁榮,然而政治上卻分崩離析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一方面奴隸制度已經開始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迅速成長起來,豪強兼併,連年戰爭不斷,經濟消耗嚴重,中下層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另一方面,新興的地主階級激勵擴張土地,擴張勢力,爭奪士客,生活極度奢華鋪張,社會物資消耗無度,僅僅一個孟嘗君門下就有三千多白吃白住不幹活的食客,其他豪強地主就可想而知了;三是厚葬久喪之風極度盛行,消耗人力物力極為嚴重。這種現象我們透過近代所發掘的古燕國都城與墓葬,平山中山王陵墓,以及秦始皇空前絕後的陵墓就可以得到實物的證明(那些規模宏大的墓葬裏面出土了難以數計的、精美絕倫冠絕古今的金、銀、銅、玉、陶質的禮器、酒器、樂器和日常用品);四是由於上述各種原因,人口的急劇減少,尤其是生產人口的猛減,而消費人口卻不斷增加,因此而造成了生產與消耗的極度不平衡。

在這種背景之下,墨子提出“非攻”,“節用”的觀點,無疑是站在了歷史的制高點上,切中時弊,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儘管他的“非攻”“尚賢”,“兼愛”等思想受到了當時封建地主階級的認同和重視,曾經與儒家的儒學被韓非子稱為當時的“顯學”。然而他的“節用”的觀點卻由於嚴重影響並抵觸了地主階級的直接利益,所以就沒有被引起重視。這也難怪,就後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史也沒有將他的“節用”之觀點用於治國之良策。

說到這裏,我們就不得不佩服我們那位偉大的始皇帝了,站在春秋戰國的末期,也許他已經深刻認識到了生產與節用的關係,對於他偉大的事業的深遠意義。他就是採用“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變的強大起來的。商鞅變法的三大措施中,有兩項就直接關係到社會物質的大生產,整頓田畝,與民生息,從而使他的國家物豐民殷,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物資,才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去打敗其他五國而統一六合的。可惜的是到了晚期,他和他的後代們反噬其道,以至龐大的帝國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真可謂歷史之悲啊!

墨子在《節用》、《節藏》、《辭過》以及《七患》等文中集中論述了他的“節用”觀。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總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又回到實際中去,從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著手,以衣、食、住、行、用度、喪葬、交媾等於人們密切相關的生活小事件為典例,上溯股聖賢,下追後來的生活,深入分析,認真探討,總結上升為有關國家社稷存亡的大道理。
  
一以民為利的總原則

墨子儘管與儒家思想唱反調,甚至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攻擊,但他卻師出儒門,繼承和發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國家以民為重這一點上還是有共同點的。民富則國強,民窮則國衰。人民群眾才是物質財富真正的創造者,只有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利益,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才能夠調動起來,才能夠生產和創造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反之,則會構成極大的破壞力,與國與民均為不利。

 “是故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佛為。”(《節用》)。意為聖明的君主,在衡量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的時候,總是以是否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作為衡量標準,如損則止,無損則興。如此之句,在該文中連續出現,每舉一例,則以此語作結。以此語起首,以此語結尾,通篇以此語為中心而設論。墨子列舉了大量春秋戰國以前諸多聖賢君主愛民立過的實事來作為佐證,可見他是以利民與否作為作為他“節用”觀的最高準則的。

墨子在《七患》中說:五穀是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也是君王用以給養的東西。如果百姓沒有了依存的東西,國君也就沒有了給養;百姓沒有了糧食,就不能侍奉國君。所以,糧食不能努力生產,土地不能不努力耕種,用度不能不盡可能的節儉。五穀都豐收了,那麼各種美味都可以讓國君享用,如果五穀不豐收,那麼就什麼也享受不到。

他還進一步說;到了饑饉之年,,大夫以下的官員都要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一;旱年時就減去五分之二;凶年時就減去五分之三;匱年時就減去五分之四;饑年時就沒有俸祿,僅僅供給吃飯而已……

這是在委婉的告訴統治階級,生產與節用的重要性,如果不注重,就會鬧到連自己的吃飯問題都會成問題的地步的!百姓是生產的主力軍,而他們這些統治階層是消費者,百姓利則生產興,反之則衰,生產衰則用度匱,用度則國家亡。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手工業剛剛興起,國家仍然是一個純農業社會,生活用品的攝取仍然依靠耕種土地,因此,農民仍然是生產的主力軍。農民就是社會物質的主要生產者和創造者,也就是說,農民就是國家的根本。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就是損害了國家的根本利益。

後來站在封建繁榮社會巔峰的唐王朝李世民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是一句名言,是對兩千多年封建王朝成敗興衰致原因的高度描述和總結,當傳之千古而波及四海。

二因需而設的生產觀

墨子在《辭過》中說:“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埠而居,穴而處,下濕潤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是說古人不知道建築房屋時,靠近山丘,挖洞來住,地下潮濕而又傷身體,所以,聖明的君主才建造房屋給他們住。

“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清,。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制絲麻,布卷以為衣。”意思是說,古人不知道縫製衣服時,披著獸皮,系著草繩,冬天不輕遍不暖和,夏天不輕遍不涼快。聲明的君王認為不合人情,所以教誨婦女,整治絲麻,編制布匹,用來製作衣服。

“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意為古人不知道製作飲食時,吃的是果實莖塊,分散居住,所以聖明的君主就教導男人耕耘種植,來生產百姓用以吃用的食物。

 “古之民未知舟車時,任重不移,遠道不致,故聖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是說古人不知道製造車船時,重的擔子不能搬運,遠路不能到達,所以聖明的君主便來製造車船,以方便百姓辦事。

在這裏,墨子告訴我們兩點,一是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有他的產生的客觀理由;二是由於需要而產生的事物才是合理的。人們之所以製造衣服房屋是因為季節的變化寒暑難抵雨雪風沙難擋,改革飲食是因為人體健康的需要,製作舟車時因為要涉水遠行。這是最樸素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必需的。當然人的欲望是無邊無際的,所以需要也就可以無邊無際。但是,除基本的需要之外更高更遠的需要就是奢侈浪費了,它不是必需的,是可有可無的,在古代凡是聖王明君是反對的。

如果消費與人口、資源以及現實生活的基礎基本相符,則不會出大的問題;如果消費超出了人口、資源以及任夢的現實生活基礎就一定會出問題。這就是墨子要告訴我們的基本道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內大興土木修築宮殿,生活極端豪華奢侈,在宮外修築長城致使大批民工移勞工地,生產人口嚴重不足,所生產的社會物資與社會所消耗的物資嚴重不平衡,致使強大的秦帝國僅僅存活二十來年便土崩瓦解。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史,如此之事例比比皆是,時而興時而衰,如果深究起來,也不會逃脫此理的。

“是故古者聖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車輪鄆匏,陶冶梓匠,是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佛也。”意為凡是所生產的器物用具足以供給百姓使用就可以了,各種增加的費用若不能夠增加百姓的利益,聖明的君主是不會去做的。

生產的目的是因為現實生活的需要。那些超出現實生活需要的生產就是浪費資源了。墨子在其《節葬》一文中對當時流行的厚葬久喪的風氣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地分析和批駁,深刻地指出,厚葬久喪于國於民都只能由百害而無一利。為厚葬久喪所所進行的一切勞動和大量物資的消耗就是一種超出現實生活需要生產和消耗。無論是現實生活所需要的還是現實生活所不需要的,凡是生產必然要消耗資源的,而資源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資源而為了那些無限的現實生活根本就不需要的事情去生產,的的確確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人類社會應該群起而制止才對。

當然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欲望密切相關的。常言道欲望無止境,說的是對知識、人類的無知領域以及人類所追求的事業,而並不是對物質享受方面的無止境的追求。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人敢肯定地說對於物質享受無止境的追求會給人類帶來好處的,絕對沒有。

三以適為度的消費觀

 “是故聖王作為宮室,便於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於身,不以為辟怪也。故節欲身,誨於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墨子辭過》)
修建房子是為了生活的方便,而不是觀賞和享用;製作衣服是為了身體的方便,而不是為了顯奇示怪。這就是墨子對於消費的度的把握。

對於飲食他說:“能夠充饑增氣,強健身體,耳聰目明就可以了……”

對於衣服他說:“冬天穿天青、紅青色的衣服,又輕便又暖和,夏天穿葛布衣服,又輕便又涼爽,就可以了……”

對於車船他說:“古代聖明的君主是因為大河深谷不能渡過,路途遙遠不能到達,於是製造車船足以行駛就可以了……”

對於喪葬他說:“衣服三件,足以讓屍體腐爛在裏面;棺木三寸,足以讓屍骨朽爛在裏面;墓穴,深不要達到地下水,屍體腐臭的氣味不散發出來就可以了。死人已經埋葬,活著的人就沒有必要再長久的哀喪……”

“辭”者,謝絕杜絕之意,而“過”者,就是過錯的意思,在這裏作為過度來理解比較合適。在《辭過》中,他列舉了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在吃、穿、用度上大講排場極度奢侈豪華的場面,深刻地指出了由此而引起的上行下效,敗壞了民風,消耗了國家,最後導致國家的滅亡。從而提出了他“是以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瞻也。”的節用之觀點。

節用並不是不用,而用也不能夠太過於奢侈,這就有了一個度的把握的問題。需要和適度就是墨子所追求的節用的尺度。一切的吃穿用度只要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就可以了,超出基本需要甚至於超出很遠,那就是奢侈和浪費了。必定會引來生產和消費的不平衡,就會造成物資匱乏,引起國亂的。

在談到統治者蓄妾養妻的問題時,他說:“真天壤之情,雖有先王不能更也。”意思是說自然的規律是無法更改的,即就是再聖明的君主都無法改變。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節用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用度之法。

有一篇報導在評論成都人對汽車的消費觀念時說,汽車嘛就是代步的工具而已,其基本的作用就是代人行步,所以就沒有必要買那麼昂貴的,五萬元的汽車和五十萬五百萬的汽車在代步這一基本功用上是一樣的。中國人很講究面子,要買汽車就一定要買昂貴,即就是貸款也要買高規格的,因為它代表身份和地位。我們這種掙死牛摔破車的面子觀,就促使很多人去超現實的消費。在中國,企業破產、工人下崗,然而老闆卻賓士奧迪、鮑魚XO的現象遍地皆是。國家行政事業公務接待何嘗不是如此,這也是老百姓始終無法改變,對行政官員有看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有關報導,在中國僅一年的公務車消費就達8000多億元,它是全國農業全年產值的將近3倍多。而在日本,除了中央級別的官員以外,其他的公務員都是乘坐公共交通的。這一方面與他們國家的交通擁擠私家車的擁有量有關,但是更多的卻是與他們國家宣導的清苦生活風尚有關。

墨子因須設用,平衡消費的觀點,對於中國今天的現實生活無疑有著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四)日本之與李世民

沒有去過日本,只是在影視作品和文藝作品裏多多少少的有了些瞭解,知道了這個島國的人民崇尚禪道,生活儉樸,勤奮精進。

60多年前的那場日中戰爭,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以至到百年以後留給兩國人民內心深處的傷痕也難以癒合。戰爭是人人都痛恨的,但是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小島國,發動那麼大規模戰爭的能力不得不令人嘆服。戰爭帶給雙方的不僅僅是內心的創傷,更直接的則是對於國內能源的巨大消耗。一場戰爭可以催跨一個國家的以至於讓他幾十年甚至於上百年不能夠恢復元氣。然而在日本不是這樣的,它僅僅用了不到二十年,就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而且一直保持到現在,這相對于它的人口資源來說簡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然而事實就事實,誰也不能否認。我們只能對它的文化傳統作深入地思考,因為無論物質世界怎樣的發展,意識形態總是它不可缺少的原動力。

無疑,日本以她敞開的胸懷來擁抱世界。他向美國學習軍事,向歐洲學習科技,向中國學習文化,然後把它雜糅起來加以吸收利用,從而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郁達夫先生在他的《日本的文化生活》一文中曾經做過這樣的描寫:“刻苦精進,原是日本一般國民生活的傾向,但是另一方面哩,大和民族,卻也並不是不曉得享樂的野蠻原始人。不過他們的享樂,他們的文化生活,不喜鋪張,無傷大體;能在清淡中出奇趣,簡易裏寓深意……”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日本刻苦精進生活儉樸的基本民族文化內涵。開放的胸懷再加上刻苦精進的民族精神,它發展的速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難理解了。我們並沒有去過日本,但是我們從日本人清淡的生活作風中也可以體會到這一點的。即使成為世界第二富國的日本人依然過著清單簡樸的生活,並不是不喜歡享受不懂的享樂,而是這種傳統民族精神有著他深刻現實背景,那就是資源的短缺。正是這種現實的背景是他們有著一種深深的憂患意識,從而成就了他們刻苦精進的民族精神。

東方文化的發祥地在中國,日本文明的源頭也在中國,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然而他們卻能夠取長補短充實自己發展自己,而我們這個東方文明的發祥地,卻駕著歷史的戰車走一陣跑一陣又退一陣,一波三折,躑躅前行。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還是處在一種半封建半奴隸的社會形態,一場改革不僅在社會制度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思想意識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明治維新的原動力仍然來自中國,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日本一年創造的生產總值超越了中國很多,而它的面積卻只有中國的二十分之一,人口僅僅是十分之一。世界上跑的汽車十輛之中就有三輛來自日本,電子產品遍佈全球,可他們依然很好的保持著刻苦精進的精神,實在是值得我們去向他們學習的。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其上至政府高官企業管理者,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在過著儉樸清淡的生活,始終保持著警鐘長鳴,而我們這些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民就更沒有理由去鋪張浪費了。

其實,在我國封建歷史上也有過諸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幾個社會的全盛時期,然而在這些全盛時期的的封建君主們,卻都是厲行節約,勵精圖治的。以唐太宗李世民最為有名。吳兢在《上貞觀政要表》中曾盛讚當時的社會說:“……自況孤兒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隨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王、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

足以見當時的唐王朝繁盛狀況,後來歷史曾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來形容當時的社會安定形勢。可李世民卻說:“至如雕鏤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驕奢,則危亡之期可立待也。”他的飲食非常的簡樸,曾經多次拒絕大臣們提出的為他修建宮殿的建議,說:“把宮殿樓宇修建的又高又大又豪華,到處去游賞園林池台,這時是帝王所希望的,而為百姓所不希望。帝王希望的是放逸享樂,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勞苦耗財……上邊有所喜好,下邊必然做得厲害,大家爭相無限制的放縱淫逸,很快就會導致滅亡。”

可以說它也是我國歷史上勵精圖治勤儉建國的典範了。而在唐朝,日本派往中國長安的留學生是最多的。


(五)墨子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據統計,春秋戰國初期中國的總人口只有2000萬(相當於現在我國一個小省的人口),而現在我國人口突破14億。墨子離開這個世界已經有2480多年了,然而在今天,地球人口已經突破60億(科學家的測算,地球所承載的人口是50億),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卻逐年在減少,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對於人類的今天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於佔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一而國土面積只佔有世界十分之一的中國來說,就更顯得迫在眉睫了。
   
啟示一:憂患興國儲物備國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於慮,而後作;征于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說過的一段話,是說為國事者當處處為國著想,時刻警醒,衰而思興,興而慮衰,這樣才能夠是國家保持長久的興旺平安。其中“生於憂患,死于安樂”一句已成為婦孺皆知的至理名言,曾經激勵過無數的仁人志士自警自勵以某國是。

其實,在我國民間,即使最平常的老百姓也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憂患意識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潛意識,沒有哪一個正常人沒有憂患意識的,然而難得是一生都具有憂患意識,尤其是在事事順利興旺發達之事也具有憂患意識就更難得了。所以墨子說:“古者明王聖者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悔世而不倦。”官做得越大,管理的地方和人口就越多,所要考慮的事情也就越繁雜,所以也就越要時刻警醒,終身不滿足,臨死都還不厭倦,這才是聖賢之君所作所為。

墨子在《七患》中列舉了有關國家興衰成敗的七種憂患,說:“倉庫裏沒有儲備的糧食,就不能對付饑荒之年;兵庫裏沒有儲備的武器,既是為了正義,去討伐非正義也是無能力的;城郭修築不完備,就不能自衛;內心沒有細密的思考,就不能應付突發事變。”認為作為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資儲備,人們的心裏也必須要有防患意識,這樣才能夠做到有備而無患。

人為之害不能不防,自然之害更不能不防。人為之害是由於人們做事草率馬虎違返自然規律所造成的,只要人們做事處處小心深謀遠慮,事事為民利著想,則人為之害就完全可以避免。從今天的現實裏看,有時候有些自然之害也來自人為之害,就如我們對植被的破壞舊會引起洪水的氾濫、氣候的變化、甚至與地震的發生。“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穀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如果我們沒有很深的憂患意識,即使再聖明的君主也是無法阻擋自然災害的發生的。所以說,“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啟示二:以上示下教誨於民

節用思想,在於它能夠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尚並付諸實施,否則就是空話一句,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風尚也並不是由哪幾個人喊幾句口號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事情,一種風尚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了的。它需要全社會的所有成員都去瞭解、去認識、直到最後自覺地接受。尤其是這樣一種以控制人的欲望而才能夠達到目的的活動,再加上傳統思想文化中一些諸如面子觀身份觀地位觀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要讓人們去自覺地遵守,是有一定難度的。

對於一個國家它的所有的國民都在看著國君的行為,在一個縣裏,全縣群眾的眼睛都在看著縣官的行動,而在一個村子裏面,全村人的眼睛都在盯著村長和長者的行動。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就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之而下亂者!”

墨子在談到當時諸侯各國君王在飲食方面奢侈浪費時說:“大國國君堆放上百個餐器,小國國君也要堆放上十個餐器,占滿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眼睛不能全部看到,手不能全部撿到,口不能全部嘗到。冬天,剩餘的食物會寒冷而凝固,夏天會腐爛變壞。國君如此飲食,手下的人必定爭相效仿……”

不僅飲食如此,穿戴乘車,一切用度都是如此。這樣下去的話,節儉用度的好風尚是絕對不能夠形成的。所以,一種好風尚的形成一定是要自上而下的展開,方能夠最終成功。

民間有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說法,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不僅僅是一種風尚的提倡,其他諸如言、行、德、教、法等等行為,都是如此。

現在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說為啥黨風如此懷?原因都在主席臺。這種說法不一定準確,但卻有它的道理。我們現在的有些領導的做法的確讓老百姓疑惑。只要站在主席臺上,總是要講,要做廉政的典範要做愛民的典範要做守法的典範要做借鑒節儉典範等等,然而他們確實是怎樣做的?一個人下鄉檢查工作,隨員幾十人,汽車幾十輛,地方官員幾十裏之外等候迎接,前呼後擁,警車開道,鬧得真是雞犬不鳴。更有甚者,把正在上課的小學生也叫出來,敲鑼打鼓,夾道歡迎。住一晚賓館幾千元,吃一桌飯幾萬元,坐一輛車幾十萬乃至上百萬,而中國大部分地方的老百姓還在為了孩子的幾千元的上學費而四處奔波。還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還在饑餓中掙扎。
   
啟示三消費平衡物豐國富

我們平常說,國泰民安,其實應該把它反過來說才對,是民安國泰,民安則國泰。民以食為天,吃穿用度豐則民安,吃穿用度匱則民亂,民亂則國衰,自古如此。

所以墨子說,五穀是百姓賴以生存的的糧食,也是國家給養的東西。如果百姓沒有了給養的東西,那麼國家也就沒有了給養的東西。所以,糧食不能努力生產,土地不能努力耕種,用度不能不儘量節儉。一個國家所生產的物質資料總是有限的,如果合理消費,節儉用度,總是會有多餘的物資儲存起來以備國難;如果消費奢侈,浪費嚴重,就會出現物資匱乏的現象,國家的有限資源就會得到過渡的開採,那樣是會給國家帶來災難的,這就是墨子傳達給我們的資訊。儘管時隔千年,今日的世界已經是一個物資大融合的時代,全球共用是一個顯著特徵,但是墨子的提醒對於全球人民來說也具有偉大的意義,對於我們這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來說,就更具有其重要性了。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854794.jpg 

 胡適是怎樣介紹墨子學說的

 陸建華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900&cid=22

 

胡適研究墨子、墨家的成果集中於《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是我國近代以來第一部運用西方哲學觀點和方法系統闡述中國古代哲學的著作。在該書中,胡適以實用主義哲學的眼光敍述和評判墨子學說。

胡適分墨子學說為三部分:墨子的哲學方法、三表法、墨子的宗教。由墨子生於魯國,正逢儒家學說盛行之時,胡適斷言墨學與儒學有關聯,墨學的許多觀點是對抗和批評儒家的產物,在介紹墨子時,有意於儒墨對比。

在胡適看來,“儒墨兩家根本上不同之處,在於兩家哲學的方法不同,在於兩家的邏輯不同(”《中國哲學史大綱墨子關於“墨子的哲學方法”,胡適認為儒家追究目的、結論,探討是“什麼”;墨子追究方法、原因,探討“怎樣”“、為什麼”。而墨子所探尋的原因、為什麼,就是事物所具備的效用:“墨子以為無論何種事物、制度、學說、觀念,都有一個‘為什麼’。換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個用處”(同上)。

這樣,墨子哲學的方法便是“應用主義”或曰“實利主義”的。但,墨子的“用”和“利”又不是常人誤解的“財用”和“財利”,是指有用於、有利於“改良人
生的行為”“、增進人生的行為(”同上)。關於“三表法”,胡適認為它是墨子的“論證法”,是“邏輯”的應用。三表之中,“實際應用”,即“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是最後一表,最受墨子重視。

三表弊于忽視事物的長遠價值,囿於耳目聞見,尤其是平常人的所見所聞;三表的貢獻在於注重效用,注重歷史的、現在的、將來的經驗,而經驗是科學之根本、效用是驗證“好”和“善”的標准。

關於“墨子的宗教”,胡適認為墨子是創教的教主,兼愛、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用、節葬、天志、明鬼等均是“墨教”的信條。其中,天志是墨教的根本和起點,尚同是墨教的終點,“天志就是尚同,尚同就是天志”。

至於墨教諸條在墨子學說中的地位,胡適說,墨子的哲學方法和三表法是“墨子學說的根本觀念”,上面所列的信條“都是這根本觀念的應用”(《中國哲學史大綱墨子》)在闡述墨子學說的上述內容之後,胡適對墨子學說作了總體評價,並分析了墨子由哲人變成“教主”的緣由:“‘墨教,的教條,在哲學史上,本來沒有什麼重要。

依哲學史的眼光看來”,這些信條“都是墨學的枝葉。墨學的哲學的根本觀念,只是前兩章所講的方法(即墨子的哲學方法和三表法引者注)墨子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只在於他的‘應用主義’。他處處把人生行為上的應用,作為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兼愛、非攻、節用、非樂、節葬、非命都不過是幾種特別的應用。

他又知道天下能真知道‘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的,不過是少數人。其餘的人,都只顧眼前的小利,都只‘明小物而不明大物’。所以他主張一種‘賢人政治’,要使人‘上同而不下比’他又恐怕這還不夠,他又是一個很有宗教根性的人,所以主張把‘天的意志作為‘天下之明法’,要使天下的人都‘上同於天,。因此哲學家的墨子便變成墨教的教主了(”同上)。

由於胡適斷定《經》上下與《經說》上下、《大取》、《小取》為所謂惠施、公孫龍時代的“別墨”所作,且統稱這六篇為《墨辯》。胡適於《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另有“別墨”篇(即第八篇)專論此六篇文章裏的認識論和邏輯學思想,高度評價“《墨辯》六篇乃是中國古代第一奇書”,肯定墨家名學(即邏輯學)在世界和中國邏輯史上的重要地位,兼及墨家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參見《中國哲學史大綱別墨》)。我們從胡適對《墨辯》的評價,不難看出他對墨子《經》上下(我們認為《經》上下為墨子自著)的讚歎。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適.jpg

胡適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兼愛,胡適的追求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763&cid=22

 

胡適很喜歡“談墨”,他認為“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訂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如今講墨子的學說,當先知墨子生於何時。”其中的兼愛思想成了胡適一生的品德。胡適還認為“天人感應”是漢代儒教的根本教義,而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響。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父親是胡傳,字鐵花,官至臺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母親馮順弟。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于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于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通過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考試,同年夏天回國。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南港)院長等職。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征”的治學方法。

思想與學術

胡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約翰•杜威,使其終生服膺實驗主義(杜威式的實證主義)(pragmatism)哲學。北大學生對教師素來挑剔,北京大學學生顧頡剛介紹傅斯年去聽胡適上課,以決定要不要將這個新來的留學生從北大哲學系趕走。傅斯年聽了幾次課以後,他評價胡適:“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於是胡適留在了北大哲學系。

胡適很喜歡“談墨”,他認為“欲知一家學說傳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訂這一家學說產生和發達的時代。如今講墨子的學說,當先知墨子生於何時。”其中的兼愛思想成了胡適一生的品德。胡適還認為“天人感應”是漢代儒教的根本教義,而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響。1921年,梁啟超將作品《墨子》箋注輯為《墨經校釋》四卷,送請胡適作序。胡適在這篇長序讚美任公的貢獻,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墨子不曾見到戰國名將吳起的死——吳起死時,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學已是一種宗教。任公常說:“績溪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適之”。

新文化運動

1917年,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石破天驚,引起很大反響。後來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當時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給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卻因此造成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1917年)、《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8年)等論文,認為“……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做國語的文學”,主張“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被譽為“文學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鄭振鐸語)。1919年三月,守舊派林紓在給蔡元培的信中攻擊白話文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 據此則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

1920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嘗試集》的新詩充滿試驗性質,並不成熟。詩人余光中認為“胡適等人在新詩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歷史的,不是美學的”。

第一個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確立了現代話劇的新形式。劇情裏女主角留下“孩兒的終身大事,孩兒該自己決斷”的字條,與戀人離家出走。這是受易蔔生《玩偶之家》的影響。

他的小說《一個問題》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第一個流派“問題小說”,“問題小說”的代表作家有葉聖陶、羅家倫、楊振聲、冰心等。

哲學研究

胡適在中國現代學術方面,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他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他以其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僅寫到先秦,但一生也沒有寫下卷,被譏是“善著上卷書”。蔡元培讚揚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長處是“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統的研究”,稱其為“第一部新的哲學史”。馮友蘭多次肯定《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它表明“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頁)。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f.jpg

墨子與柏拉圖:中西文明的不同守望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993&cid=24 

 

中國的王權專制主義與古希臘的民主制都有一個歷史的演進過程。中西兩大文明系統的不同之處,最初在於它們所植根的自然環境有著天然的本質區別。這種觀點雖然有著“環境決定論”的色彩,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越是處於人類的遠古時期,自然環境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就越大。從墨子與柏拉圖所勾畫的不同“理想國”中,我們分明看出,中西文明分屬人類文明的兩極,它們所遭遇到的“煩惱”,其實能夠從文明的另一個極找到答案。他們互相實踐著他們所“憧憬”的完全不同的生活,雖然他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困局之中。

也許,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模式。


歷史上的西方人曾經對中華文明奉若神明,渴望變革自己的文明模式,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並且根本性地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1840年以來,中國人在與西方文明的衝突中,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從中發展到對自己的文明模式感到懷疑,渴望在變革中實現超越。

中國人幾乎是被迫向西方學習的。今天的中國人,汲取了西方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而且並沒有出現像上個世紀的中國先輩所憂慮的那種“全盤西化”的局面。中國人同時運用他們傳統的智慧和現代世界文明中所蘊含的智慧,實現了超常規的崛起,中國文明優越性的一面再次令西方人刮目相看。

然而,中國文明的“劣根性”並沒有消失,而且還有借中國崛起的機遇再次“發揚光大”的可能。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否則,中國崛起的一切成果同樣會在傳統糟粕的沉渣泛起中再次淹沒。

人類各民族文明的發展只有相互競爭的過程,沒有一種終極意義上的競爭的終點。在此過程中,中西文明如兩個相鄰的夥伴,相互守望著。

 古希臘文明之所以能夠孕育出人類最早的民主思想,雖然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但與中國文明相對的幾大因素卻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與中國大陸文明、農業文明、宗法文明相對應的海洋文明、工商文明與城邦文明共同推動了古希臘人成功地脫離了母體文明的堅硬外殼,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小孩”。

關於孕育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我曾在《大陸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農業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宗法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等系列文章中作了論述,本文不再細述。

發達的海洋文明、工商文明與城邦文明

希臘文明最早起源於愛琴海地區,它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位扼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衝。地理環境的特色為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島嶼密佈,有溫和的地中海氣候,冬雨夏爽適合橄欖、葡萄生長,發達的航海業便於和東方先進文明取得聯繫。克里特島橫列在北非和希臘之間,西元前3000年已向青銅文化過渡。西元前20世紀已合併奴隸制小國,建立以克諾斯為首都的統一王朝。當時首都即有人口10萬,農業、工商業和航海貿易相當發達,同埃及、小亞、希臘半島已有頻繁的經濟與文化交往。王朝擁有強大的造船業和艦隊,獲有海上霸權,其勢力範圍東自小亞,西至南義大利。

到西元前6世紀末,希臘部落組織逐漸讓位於城邦,其他社會等級起來向貴族階層發起挑戰,工商業開始發揮重大作用,希臘殖民地遍佈整個地中海沿岸一帶。造成這些變化的一個基本因素源於希臘地區的地理特點。希臘地區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沒有如中國、印度、中東那樣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廣闊的平原,只有連綿不絕的山脈,這不僅限制了農業文明的發展,而且將農村地區分隔成了若干互不相連的小塊。由於土地上很難產生人們生存所必需的農業產品,各小塊間也不像中國那樣互相攻伐以佔有更多的土地而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因而,希臘沒有那種中國式的地理政治中心。許多小城邦就是這樣形成的,彼此較為隔絕,而又生機勃勃地獨立存在著。

開始時,這些城邦主要靠自給型農業、放牧和捕魚為生,但到西元前8世紀初,這種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由於人口壓力而遭到破壞。渴望土地的農民不得不到海上去當海盜、商人或是殖民者。到西元前5世紀時,包括黑海在內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環布著繁盛的希臘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為與母邦一模一樣的海外城邦。殖民地的建立引起一個最後改變整個希臘世界的連鎖反應。殖民地用船把把以穀物為主的各種原材料運到人口過剩的希臘本土,作為回報,得到酒、橄欖油和諸如布和陶器之類的製成品。這種貿易使希臘本國的經濟急速發展起來。

西元前8世紀中葉從小亞到希臘半島已星羅棋佈地建立了408年城邦。城邦原由衛城發展而來,是以一個城市或大村鎮為中心、有獨立主權的奴隸制小國,最大的城邦其巴達國勢最盛時領土面積也不過8400平方公里,雅典城邦面積只有2556平方公里。多山隔絕、海陸地形分割的地理條件,這些因素都使希臘城邦沒有統一的專制王權。諸城邦各自獨立,是多中心的,但互相之間又有密切的經濟聯繫和民族文化的統一性。由於希臘城邦的奴隸制是小規模的、分散型的,因而更需要加強各城邦之間以及同外部世界的工商貿易。由於有著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商品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希臘各城邦雖有不同政制,但公民皆可參加公民大會,有相對較多的政治權利。這類政治經濟條件使希臘人有較為開闊的視野、活躍的心智,並能較快、較好地吸收東方文明成果,來創造自身的新文化,從而為希臘古典文明奠定了社會基礎。

雅典民主制的興衰

從西元前5世紀至西元前4世紀中葉的希臘古典文明,是西歐古典文化首次全面鼎盛、奠定根基的時代。科學啟蒙思想的清風先在小亞和南義大利的殖民城邦出現,而後在以雅典為中心的希臘本土擴展開來。希臘城邦的發展是多中心、多樣態、不平衡的。小亞諸城邦較少氏族血緣制的歷史羈絆,工商業發達,又較多直面接觸東方的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從總體上說,當時希臘眾多城邦是有獨立主權、分散自治的,它們採取各種擺脫胞族血緣建制的不同制度,大多有議事會、民眾大會和軍事首長的建制,雖然也有相互之間的征伐稱霸和軍事同盟,但並沒有形成中國式的統一的王權。崛起的雅典,逐步建立、完善工商奴隸主和自由民為社會基礎的民主制度,成為大力推進希臘古典文明的中心。

雅典位於希臘半島南部的阿提卡地區,土壤貧瘠,先民引進橄欖、葡萄種植技術,農業才有發展,它還擁有礦藏和良港等。在邁錫尼文明時期,雅典曾是小王國,多立斯人入侵後雅典被滅絕。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提修斯的改革,應當是在荷馬時期重建國家和立法,它以協定而非征服的方式聯合各村社,建立中央議事會,跨出摧毀氏族制度的第一步;它又將公民分為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三個等級,他們都可參加公民大會,但只有貴族能當官掌權。雅典一度保留國王名義,王權逐漸被廢黜,實權由貴族執政官壟斷。至西元前7世紀末葉,貴族和平民的鬥爭十分尖銳。經過傑出政治家梭倫所領導的改革運動,明確了以私有財產規定公民權利與義務,打擊了氏族貴族勢力。

雅典的政治改革在貴族寡頭派和平民民主派的反復較量中前進。西元前506年選任首席執政官的克利斯提尼,又實行摧毀氏族貴族反抗的較為徹底的政制改革,廢除4個血緣部落,代之以10個新選區,消除氏族關係殘餘;由10選區抽籤選舉產生五百人議事會和十執政官,所有公民都可擔任,擴大了民主;由各選區選舉組成十將軍委員會,軍事執政官為首席將軍;實行“貝殼流放法”,公民大會每年以貝殼投票方式,決定將危害民主與國家安全的人流放國外10年。克利斯提尼被稱為雅典民主制之父。到了伯裏克利時代,希臘民主制達到了極盛。

民主制是希臘城邦奴隸制所創造的一種嶄新的政治形式,代表工商奴隸主和小農、手工業者、自由民的利益。它能給民眾帶來較多的政治權利和較大的社會公共活動空間,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然而,雅典民主制只是人類民主制發展的初級形式,其自身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如民主的範圍不包括奴隸與外邦人,婦女沒有參政權。直接民主和多數裁定的原則顯然是進步的制度,但是缺乏輔之以有關法律的保障,也沒有言論與信仰自由原則和關於公職人員素質的規定,民眾易受情緒支配而產生隨意性,所以才會諸如蘇格拉底被決死的冤案。這種民主制會因“多數暴政”而蛻化變質。

西元前431年至西元前404年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是希臘古典文明由盛趨衰的轉捩點。戰爭使雅典在政治上與經濟地位上一蹶不振。這場戰爭激化了希臘城邦奴隸制的各種內在矛盾,此後在半個多世紀因兩極分化和不斷的黨派鬥爭、城邦之間的戰爭而衰落,最終被大規模的帝國集權型奴隸制所取代。雅典經過短暫的寡頭政制和三十僭主政制後,雖然恢復了民主政制形式,但它已喪失了原有的社會基礎。原由國家供養的兩萬自由民已成為不屑勞動的窮光蛋,民主政治變質為政客弄權的工具,對重振城邦已無回天之力。戰爭的後果造成全希臘的政治秩序、精神生活和道德價值陷入了極大的混亂與危機。

中國式的王權專制主義文化建立在大陸文明、農業文明與宗法文明基礎之上,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少數貴族奢侈的生活需求。因而,貴族文化代言了王權專制主義的利益需求。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王權專制主義走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戰亂頻發,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深刻洞悉中國社會問題之根本的墨子,試圖以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改造中國社會,但他面臨的“敵人”卻是無比強大的,他既要衝破中華民族母體文明中如血緣關係下的宗法制等堅硬的外殼,還要整體面對孕育中國文明的各種“基因”的影響。貴族無休止的佔有欲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源,只要王權專制主義存在於中國的土壤之上,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就永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調和。因而,墨子多麼渴望那些“王公大人”能夠以“兼愛”的思想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競爭的社會制度,從而徹底地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

由於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古希臘人很早就有了“世界性”眼光。他們將海洋作為征服世界的工具,以海外貿易為手段,在繁榮經濟的同時,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在海洋文明、工商文明、城邦文明的共同推動下,母體文明中血緣關係等堅硬的外殼漸漸軟化消退,王權專制主義逐漸瓦解,民主制不斷發展起來。民主制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相對民主地使用政治權利,但被過度濫用的民主權利,則有可能造成多數人的“暴政”,社會同樣也會陷入混亂之中。連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最終死於這樣一種被濫用的民主權杖之下。所有這些不得不令柏拉圖感到困惑。那麼,如何建立一種新的穩定的秩序?

中西早期文明所遭遇的亂局是根本不同的,甚至是互逆的。然而,文明的單一性不可能讓一個民族同時擁有兩種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文化。仿佛在同一個廣場上,不可能同時播放兩種不同完全不同的聲音。

選擇即差異,選擇即命運。自古以來,中西文明就這樣在差異中相互守望著。

墨子與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無法得以實行的,理想與幻想之間本來不過一步之遙而已,但毋庸置疑地,那些思想都代表著他們對於人類靈魂的一種守望。

 

本文史料引自以下書目:

《全球通史上冊》([美]斯塔夫裏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88-9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西歐文明上冊》(姚介厚、李鵬程、楊深著,20-34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8516472_ed7813a173hhg.jpg

墨子有哪些立法和司法主張

 陸建華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856&cid=20

 

墨子重視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重視法律在治理國家、為民謀利和制約君主方面的作用,因而也重視法律的制定和執行,即立法和司法。據段秋關先生研究,墨子以“愛人利人”為標準,提出了四項立法和司法主張(參見楊鶴皋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墨家的法律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年月版)。

一、法律必須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目的。墨子之“利”,指維持或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物質利益,從法律觀的角度理解,含有保障物質利益的權益、權利的意思。墨子處處言“天下皆得其利(”《尚賢中》)“,國家百姓之利”“,天鬼百姓之利(”《尚賢下》)“,為萬民興利除害(”《尚同中,強調公利、眾利,反對害人自利。

為此,墨子用“利”定義“義”:“義,利也”(《經上》),不僅要求立法“利民”“: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非樂》),而且要求執法“利民”:“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

二、法律應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墨子認為“為民興利”的主要表現,就是以法律政令確認和維護勞動者的生存、財產所有和參加政治的權利。關於生存權利。墨子反對統治者搜刮民財和奢侈淫佚,以為政治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民饑”、“民寒”和“不得息”這三大患禍,使民眾獲得生存的權利。一方面,墨子借用“天志”論證生存權利的神聖不可侵犯:“今天下無大小之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法儀》);另一方面,墨子用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非樂上,論證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物質財富的源泉,“賴其力者”的生存權利應受到維護。

關於財產的私有權利。墨子以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堅決反對非法佔有別人的勞動果實,要求用法律制裁這種“不義”行為。他說“:不義”是“虧人自利”“,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非攻上》)。由於墨子對侵犯財產權的行為特別憤慨,他主張嚴刑重罰,甚至提出過“殺盜人,非殺人也(”《小取這樣的命題。

關於“農與工肆之人”參與政治的權利。墨子反對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宗法制度,主張“尚賢”,選任“賢者”來治理國政。他說:“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尚賢上》)“;不党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中》)。這些,表達了平民參加政權和提高社會地位的強烈要求。

三、君主集權的法制統一觀點。墨子把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寄托于天子和賢者的身上。首先,墨子以為“義”是由最能理解“天志”的“貴且知者”制定和頒佈的:“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天志中》);天子由天選定,是天下最“賢”的人,立法和司法大權也只能歸於“天子”。

其次,墨子以為天子、三公等等是依賢能的等級而選擇的,天下的人必須絕對服從他們:“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尚同中》)。再次,墨子主張君主有最高的立法、司法權,亦強調“明法”“、慎刑”“: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尚同中》)。

四、處理國家關係的準則。墨子希望以相愛、互利、平等的原則處理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首先,墨子以為各國應該有對等的“愛”,這樣,才能消除敵視、掠奪和攻佔,達致睦鄰友好,和平相處。其次,墨子以為各國應彼此承認和尊重對方的利益,做到“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兼愛下》)“,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兼愛上。再次,墨子以為國與國之間應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不僅不相攻:“處大國不攻小國”(《天志上》),而且還應禮尚往來“:外有以為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諸侯之冤不興矣,邊境兵甲不作矣(”《天志中》)。

在墨子的上述主張中,既有樸素的平等觀念,又有尊君集權的專制傾向;既反對宗法等級制,又提倡新的官僚等級;既要求法律承認並維護勞動民眾的政治和經濟權益,又把立法和司法權歸於君主個人,寄希望於明君賢臣。這些,典型地反映了小生產者的思想特質。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gtwtge.jpg

吾獨愛墨子

 李興濂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742&cid=24

 

在2500多年前的先秦諸子群星中,有一顆光耀河漢閃亮奪目的明星,他就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邏輯學家墨子。當孔子汲汲於復古,老子醉心于逃避,諸子甘當于帝王師之時,墨子卻腳踏現實的土地勇敢地建設著理想的未來社會。在他肩負的旗幟上赫然寫著至今仍是全人類的普世價值和共同努力奮鬥的目標——科學、和平、平等、博愛。

我愛墨子崇尚科學。墨子和弟子是經驗家、技術家、工匠、大匠師和科學理論家。墨子巧制會飛的木鷹,並應用“乘之以窺宋城”的軍事偵察。如今我們有了飛機、太空船等航空航天器,墨子的木鷹似乎不值一提,然而在2500多年前的古代,這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技術成果。除此,墨者“凡天下群百工,輪車(車工)、革炮(柔革工)、陶冶(制陶冶金工)、梓匠(木工),使各從事其所能。”從事各種工匠技藝,縫紉、刺繡、制鞋、治金、造鎧甲、建築、木工等。

他們從事生產、教學和研究,總結出數學、幾何、物理、力學、光學等科學理論,特別是在光學,以及幾何中方、圓、點、線、垂直、水準、圖形訪等值變易等理論都達到一定水準,並研製了廣桔槔、轆轤、車梯的新技術。為創造人類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我愛墨子熱愛和平。春秋末到戰國初,齊、魯、越、楚四大國對壘,“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兼併。”戰爭與和平長期困擾著人們的心靈。墨子渴求和平,他為和平而到處奔走呼號。當聽到楚王決定攻打宋國的消息後,他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都城郢,說服公輸般和楚王停止攻宋。當聽到楚國要攻打鄭國,墨子又奔赴楚國遊說楚陽文君放棄攻鄭的打算。一場即將爆發的攻伐掠奪鄭國的血腥戰爭化為烏有。

在北方,墨子仍宣傳他的“非攻”的思想,從事止齊攻魯,止齊攻衛的活動。由於墨子反對攻伐,酷愛和平的苦心,從而制止了諸侯發動不義之戰。墨子在反對攻伐掠奪,為和平奔走呼號的同時,也積極主張小國弱國民眾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巧妙的計謀韜略來進行防禦戰爭,以積極防禦對付非正義的攻伐掠奪的攻伐掠奪戰爭。

我愛墨子主張平等。墨子的學說,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尖銳批判不顧百姓疾苦只顧自己享樂的統治者,喊出了平民的心聲。他常說老百姓有三個最大的憂患,即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而王公貴族卻要暴奪民食民衣之財,過著驕侈淫逸的生活。墨子主張平等,“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不辨貧富,貴賤,遠邇,親疏”,只考慮智能的高低,“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打破傳統的官民界限,以能力作為任用的標準。

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大膽的獨創觀點,這種理論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強烈參政願望及其主體意識的萌生。墨子還主張“上不通情”即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他關於資訊社會的理想,在今天也是有積極意義的。“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聖明的君王應如集腋成裘那樣,聽取不同意見。聽取意見時只看它是否合乎道理,而不是看它與自己的意見是否相合。

指出“善議障塞,則國危矣。”堵塞言路,好的意見不能表達出來,國家就要危亡了。“一目之視,不若二目之視;一耳之聽,不若二耳之聽;二手之操,不若二手之強。”主張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墨子思想中民主性的精華。墨子還主張在法律上人人平等。墨者鉅子腹(黃享)說:“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他的獨生子殺了人,腹(黃享)不聽秦惠王赦免的勸告,堅持按法律把兒子處死。

我愛墨子追求博愛。墨子在《兼愛中》篇說:“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墨子把社會混亂的根源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主張不遺餘力地宣傳“兼愛”,以代替“偏愛”,他終生熱忱嚮往和執著追求實現兼愛的理想。墨子的“兼愛”指普遍平等的愛,即博愛,不分血緣的親疏和等級的貴賤而給予無差別的愛,“愛無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愛”。

他認為實行兼愛就應該給人民以實際的利益,解決人民迫切的生活問題,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從而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墨子重視道德的巨大社會作用,把實行仁義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寶”。墨子身體力行“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把我愛,利吾親”,“為人之家,若為其家”,“為彼猶為己”。莊子也稱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後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為墨子克己利人,救國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動,稱讚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墨子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傑出貢獻,讓後人景仰。可惜的是由於墨子代表的是平民利益,是一位平民思想家,統治者不喜歡他,打壓他,忌恨他,他的學說及著作,大都遺失,因而限制了其思想的影響和發揮。司馬遷寫《史記》對先秦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不韋等,連同孔子弟子在內,直到名臣、商賈、刺客、藝人、古卜者等都列有傳記,可是對顯赫一時的墨子及其後學卻沒有立傳,只在《孟子荀卿列傳》末尾附言24字。

墨子思想像一盞明燈隱沒於歷史無邊的暗夜之中了。直到上個世紀初,梁啟超用現代術語,對比西方價值來解釋墨子,才驚呼:“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出息,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子裏2000年,今日我們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論理(邏輯)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民族,我們還有面目見祖宗嗎?如何才能夠一雪此恥,諸君努力啊!”胡適稱《墨子》是當時“真正有價值的唯一著作”,墨子是中國出現過的最偉大人物,“是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是一種高度發展的和科學的方法的創始人”,“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為中國貢獻了邏輯方法的最系統的發達學說。”然而,我更認為他是一位具有民主意識的平民思想家。

時值今日,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儒道釋,孔孟老莊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當世顯學,各種版本、詮釋、講座,充斥於書店、講壇、媒體,熱鬧非凡。而獨不見墨子,默默無聞的墨子很少有人提及。我只能是一聲長歎!為先哲墨子的不幸,也為中國社會和文化的不幸。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dqwdqd.jpg

墨者與忍者

 墨清鋒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125&cid=24

大一的時候在家看過劉德華演的《墨攻》,具體情節就是一個墨者幫助趙國粱城守城戰勝敵人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劉德華的那一聲叫喊:墨者革離!這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墨者。從此它便在我心裏紮下了根。

前幾年,周傑倫有一首叫做《忍者》的歌,很有風味。“一二三四,櫻花落滿地;有一種神秘,凝結了空氣;一二三四,黑夜裏偷襲;去攻擊,煙霧當武器;一二三四,忍者的物語;要切斷過去,衷心是惟一;一二三四,隱身要徹底;要忘記,什麼是自己……”

忍者與墨者一字之差,卻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是天生為主子賣命的刺客,一個是幫人救人愛管閒事的天使。

09年10月,為尋墨者的老大——墨子,我從棗院出發,目的地是滕州,這裏被稱為“墨子故里”。

見墨子心切,短短的路程卻讓我覺起來卻像在洲際旅遊。汽車行駛在高速路上,兩邊的白楊樹飛速的向後竄——這是相對運動,不知道墨老夫子對這一原理有沒有研究,只記得他比牛頓更早的提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力,形之所以奮也。見《墨經》)。這也說明他的不凡,怪不得毛主席說他是一個“比孔子更偉大的人”(見《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需要在一個叫做“木石”的小站停車,這個小鎮就是所傳說的墨子老爹所在地。原因之一就是這地方出土過一個唯一能證實這裏曾經是2000多年前所記載的小國——邾國所在地的作戰武器——目夷戈。國寶啊,從此墨子故里的爭論冷淡了下來,滕州成為墨子的老家是不可置疑的了。墨子老爹是一個木匠,但他心裏從沒忘記過他是宋國建國國君的後代,這種夢想寄託在了墨子身上,士族的道路從墨子降生那一個起便銘記了上去。

車進站了,當我走下車的時候,忽然間感覺天冷了下來,令我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忘了帶衣服。這真是自作自受了。冷,真冷,不過能見到墨老人家,這次來的值。就這樣頂著瑟瑟寒風,我向墨子紀念館走去。一路上,顧不得看這座小縣城的繁華,眼茫茫,腿顫顫,凍得我精神恍惚,一路恍惚……

我就這樣恍惚著穿越時空,似乎回到了墨者的時代。

春秋戰國,列國紛爭,學術思想空前活躍,這時興起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來的歷史。思想爭鳴,諸子百家紛紛登場,墨家是其中的一家,但這一家與眾不同,他的興起可謂是空前絕後。

提到墨家,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墨翟。一個普通工匠的兒子,不滿於儒家的腐酸,為利天下,拯救普天下的百姓,他非儒立墨,獨創一家。當時在禮樂之邦魯國,儒家思想的強大可想而知,而就在這樣的邦國,他不畏強權,敢於喊出自己的口號,發展自己的人生追求。兼愛,也就是博愛,這個博大思想提出的時候,耶穌還沒誕生。從此,他走上了這麼一條道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行“義”,創立墨者軍團,周遊列國,替別人守城,一生以教育為業,沒有當過官。

墨家的成立,是這個時代鮮明的烙印。在墨家興起的一個多世紀裏,墨家的思想影響著整個戰國時代,非儒既墨,墨家的勢力活躍在整個戰國版圖,“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

墨家思想在我腦海中翻騰,不知不覺就到了龍泉廣場,抬頭一望,古老的龍泉塔就矗立在我面前了。這座古塔建于唐朝,古滕州多水患,為了鎮住河妖,當時的縣令聽從老道的說教,在此立塔。妖怪鎮住鎮不住不從而知,但水患卻真的少了很多。也許是墨子在天有靈吧,保佑了他原先的地盤。

到了紀念館,古香古色的大門敞開著,頗有戰國遺風,映入眼簾的是古銅色的墨子像。腳穿草鞋,背著乾糧,眼睛注視前方,匆匆忙忙的樣子,可能有個小國又遭大國欺負,他要去幫小國守城了,事情緊急,來不急思忖,只顧得趕路。


跨入高高的門檻,進入正廳,正面牆上擺滿了名人對墨子的題詞。孫中山的、毛澤東的、江澤民的、胡錦濤的,四個錦牌分別題寫著對墨子的評論。儘管現在儒學如此興盛,但領導人對墨子還是很關心的。

紀念館解說員是一名老大爺,一見面,他就熱情的向我解說墨家的歷史:“墨者,就是墨家學者的意思,接受墨子的訓練,聽從鉅子的吩咐。守城術,就是以防守為主的技術。墨家人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有很多攻守武器是墨者發明的,墨者鼎盛于在戰國時代,他們為小國守城。”解說員提示我:“那是墨子聖跡堂 ”他指那邊的屋子說,“裏面有墨子一生的事蹟,看過之後,會對墨子有個大概的瞭解,你慢慢看吧,我就不跟著你了,有什麼事在找我。”

聚聚神,我向聖跡堂走去。

一股陽光從暗黃的窗上投射過來。一樽香爐,兩柱清香。

終於有機會與墨子相向而視。雕塑師為他鑄的像沒有我想像的那樣威嚴,眼神中沒有那種遊俠般的余光。《墨子聖跡圖》將墨子一生的偉大事蹟展現在旅者面前,形象而生動。一邊走,一邊看,像是穿越在歷史的時空尋找墨子的遺跡,仿佛看到了他一身玄衣踽踽獨行的身影。

看完聖跡圖,走進科技廳。科技廳的裏有墨子的發明創造,展示了墨子光學、力學、時空觀、聲納原理等,小孔成像可演示,桔槔取水、滑輪、風箱、石臼、規矩等都是墨子的發明。墨子在力學、數學、幾何學、光學、聲音傳播學的領域都有極其輝煌的成就,真是讓世人讚歎,尤其是小孔成像的發明和應用,比西方國家早過千年。一個人一生如果有一樣發明創造,就被稱為科學家,發明家,那麼墨子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與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顯然更傑出,即使與被譽為科學之父的亞里斯多德相比,墨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也毫不遜色。

走出科技廳,進入軍事廳,這裏有墨家人的守城武器。連弩車——這是戰國時最強的武器。將連發弩裝在車上,一次多發對敵人造成的傷害可想而知,縱然千軍萬馬也會膽戰心驚。墨家人重視防禦,他們從以“兼愛天下”熱愛和平的思想出發,反對大國以強淩弱,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主張積極防禦,防止大國的侵略戰爭。墨家集團成員大多數是能工巧匠,他們善於集中群眾的智慧,十分注意改造農、牧、手工業工具作為武器。

他們的“連挺”原是農用打禾工具,“連挺”分兩節,可旋轉,用力省打擊重。這比雙截棍還厲害,因為他兩節帶有利刃。鐮刀原是農具,投槍原為打獵工具,斧、錐原是手工業工具,都被他們改造為切割、投刺、砍殺敵人的武器。這些武器來自普通百姓,便於使用,這說明墨家的防禦武器是來自於下層人民的。他們製作完善的防守工程和科學的防禦武器,成為古代軍事寶庫中的瑰寶,被列為古代最早的防守方面的兵書——《墨子兵法》,可與《孫子兵法》相媲美。

墨家武器中的連弩車堪比導彈卡車,轒轀車堪稱古代坦克,轉射機類似於現在的機關槍,拋石機相比於導彈,此外還有撞車、軒車、雲梯……可贊之處是墨家人早就懂得打地道戰,他們還有對方敵人挖地道的方法——名為窯灶鼓囊,就是用風箱將毒煙熏進地道,但他們有自己的解毒方法,用酒精灑在麻布上然後捂著鼻子和嘴巴。先進,太先進了。遺憾的是墨家人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就走下坡路,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墨家人更是消失殆盡。可惜啊可惜,他們的文化隨著歷史就埋沒了,只有等著後人解開一個一個的謎團。

天太冷了,我的相機也沒電了。回去吧……

跟講解員告別,講解員說:“墨家在戰國時是久負盛名的,墨子弟子馳騁戰國,但是現在,墨者的影子幾乎從人們中銷聲匿跡了。其實墨者不僅僅是一段歷史,《墨經》中包含著數學、物理學、軍事學、哲學、機械工程等等,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文化,應該珍惜。現在的孩子中已經很少知道墨者這個名詞了,我最擔心的就是眼看著這種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綿延了幾百年的文化傳承在這一代中斷。”

是啊,誰還知道墨者啊,現在的宣傳只是杯水車薪,真希望政府能夠重視起這種獨特的傳承。

告別紀念館,再次感謝解說員,我直奔車站。

坐上車,整理一下思緒。之前我對墨家自認為是很瞭解的,通過這次參觀,才知道自己瞭解的那些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車啟動,連發弩、機關術、桔槔、《墨經》、墨家弟子……鏡頭一個個的出現在我的眼前,如同電影中顯現的一幕幕影像,生動而感人。

說說忍者,日本的戰國時代,如同中國時的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各個勢力開始培養“忍者”來進行偵察敵情、偷襲敵人等活動。忍者的主要工作是受雇於不同的政治集團,從事暗刺探情報等隱秘任務。也正是由於這些任務的性質造就了忍者堅強的意志、超人的體魄、非凡的本領、冷酷的心靈和寡言的性格。忍者和墨者,一個為主子賣命,縱然有神秘莫測的武功;一個則是扶弱救民于水火的俠客。同樣都是武者,卻因為起點的不同,而成為不能相提並論的兩中人物。

忍者說他們的思想來源於《孫子兵法》,我不苟同。

有點累了,閉上眼,靜思……

屋頂傾斜,磚瓦灰藍,庭院松柏環繞,榻榻米彌漫著絲絲草香,屋頂上吹來一陣寒風,那是忍者出沒的跡象……

茅舍參差,木影橫斜,目夷學社依舊寒酸,長刀淩空劃過,樹葉沙沙作響,那是傳說中的墨子劍法……

突然一道寒光閃過,這只是我的靈感。墨者身著麻布玄衣﹐忍者一身黑衣,只露著眼睛,兩者太像了。墨家人最早使用地道戰﹐而地道戰的方法和忍者的遁術是一致的。墨子訓練弟子要求赴湯蹈火,死不旋踵,重於精神的訓練和突襲的方法﹐這也是忍術的核心﹐再者,當墨家人遭受秦始皇屠殺時逃往東瀛古國……莫非,莫非……忍者就是墨者在日本的畸形發展?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4twtgwr.jpg

墨子“財”的思想有哪些

 作者:陸建華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858&cid=20 

 

墨子的“財”有時專指糧食,如“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七患,這裏所雲“財”即是糧食。墨子的“財”有時也指國家的稅收,如“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尚賢中》),這裏所言“財”即是稅收。在大多數情況下,墨子的“財”指“衣食之財(”《辭過“。衣食之財”即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要的農產品和紡織品,墨子論“財”由此而發。

墨子重視“財”,對糧食的重要性尤為重視。他說:“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食者,國之寶也”“;食者,聖人之所寶也。”(《七患認為糧食是民眾和國君賴以生存的物質保障,是國家安定的保證,在國家中處於“寶物”的崇高地位。他說:“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凶,則民吝且惡。(”《七患》)認為糧食收成的好壞、多少影響乃至決定民眾的道德品質以及社會風俗。

這與管子的“倉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饑。(”《七患認為糧食貯備充足,才可抵禦自然災害。由於重視“財”,墨子把“國家之富”列為治國的三大目標之一,視作國家強盛的主要標誌之一。他說:“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非命上》)借古代王公大人表述己意。

由於重視“財”,墨子提出了“生財”的一整套措施。其一,順應農作物生長時間,按時播種莊稼;盡力利用好土地資源,精耕細作“: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地不可不力(”《七患》)這裏,墨子的“固本”實為後來“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等經濟、政治主張的濫觴。其二,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非樂上,通過加大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農夫“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婦人“夙興夜寐,強乎紡績織紝。多治葛緒捆布,而不敢怠倦”(《非命下》)。

這裏,墨子的“男耕女織”預示了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生產方式。其三,增加勞動者的數量,保護和使用好現有勞動力。為此,墨子提出早婚、非攻、節葬、非樂等主張,批評晚婚、攻伐、厚葬久喪妨礙人口增長,批評從事音樂製作、演奏和欣賞浪費大量人力。

創造財富的最終目的是消費“財”,即用“財”。墨子“生財密”“、用之節(”《七患》),規定了“節用”的消費原則。那就是:飲食“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冬服紺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綌之衣,輕且凊,則止”(《節用中。即,穿衣吃飯以維持住溫飽為限,不必貪求美味、麗服。綜上所述,墨子關於“財”的闡述,包括“財”的內涵、“財”的作用和地位、生財、用財四個方面,顯示了墨子對經濟的關注,對人民物質生產、物質生活的關注。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dqwdqd.jpg

國資管理正在向價值管理時代邁進

 趙險峰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1098&cid=20


 

最近,國資委發佈了最新的央企負責人考核辦法,在新《辦法》中,經濟增加值(EVA)指標首次取代“淨資產收益率”,成為出資人對央企負責人進行經營業績考核的核心指標。EVA考核在央企的全面實行,對促進央企轉變觀念、增強資本約束、立足價值創造、提升公司治理在構建EVA管理體系和相關制度中的作用,無疑是重大突破,這表明,我國國資管理正在向價值管理時代邁進。

挑戰傳統規則

價值管理時代的到來,使企業目標由利潤最大化向價值最大化轉變,這勢必帶來企業戰略目標、經營理念、競爭規則、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等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 EVA概念最早由美國思滕思特公司於1982年提出,目前全球有數百家以上大型公司實施了EVA考核和管理,它們獲益豐厚的實踐,使EVA業績考核被廣泛運用。

EVA考核最大特點是從股東投入資本能夠取得良好和持續性回報角度來考核企業業績,由於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權重的傳統指標體系,存在較大的利潤操縱空間,難以實現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平衡以及有效控制風險等缺陷,導致EVA考核應運而生,成為評價企業業績的全球化標準。其實道理很簡單,企業盈利只有高於資本投入,才會為股東創造價值。EVA指標是稅後淨利潤扣除了股權成本及債務成本後的增加值,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資本經營狀況和價值創造能力。

規則的改變,如同“點子遊戲”,會激發企業的思考與創新。從根本上改變央企背靠“國家”大樹的依賴心理以及缺乏資本約束的弊端,尤其對上市公司中那些拼命到股市“圈錢”,圈成即變臉,股東意識淡薄,甚至不惜坑害投資者利益而被股民詬病的企業,實施EVA考核,對其不失為殺手?。實踐表明,EVA考核將引導央企精算和提高資本回報率,關注發展核心業務、克服短視行為、避免盲目擴張,優化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著力於探索和追求EVA形成機制。同時,EVA考核對目前國企中存在的偏離主業,以金融化手段代替企業經營、投資房地產或其他非主流業務等扭曲行為起到抑制作用。

    EVA考核面臨挑戰

作為新的規則,在現實環境中必然會面臨各種挑戰,這就要求國資部門:首先應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和培訓,將EVA理念根植於企業全員之中,引導企業以EVA為核心制定企業發展戰略,聘請專業機構對企業戰略制定及執行情況進行價值評估,保證考核品質和可信度。對考核指標值和辦法也應根據企業實施情況適時做出修訂和完善,新規則作為企業轉型的切入點,難免會經歷變革的陣痛,據瞭解,該辦法實施後,至少有一半企業EVA為負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客觀評價企業業績至關重要,考核部門應找出EVA為負值的主要原因,合理界定和衡量宏觀政策、佔用資本的規模和成本以及不可測因素對EVA指標的影響,做出符合考核規則和實際情況的客觀評價。

其次,構建以EVA為核心的激勵機制。EVA對企業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建立價值驅動型的激勵機制,通過EVA指標向執行層和操作層各個環節的滲透及分解,使企業全員薪酬與提升股東價值保持一種合理的財富杠杆關係,以激勵整個團隊創造更多的EVA。激勵的方式可多樣化,除應繼續完善傳統的績效獎金制度外,還應積極探索和嘗試股權激勵方式。據報載,上海國資委“今年將結合企業上市,選擇2至3家主業明確、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經營穩健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同步試行股權激勵。”試行企業顯然偏少,隨著條件的具備,國資委應加大推行EVA考核與中長期股權激勵掛?的力度,保障經營者分享資產增值的權利與承擔風險的義務。

在美國金融危機中,許多持有本公司股票的高管們損失慘重,股票市值一落千丈。但這並不能否認股權激勵在激發經營層創造EVA的潛能,在實現盈利與風險共擔方面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機制。此外,對EVA為負值的企業在績效薪酬上如何做減法,也是一個現實難題。應根據負值形成的原因和責任區分,審慎而不失原則地加以對待。

再次是考核結果應作為企業負責人選聘任用的重要依據。墨子“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用人箴言已傳世千年,但現實中仍然制約著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千年難題如何破解、改革障礙如何清除,如何讓國企大船在優秀企業家團隊的管理下,積極應對全球化競爭時代的挑戰,為國家和民眾創造更多的EVA,無疑是廣大民眾所深切期待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在党的建設、人事制度改革和懲治預防腐敗等方面都作出明確具體的部署,為EVA考核的全面實施提供了保障。國資管理部門應知難而上,充分把握好這一改革機遇,通過實施EVA考核,優化人力資本選聘,對考核發現工作不在狀態、缺乏責任心和EVA創造力較差的企業負責人果斷採取措施,切實改變長期以來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弊端。

全面推行EVA考核

2008年有93戶企業自願參加國資委EVA考核。而此前上海、深圳等地方國資委也已先行試點,上海國資委2007年試行以來,在EVA測算、評價、關鍵驅動因素分析等具體操作上已取得一定經驗,建立起一套獨立體系。這些先期試行為在整個國企及上市公司中實施EVA考核提供了有益借鑒。不久前,中國投資公司總經理高西慶對外提及中投公司境外投資是主權財富基金中損失最少的,被《北京晚報》點評為“還虧出理來了”。其實,對於社會及媒體非議,中投公司應保持理性和低調,如果給國家上繳紅利超過資本成本,真的賺錢了並高於市場平均資本收益率時,企業聲譽自然會得到提升。

面對全球化競爭和擴大國內居民消費的資金瓶頸,政府應對國資經營提出更高的目標要求,對國家投入成本保值的提法已不合時宜,國企改革三十年了,應明確提出對企業EVA最大化目標要求,在EVA這面鏡子下,企業經營業績一目了然。隨著黨內、社會民主進程的加快和公眾話語權的提高,國有資源配置及價值創造情況人人關注,因為它關乎全體國民利益。

彼得‧德魯克創立的管理學核心是:“責任”。EVA考核就是核對總和增強企業責任的重要方法,只要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成員都能夠承擔起應盡的責任,企業一定能夠煥發出價值創造的不竭動力,將管理創新轉化為競爭優勢,實現股東和相關者共用EVA最大化的終極目標。

趙險峰,《中國經濟時報》,原題:“經濟增加值”首次成為央企考核核心指標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A660E57CD770F31599E36E5B60CADA0.jpg

節制為美:尋找增長邏輯與
道德律令的均衡點

 作者:張昌輝

http://www.xinmojia.com/view.php?tid=740&cid=20

 

“節制為美”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舒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裏提出的一個偉大哲學命題。

有評論說“這是世界經濟學思想裏最具啟發性和顛覆性的立論”,因為它的立意顛覆了此前西方世界一直把“增長的邏輯”和“利潤最大化”奉為圭臬的主流價值取向。 

有意思的是,3000多年前的中國思想家墨子與30多年前的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靈犀相通。墨子曾警告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到了《資治通鑒》,這類警示恒言則更具操作性:“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警鐘為“增長的極限”而鳴

遺憾的是,先哲們的警示和智慧、現代學者們的呼籲,都沒有讓現代人放慢對物質資源和利潤無度開發與攫取的腳步。

據羅馬俱樂部一份關於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顯示,不到世界人口6%的美國就消耗掉了世界上19種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40%。比如,美國的煤消耗量占世界總消耗量的44%,天然氣消耗占63%,鋁消耗占42%,銅和石油消耗均占33%。

所以,《增長的極限》給出的結論和預言是:按照目前(1968年)消耗速度以及預估的消耗增長情形,現在列為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中的絕大部分在百年後將會變得極端昂貴。

《增長的極限》初版至今只過去了40年,40年的時間裏,石油價格硬是上漲了近100倍。事實雄辯地印證了40年前羅馬俱樂部的那幫學者們論斷的前瞻和英明。

把目光拉回中國現實。有資料表明,2005年,中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人均剩餘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7.69%、7.05%和58.6%。以儲量最豐的煤炭為例,按現在的年消費量(25億噸左右)來計算,已探明的可采儲量最多可供50年左右的開採。

有專家曾尖銳地指出,依照目前中國的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模式,無論是已知的能源結構、環境現狀,還是預期的能源來路和技術進步,都不足以消除人們對中國能源供給和環境承受的擔憂。

所以,筆者的耳畔不禁響起了舒馬赫的“現代警告”:“污染必須得到控制,資源的消耗必須被引向一個恒久且可持續的均衡點。除非能做到這一步,否則,或遲或早——有些人相信沒剩多少時間——文明的隕落將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將成為我們子孫親歷的現實。”

也許正是源自於環境與能源危機的嚴峻現實以及對未來預期的沉重壓力,當跨國公司率先打出CSR大旗之後,中國的央企和民企們便紛紛自發跟進了。眼下CSR浪潮正從東向西匯成了合唱,而“節能減排”無疑是CSR的一個最宏大響亮的聲部。

尋找增長的邏輯與道德律令的均衡點

今天我們為誰節能減排?為企業?還是為社會?還是既為企業又為社會?這個表面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現實中卻常常無解。

因為現實的選項因素要遠為複雜多元。節能為企業,這容易理解,因為企業能從中獲利。但減排為企業就未必了,誰都知道,減排的效應更多是外部性的,如果純粹從逐利的角度看,企業可能會選擇少減排或不減排,道理很簡單,減排需要成本,少減排或不減排就會為公司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即使是節能,如果僅僅立足於企業自身、著眼於眼前利益,很多企業也未必選擇節能,因為節能需要較大的投入,短期內往往難以收回投入成本。更主要的是,中國的能源價格便宜,便宜的能源價格扭曲了人們普遍的用能行為。

既然能源價格便宜,身為“經濟人”的企業,其“理性選擇”就可能是盡情地享用,選擇“極限增長”,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即期利潤,而不必或暫時不必勞心費財去投入技術改造或使用新技術,“為社會”節約能源。這一切單個地看似乎也合情合理,這也是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居“高”難下的根源之一。

在能源價格“人為低位”運行的背景下,有企業主動地選擇投資節能技術,只有那些公共意識強、道德感強烈、憂國憂民的企業家,才會這麼去做,因為他們是按“道德律令”行事的。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也難以走遠。我們期望的是,企業既要追逐利潤又要有利他考慮、既要講企業利潤又講公共利益,這是一種均衡和節制。

那麼,增長的邏輯與道德律令之間的均衡點在哪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準確地描述均衡點的具體座標,但形成均衡點的制衡力量依然清晰可辨。

首先是來自能源和環境危機的硬性約束。增長的邏輯雖然合理,但增長已接近於極限,能源和環境危機已對增長發出了最後的通牒。如果誰敢無視這些領域裏已經發出的危機信號,那麼人類的災難、文明的隕落就會像舒馬赫所預警的那樣——如科幻小說中的情節那樣不期而至。

這是人類的困境和命運,誰也無法置之度外。面臨困境,最先發出呼喊的是那些像羅馬俱樂部裏以鄧尼斯•米都斯教授為首的有地球意識、有道德自覺的學者們。

正是在學者們的呼籲聲中,關於能源與環境問題的全球公約、原則和倡議紛紛問世。1992年,《地球憲章》誕生了。2000年,聯合國《全球契約》正式啟動。2002年,歐盟及其成員國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至今已有170多個國家簽訂了該協定。

基於此,肩負公共責任與使命的各國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此規制、約束並指導企業的商業行為。這些剛性的規制為企業的增長和發展劃出了商業行為的“紅線”邊界。

與此同時,輿論的壓力與鼓勵、道德的譴責與表彰,也給企業以激勵與約束。而這些來自企業外部的軟性約束對企業的影響有時可能比法規等硬性約束更為深刻,更為管用,尤其是對企業家個人。

一方面,企業要努力尋求增長,毫無疑問,羅馬俱樂部提出的“零增長”的發展觀短期內不會為企業家所接納。另一方面,企業的增長或發展必須服從外部的硬性規定,還有企業家個人對企業聲譽的重視以及對企業長遠利益考量的內心需求的約束,如此,增長的邏輯與道德律令之間的均衡點就只能在這個主客觀諸種因素所共生的場域內交集了。

那麼,主導這個均衡場域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是以“節制為美”的發展理念。在這個均衡場域中,首先必須要有完善的健全的外部剛性規制,其次要有強大恒久的社會責任的輿論氛圍,還有就是適度的增長速度。

 “適度增長”顯然不是快增長,也不是慢增長,更不是“零增長”或負增長,而是“節制增長”。所謂“節制增長”或“節制發展”就是均衡發展、有限發展、量力發展、可持續發展。

 “小的是美好的”,當然,也是可持續的。

 

墨家版主:鄧開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